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宗教眼丨龟兹壁画:希腊风刮到中国新疆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谷
克孜尔石窟壁画兴衰于3至9世纪,是希腊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中原文化交会的结晶,在艺术上具有西承东启的里程碑作用。通过对这些都具有希腊艺术传统的古代东西方壁画在实践层面的比较研究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同异,能看出一些中世纪早期欧亚壁画创作的基本线索。
在公元7世纪前后的这段时期,克孜尔壁画已从早期的犍陀罗和伊斯兰艺术模式衍化成兼容希腊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国中原文化和龟兹本地习俗的独特艺术形式:龟兹画风。此时,欧洲早期中世纪艺术也是处于脱胎换骨的演变期,它已从贵族化的罗马古典艺术的自然主义形式中走出来,结合古希腊简练的线性描绘和古埃及明快和平面化的色彩,以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来叙述基督教故事和宣传教义。然而,这种以思维观念为主导的拜占庭式绘画艺术长期以来被排斥在以技术形态为主导的西方艺术核心之外,被视为人类“黑暗时期的艺术”,直至上个世纪中后期才受到主流艺术舆论的重新关注。
克孜尔第171窟《乐神乾闼婆像》神与人对话(局部)
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圣玛丽亚古教堂里的壁画绘制于公元6至9世纪初,它们代表了处于拜占庭“第一个黄金时期”壁画艺术的精品。有幸的是,这些壁画在公元9世纪时被地震埋藏了千余年,直至1900年才在古罗马广场被挖掘出土,它们是存世不多的中世纪早期壁画原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研究这个历史时期的世界壁画有很大作用。
克孜尔石窟壁画和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都是在泥地仗的石灰层面上进行绘画的传统壁画,所不同的是克孜尔石窟壁画通常以干壁画技法为主要表现手段,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通常以湿壁画技术为基本形式。但这两处壁画里,有时也会干、湿画法并用。它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吸收古典艺术传统,又根据各自不同的宗教需要和本地文化特点进行变化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技法上,这两处壁画都是先从希腊绘画风格中获得启迪,再结合地域的民族和社会习俗,重新注入不同内涵。如佛教或基督教艺术观念、印度绘画或埃及绘画的形式美等因素,从而构成了新颖的绘画风格,并在社会发展的沧海桑田中随着宗教和文化的发展而演变。
中国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和意大利罗马圣玛丽亚古教堂两地虽隔遥远,但由于都受到过欧洲古代壁画技艺的影响,其壁画在地仗层、颜料、制作程式和绘画技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如“十六佩剑者”和“圣母与圣子”在构图、色彩、装饰性表现形式,甚至局部的用笔特点上都较为接近。把这两地的东西方壁画进行比较,可以在绘画实践方面看到中世纪早期世界壁画的一些重要特点和艺术风格的发展线索。
克孜尔8窟北甬道内壁《十六佩剑者》
壁画的墙体与颜料
从壁画载体泥层配制结构和表面的涂料选用上看,它们之间比较类似,基本上是用麦秸、干草、鬃毛、植物茎叶、黏土混合在一起做黏泥层,再用较为细腻的石膏白浆做表层。这两处壁画地仗层制作方法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也包括土耳其等东方壁画方式。但是,在颜料的制作和使用方面有着一些明显差异,如克孜尔艺术家主要采用矿石碾磨颜料作画,圣玛丽亚古教堂拜占庭艺术家用的是矿物、植物和动物等物质相混合制成的颜料作壁画。
这种差异与干性壁画和湿性壁画绘制的工艺特点有关:欧洲中世纪壁画大多采用湿性壁画的技术,当颜色与石灰水调和后画在湿润的墙面上时,由于氧化的关系就出现很强的色彩浓度,待墙体全干后,颜色就会变得特别明亮,经久不衰。但此画法在墙体干后就不能够再加改。中世纪东方壁画如中亚地区和新疆克孜尔壁画大多使用干性壁画技术,这种画法可以在墙体干透了以后再层层复加,虽然色彩的明亮度与饱和度不如湿性湿画,但可以达到颜色极为丰富、形象刻画深入的艺术效果。克孜尔壁画中的“青金石”、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里使用的“埃及蓝”等都是历史悠久、色泽鲜艳的中世纪的昂贵绘画颜料。用这些颜料作的壁画至今仍保持着亮丽的色泽。
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圣母与圣子》
壁画的制作程序
与地仗层相仿,在制作程序上,这两处壁画虽然各有特点,但整体是延续古代希腊-罗马式壁画工艺制作流程。整个程序包括制作地仗层的方法,使用粉本放样上墙的技术,使用模具板、刻画法、团队协作等方式,这些在克孜尔石窟壁画和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里都用到过。由于克孜尔石窟壁画主要是以干壁画来制作,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大多采取湿壁画技法,这两者之间的制作程序有很大的不同。湿壁画技法要求快速完成,一般每个部分需在一天以内画完,讲的是生动的大效果。
克孜尔图壁画(左)与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右)刻线法比较
壁画的表现形式、技法、审美特点
壁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是画家能否完美地体现作品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思想的最关键的一环。这一环节与制作壁画的艺术家(或称为画工)的能力有直接关系,这种能力包括:构图、画面布局、人物造型、用笔技法、色彩表述等内容。克孜尔石窟壁画和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在绘画技能方面各有特点,都是围绕着各自的宗教主题和审美规范去实施。对于艺术语言的运用,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在绘画内容表述方面,都是借助图像来进行偶像崇拜,通过叙事性故事来宣传教仪与宗教精神。
具体可分为:耶稣像和圣母像、佛像;圣经故事画、佛经故事画;圣徒像、菩萨像;殉道者像、苦行僧或舍己救人者像等,艺术形式上以单一的或连续叙事的画面情节来表述。这两类壁画都被称为“宗教画”。因此,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中世纪早期的东西方壁画艺术的发展,都是以“宗教画”为主线,精神重于物质,信仰重于生活。
虽然克孜尔石窟壁画和圣玛丽亚古教堂壁画在艺术表现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在绘画的意境和气氛上,它们是很不同的。拜占庭壁画中有大量的基督受难图像出现,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也有许多佛涅槃和乐舞图等画面,这些艺术形态所表达的是两种世界观:拜占庭的神圣悲壮和克孜尔的超然豁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主编:许兴旺 责编:李鹏臻 编辑:赵黛莫
微信ID:zgmzbw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