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概说宋瓷的特质
摘要: 窑口众多 空前绝后中国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汉。作为产量巨大的手工业生产系统,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艺、装饰等差异而形成地方特色,古人遂以“窑口”命名这种特色。事实上,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瓷业“窑口”的格局,但是从唐代开始,在文献中才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它们各以青、白二种釉色显示特征,遂有“南青北 ...
窑口众多 空前绝后
中国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汉。作为产量巨大的手工业生产系统,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艺、装饰等差异而形成地方特色,古人遂以“窑口”命名这种特色。事实上,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瓷业“窑口”的格局,但是从唐代开始,在文献中才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它们各以青、白二种釉色显示特征,遂有“南青北白”之说。转型于五代、成于两宋的中国瓷业之“窑口”达到昌盛阶段。中国近代第一部陶瓷通史《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湘著,1934年)记载:“宋代瓷器,真能集前代之大成……至大观、政和等时作品,则釉薄如纸,胎薄如漆壳,声如磬,具有胎和釉溶成难分之瓷。瓷器至此,可谓登峰造极矣。”此书统计,唐五代时,全国窑口不过十数,而两宋则达到20多个,而降至元代,又数不过十。
中国硅酸盐学会所主编之《中国陶瓷史》说:1949年以来,陶瓷考古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170多个县市,其中分布有宋窑的就有130多县,占总数的近80%。陶瓷学术界将宋瓷分为八大窑系,分别为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窑系、钧窑系、磁窑系;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饶州窑系)、建窑系。其实还应该有个“官窑系”,可合称“宋瓷九大窑系”。辽国的“缸瓦窑系”也应该列入宋瓷窑系。还有的学者列出“吉州窑系”等等。在九大窑系中,相关窑口至少有百个以上。众所周知,九大窑系中,“越窑系”止于南宋之初,其他窑系在元代初年大体还在延烧,但质量明显下降。到元代中后期,建窑、定窑两系退出历史舞台,其他窑系也基本衰微,仅“景德镇窑系”尤其是继承唐宋青花工艺的“青花瓷”一支独魁天下,自此,宋代中国南北各地百千瓷器窑口“各美其美、美美共美”的时代便成为历史的定格。其实,还有大量的“窑口”无法进入现有的“窑系”之中,如邢窑、婺窑、瓯窑、宜兴窑等等;况且即使被列入某个“窑系”的“窑口”,它自身同样存在特色性甚至内涵的复杂性,为此,近年来有学者对“窑系”之说提出了不同意见。

河北省博物馆藏
我认为,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乃文化衰弱之表现。故以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
名窑辈出 登峰造极
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给宋代名窑定位,起于明代《宣德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一记载成为“宋代五大名窑”(柴窑被列为五代时期名窑)之说的来源。可见,明人评价两宋名窑,以窑器是否进入宫廷为标准。目前考古界已确认明代学者认为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南宋官窑、钧窑、定窑各窑窑址所在,唯北宋“官窑”尚未发现,“哥窑”身份未获定论。近日,陕西富平银沟窑址群的发现,为“鼎州窑”及“柴窑”的发现提供了重要资料。该窑址群发现窑炉318座,出土标本包含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等品类;从瓷器成分分析看,窑工已掌握胎、釉的二元及二元以上配方技术,比景德镇同类技术早近300年,其中又以白瓷及青白瓷技术占据最高水平。事实上,1949年以来经考古发掘的宋代耀州窑、越窑、龙泉窑、湖田窑、建窑、吉州窑、内蒙古赤峰市的缸瓦窑、宁夏灵武窑等,从出土的精美瓷器与文化影响力而言,哪个又不可以位居瓷器“名窑”之列呢?!两宋“名窑”之所以称为“名窑”,主要是看几个方面:一是明代人的评价标准,即其器物能否入贡宫廷;二是它是否在工艺上具有开创地位及先进性,从而成为“窑系”的领头者和命名者;三是看其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以北宋“九大窑系”为例:1、官窑系:北宋官窑、汝(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哥窑等。2、定窑系:河北曲阳定窑;陕西平定窑;山西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彭县窑等。3、钧窑系:河南禹县钧窑、河南临汝东沟窑等以及此后的宜钧、广钧、炉钧等。4、耀州窑系: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南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州窑;广西永福窑等。5、磁州窑系: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修武当阳峪窑;河南鹤壁集窑、宝丰青龙寺窑、禹县扒村窑、安阳天僖镇窑、密县窑、登封曲河窑;山西平定窑、榆林窑、介休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山东德州窑;安徽白土镇窑等。6、景德镇窑系: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湖北武昌金口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等。7、龙泉窑系:浙江龙泉窑以及庆元、遂昌、云和等县龙泉窑场;江西吉安永和窑(吉州窑)、泉州碗窑乡窑等。


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成熟 造福南北
两宋时代是中国官窑制度成熟时期。笔者曾撰文认为中国瓷器官窑之制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但专为宫廷所设的“官窑”或“内窑”目前所知仍出现于两宋。
正如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所说:“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兴后苑,号邵局,袭旧徽宗遗制,制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到“修内司官窑”时也讲它是“袭故京遗制”。以上宋人所讲表明,北宋汴京确有“官窑”,惜迄今尚未发现窑址。而宋高宗定都临安后,也命有司设京师官窑,初为“修内司官窑”,后又增设“郊坛下官窑”。前者即1998年以来发掘之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后者早于20世纪初已被人在杭州南郊乌龟山发现,50年代做考古发掘,现有南宋官窑博物馆给予保护和陈列。关于修内司官窑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古人明确说到属于北宋“官窑”系列的还有“汝窑”。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讲:“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外销陶瓷 遍布四海
中国瓷器外销,至少起于南朝。唐代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这方面证据有四:
一是宋瓷实物在世界各国发现甚多。如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列国,南亚印度、斯里兰卡,中亚的伊朗乃至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宋代文献《萍州可谈》(朱彧)、《诸蕃志》(赵汝适)、《云麓漫钞》(赵彦卫)等也有宋瓷大量外销的详实记录。二是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如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技术来自于中国的汝官窑;日本的濑户窑也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带动了日本瓷业的诞生;埃及的法蒂玛王朝(966—1171年)开始仿制中国瓷器;伊朗、伊拉克一带的伊斯兰陶瓷工艺中也兴起仿造中国陶瓷的风气。三是这时瓷器外销为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一个新的国际化称呼——china。宋代以前,中国数量最大、最著名的出口商品是丝绸,所以西方人称中国为seres,即丝之国,称中国人为丝国人。到宋代,瓷器外销贸易独占鳌头,而西方人称中国瓷器为china,于是中国和中国人也被改称为china、chinese。四是中国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包括江西、湖南、江苏等省,都大面积兴起外销瓷的生产,相关窑口、窑场难以计数,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海港城市及国际化城市兴起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深度交流,“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因此而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说:“连接中世纪两个世界的一条很宽阔的陶瓷纽带,同时也是东西方交流的一座桥梁。”
工艺细节 美不胜收
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划花、塑花、嵌花、绞花、镂花、绘花,在釉装饰、书法、绘画、诗词、印章、铭刻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对此,前人有所总结:1、耀州窑以刻花和印花、橄榄青釉瓷为特色。也生产宋三彩、黑釉彩斑瓷、白釉彩瓷、兔毫、油滴等;瓷器上或有“官”字款、纪年文字、姓氏、吉祥文字等。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丰富。2、定窑以印花、刻花、覆烧工艺、色泽润白为特色。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和金彩描花器等。瓷器上或有“官”、“新官”及“尚药局”、“尚食局”等款识,器上还出现过宫廷玉工所刻的“奉华”、“慈福”、“聚秀”、“禁苑”等铭文。定窑器口部多见口包金、银者。

功能成系 造型百态
两宋时代,中国瓷业在功能造型上已经驾轻驭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系列,大致可分日用系、茶饮系、宗教系、观赏系、文房系、玩赏系、礼仪系、丧葬系等,每个功能系的具体造型及其装饰图案又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极具匠心。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面前,瓷器全面进入了人们的创作、生活、信仰、审美、典仪、交友、风俗、经济诸领域,是中华文明在两宋时代进入高峰期的实证。具体而言:日用系瓷器:包括食具(碗、盘、钵、杯、碟、渣斗、酒壶、酒瓶、暖碗等);盛具(缸、瓶、瓮、罐、梅瓶、囊壶、鸡冠壶、穿带壶、鸡腿瓶、抱月瓶等);妆奁具(盒、奁等);盥洗具(盆、四足盆、洗等);卧具(枕、溺器、香熏、香球等);照明器(灯、烛台、省油灯等)等。茶饮系瓷器:包括特制的茶盏、茶托、茶壶、茶杯、茶盘、茶碾、茶叶罐、茶铛、注子等,把饮茶、斗茶文化推到极致。宗教系瓷器:包括各类供器、佛像、道教像、神仙像、佛、道印章、香炉、军持等。

首都博物馆藏
陈设系瓷器:包括玉壶春瓶、花盆及盆座、胆式瓶、琮式瓶、纸槌瓶、贯耳瓶、三足樽、出戟尊等。文房系瓷器:包括砚、笔架、水盂、水注、笔洗、笔筒、镇纸、印盒、印章等。玩赏系瓷器:包括鸟食器、投壶器、棋子、蟋蟀盆或罐、动物和人物等玩具、响器、陀螺等。礼仪系瓷器:包括觚、尊、鼎、匜、觯、鬲、簋、炉等。丧葬系瓷器:包括魂瓶、谷仓罐、多管瓶、多角罐、龙虎瓶、墓志罐、墓志版、各类专门用于丧葬的瓷俑及仿生明器等。据《中国陶瓷史》介绍,宋瓷中仅瓶类器就有20多种,壶、炉、枕、盒等造型也有近20种。也可以说,每一器种都因窑口不同和人们需求不同而出现多种造型、多种装饰。以装饰纹样为例,取材分别来自传统图案、仿古图案、自然界动植物、花卉、吉祥图案、文字、山水、人物、宗教、日常生活、金银制品等。具体如龙、凤、牡丹、茶花、摩羯、婴戏、娃娃、仙鹤、花鸟、盆花、瓜棱、葵口、钱币等等,描摹百状,异彩纷呈,各有指代,寓意深刻,生动反映出制作者的文化素养和使用者的审美情趣及生活追求。

总之,宋瓷特质鲜明,光耀古今,它向我们诉说着中华宋文明的高度,折射着中国文化繁盛期的世道人心;它既成就了一个划时代的工艺篇章,也成就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独特奉献。宋瓷研究成果丰硕,以上挂一漏万归纳了“宋瓷特质”,供读者们批评指正!其实,宋瓷还有哪些名窑?宋瓷的“窑系”与“窑口”的关系如何看待?宋瓷与宋代文明的关系是如何建构而成?宋瓷外销及与世界文明互动过程之细节如何?北宋官窑、南宋哥窑、宋代青花、宋代紫砂等等谜团何时解开?“崖山之后无中国”一说与宋代之后中国瓷业格局大变迁的关系又怎样分析……“宋瓷”中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面对、去探索!文章出处:贺云翱:《概说宋瓷特质》,《东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