书籍资料库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

摘要: 内容提要本书对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进行了综合研究,涵盖丧葬艺术的不同层面: 既考察了墓葬营建的工艺、流程,同时也分析了墓内主要的图像题材及其布局原则,以及每类题材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发展到对整个墓室的解读。“空间”是本书尝试讨论的重要概念。研究涉及墓葬空间的表达、生产,以及社会空间、象征空间的构成与塑造。前两章首先探讨了宋 ...





内容提要

本书对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进行了综合研究,涵盖丧葬艺术的不同层面: 既考察了墓葬营建的工艺、流程,同时也分析了墓内主要的图像题材及其布局原则,以及每类题材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发展到对整个墓室的解读。

“空间”是本书尝试讨论的重要概念。研究涉及墓葬空间的表达、生产,以及社会空间、象征空间的构成与塑造。前两章首先探讨了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的发展脉络、墓内装饰题材的区域特征以及墓主群体的身份与阶层,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解读了图像程序的不同层次, 展开对墓葬营建的流程、工艺的分析。同时还考察了该时期装饰墓对地面建筑、家居陈设的模仿和再现,指出墓室空间反映出日益强烈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化倾向。

河南登封高村宋墓南、西南、西、西北壁展开图

后三章从宋金时期装饰墓的主要图像组合出发,试图理解墓葬整体空间的设计思路。通过分析宋金时期墓葬中的主要图像题材,研究提出墓内围绕墓主夫妇展开的活动,既强调家宅之中的生活氛围,同时具有礼仪意味,各类侍奉场景中隐含了供养、奉常的深层象征意义。另外,孝子故事、人物启门等其他装饰元素表明,墓主在死后的世界中还存在升天、超度、成仙等多种选择。这些场景的出现是宗教观念与丧葬理念互动的结果, 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理解墓葬和冥世的重要信息。宋金时期墓葬成为了一个融合世俗生活、丧葬礼俗和死后世界观等各种元素的有机组合。

河南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山西金墓出土郭巨故事砖雕

河南登封唐庄二号墓北壁妇人启

专家推荐

李清泉

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材料的与日俱增,有关宋金墓葬的考古学、美术史与文化史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升温,各种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乃至著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据我所知,以宋金墓葬艺术为主题的区域美术史专著,这还是第一部;它的面世,无疑标志着中国美术史研究在这一特定时段和特定领域的日臻成熟与深入。

通读了这部书稿,我的突出感受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书所收材料全面、详实且又丰富,充分展现了国内外考古学、历史学与美术史等领域围绕于相关课题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 因而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很高的资料价值。

其二,该书在研究思维层面,合理地吸纳了巫鸿先生近年所倡说的“总体艺术”理论,并兼采近年来墓葬美术研究中的各类视角和方法,力图将墓葬中的各种元素——如壁画、砖雕、建筑空间、随葬品与墓志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突破了以往多就某一单独题材作相对孤立的分类研究的思维定势,显示出更有高度且更加科学的方法论意识。此外,强调“内证”与“外证”结合、兼重实物与文献研究,也是该书方法论上的一大特色。

河南焦作出土梁全本墓志

其三,虽说围绕宋金墓葬主要装饰题材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在许多方面显然还未尽达成一致的见解。令我感到钦佩的是,该书广征博引,不仅对学术史上的各类研究成果都有细致周全的把握,而且绝不为作者个人观点的建树而丝毫地含糊或淡化他人已有的见解,表现出端正高雅的为学品格与不急不躁的学术自信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紧紧抓住“空间”和“信仰”这两个关键概念,将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中的几个关键题材与当时墓葬建筑的营造工艺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故能在兼采众说而取其个人认为持平之论的前提下,自出机枢地建构起个人独立的认识和见解,不特为一些既有的学说提供了新的理据, 而且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创获——如于“模件化题材组合”模式的发现、于戏剧表演题材之于娱神和祖祭功能的解说、于二十四孝题材“昭孝事祖”“感通神灵” 和“辅助升仙”意义的阐明等等,或发前人未发之覆,或表前人未表之微, 读来令人别有一种通融透辟的感觉。(节选)

山西新绛南范庄村金墓前室社火表演砖雕

专家推荐

李星明:

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宋金时期的墓葬考古发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其中文化信息富集的砖雕壁画墓尤其引人瞩目。宿白先生于1957出版的《白沙宋墓》奠定了宋墓考古研究的范式,此后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宋金砖雕壁画墓,特别是近20多年来,在考古学的研究与资料整理、丧葬习俗与社会风尚、艺术史的图像阐释与风格分析等方面, 均产生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

宋金墓葬作为综合性的物质和图像史料,日益显示出其复原历史的特殊价值, 具有可观的学术拓展空间。本书即是邓菲博士在此基础上力图进一步推动中原北方宋金墓葬综合性研究所作的成果。

本书首先根据墓葬形制、墓内装饰图案和图像组合, 分别按照时序描述了豫西北及豫中、豫东北及晋东南、晋南、冀中及鲁北等四个地区宋金砖雕壁画墓的区域性特征, 并分析了墓葬建造方式和技术,说明了墓葬内部空间构成与图像布局的关系,并与民间寺庙建筑与图像配置进行比较, 为阐释墓葬空间与图像的礼仪功能和宗教意涵,拓展了思路。

山西侯马董氏墓出土戏台与杂剧俑

其次,综合过往关于汉魏和宋金墓葬孝子图像的研究,证以文献,对孝子图像做了系统的梳理, 特别注意到其在墓葬中的位置, 联系“昭孝事祖”和“感通神明”观念,将其与升仙图像联系起来,阐释孝子图像和升仙图像在墓葬情境的关联。这是针对这两类图像之间关联性的一种新解读。

各个时期墓葬中孝子图像组合对比

第三, 频繁出现在宋金墓葬中的启门图像, 是墓葬内部实有空间虚拟性的延伸和补充,本书根据这种题材在墓葬整个图像程序中所处位置和性质, 分别解释为世俗居室户牖的镜像和升仙之门两类。它们在构造死后世界的多元空间方面, 非常具有表现力。同时,本书还对家居图像与升仙图像之间的关系做了十分精彩的解读。

最后, 本书将墓葬图像的阐释置于历史纵向发展和社会横向宗教信仰之中。一方面,指出孝子故事、妇人启门、墓主画像等图像是对汉魏墓葬同类图像的回归和复古, 是宋代复古风气在墓葬文化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将孝子图像、升仙图像等与当时三教合流的孝亲观相联系,从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阐释此类图像流行的原因。这种既有历史纵深又重视社会文化场域的研究, 有益于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本书稿全面而翔实地汇集了选题领域的考古材料和研究资讯, 在综合考察中原北方宋金砖雕壁画墓的前提下, 对墓葬的主要图像题材进行了深入而周详的研究, 所提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已有的研究, 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节选)

作者简介

邓菲, 1982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200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士学位。同年起就读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系,师从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 教授, 于2010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担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时期的墓葬美术与物质文化。近期研究课题包括:宋金元时期的墓葬艺术、丧葬美术中的复古、孝子图像与文本、宋元时期的儿童图像等。目前已在《美术研究》《民族艺术》《艺术史研究》《考古与文物》等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曾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法国雷恩第二大学访问, 并任哈佛燕京学社2017 ~2018年度访问学者。


目 录

导 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宋金时期装饰墓的发现与研究

第三节 论题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墓葬艺术的时代特征与区域传统

第一节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装饰墓特征

第二节 图像程序的布局与设置

第三节 宋金装饰墓的营建工艺

小 结

第二章 墓葬装饰与社会空间

第一节 宋金墓葬中的建筑空间

第二节 丧葬内容的社会化

第三节 性别角色的设定

小 结

第三章 家居场景与礼俗空间

第一节 墓主画像释读

第二节 备食、戏曲题材的功能

第三节 地下的礼仪空间

小 结

第四章 孝子故事与“历史” 空间

第一节 宋金墓葬中的孝子图像

第二节 孝子图的多重寓意

第三节 儒释道三教的孝亲观

第四节 墓葬艺术的“历史化”

第五章 启门题材与信仰空间

第一节 宋金墓葬中的启门图

第二节 启门场景的缘起与发展

第三节 宋金时期启门图的意涵

第四节 死后世界的多重愿望

结语 墓葬: 礼俗与信仰的视觉空间

参考文献

附 表

后 记


精彩内文

温馨提示:预售期间,本书85折销售。11月12日改为95折销售。

书 名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

定 价(元)

118.00

著 者

邓 菲

开 本

16 开

装 帧

平 装

ISBN

978-7-5010-6261-4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


供稿:艺术图书中心

编辑:零露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