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聆听历史|结构奇特的精密仪器—汉代蒸馏器
《聆听历史|丝路物语》04
汉代蒸馏器
蒸馏器,汉代,通高36厘米。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2007年西安市张家堡新莽墓出土
近年来为了配合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工程,在西安北郊张家堡广场发掘一批汉代墓葬,其中2007年发掘的一座高等级的新莽时期墓葬(MI15),以复古礼制随葬五铜四陶九鼎,格外引人注目,而同时出土的一件铜蒸馏器由铜鍑、豆型盖及筒形器三部分组成,其中筒形器底部有一米格形箅,底边有一小管状流,铜鍑三蹄形足,豆形器盖上部呈盘形,直径与筒形器口径大小相同,柄部分为两段,相合处为榫卯结构,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此器出土时铜鍑置于筒形器内,豆形盖置于铜鍑之上,造型复杂而奇特。这件汉代蒸馏器一经出土就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汉代蒸馏器是做什么的,能蒸馏白酒吗?这件造型奇特的蒸馏器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好奇心之下,我们作一次初步探寻。
蒸馏器是利用蒸馏法分离物质的器具,中国的蒸馏器起源于古老的炊器“甑”,中国古代有蒸煮食习惯,常用釜与甑组合蒸煮食物。“甑”底部有许多通蒸汽的小孔,置于盛水的釜上蒸煮食物。如果在甑的底部放一个小杯,顶部再放一个冷凝碗,就制造出一个中国式蒸馏器,这种带天锅式冷凝器的蒸馏器,也称甑式蒸馏器。早在商代的安阳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一件汽柱铜甑,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蒸馏器;2016年重大考古发现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蒸馏器,体型庞大,结构复杂,由于蒸馏器内残留有粮食,且出土于墓葬酒库中,被认为是蒸馏酒的器具;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东汉蒸馏器,实验证明可以蒸馏烧酒;张家堡出土的新莽时期的蒸馏器造型比较奇特,出土时铜鍑置于筒形器内,豆形盖置于铜鍑之上,套合状态也比较令人费解。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钱耀鹏教授考证,出土时的套合状态不能直接用于蒸馏,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日常的放置状态。使用时,将豆形器盖放置在筒形器上,上部盘形内凹可盛水起冷却作用,中部筒形甑下部的箅供蒸馏汽体通过,经天锅的冷却凝结为露,通过筒形甑下面的孔洞排出,结构依然是中国传统甑式蒸馏器,应该具有蒸馏酒的功能。通常中国古代蒸馏器用于炼丹药、蒸花露、制烧酒等。
蒸馏器出土状态线图
蒸馏器工作模拟线图
蒸馏器工作时套合状态线图
炼丹术是道家的修炼方术之一,起源于战国中期,秦汉以后开始盛行。炼丹术就是将药物加温升华以期得到“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升炼水银是炼丹的重要目的,而升炼水银必须掌握蒸馏技术。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窖藏有二件银石榴罐,据考证就是炼丹用的专用蒸馏器具;宋代道家秘籍《丹房须知》所附的蒸馏器图已非常完善。可以说我国很早就已经掌握了蒸馏技术,已经能够用蒸馏器升炼水银,提取丹药,甚至蒸馏出高度白酒,但是早期蒸馏器体量普遍较小,这种口感辛辣的白酒主要还是应用于医疗外伤病人伤口的消毒上,并未得到量产在民间饮食文化中推广。可以说道家的炼丹术推动了中国的蒸馏技术的发展。
香水曾有一个很雅的名字“花露”,这种香液就是以鲜花为原料,采用蒸馏技术将花瓣中的香精蒸馏出来。南宋时期皇宫贵族流行使用的“蔷薇露”,就是来自阿拉伯地区的玫瑰香水,这种“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虽敝而香不灭。”的花露馥郁芬芳,令人称奇。由于外域传入的蔷薇露的数量极其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宋人开始使用蒸馏法自酿花露,只是宋人自造的花露质量低劣,远远比不上外来的正宗蔷薇露。即使如此,宋人在蒸馏花露的时候促进了蒸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蔷微露在社会的影响之大,以致南宋宫廷专用的酒品就以“蔷薇露”命名,一是单纯借用蔷薇露的雅名,一是在酿酒中使用了蔷薇花露作为串香材料,以此制成芳香酒。
蒸馏技术除了应用于炼丹药、制花露,更普遍地应用于烧酒制造业。用蒸馏工艺制取含酒精(乙醇)量较高的饮用酒,今称白酒,俗称烧酒,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蒸馏酒也就是烧酒在中国的推广及普及始于元代,蒙元以后各地酒坊遗址和蒸馏酒酿造装置屡有发现,元代烧酒称“阿刺吉”就源自阿拉伯语“araq”,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蒸馏酒。13世纪以后蒸馏酒得到广泛生产和应用。蒸馏酒技术在元代从蒙古或西域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蒸馏技术结合,催生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白酒,从此蒸馏酒成为中国人饮酒的主要品种。
中外的蒸馏技术各有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使用的蒸馏器也不相同。中国传统的蒸馏器是继承商周釜甑的传统工艺而来,是带天锅式冷凝器的甑式蒸馏器,有甑箅。液体、固体发酵醪均可蒸馏,属于内置式蒸馏器;阿拉伯地区的蒸馏器是带壶式冷凝器的蒸馏器或称釜式蒸馏器,大多只有甑体,没有甑箅,只能蒸馏液体,或液态发酵醪,属于外接式蒸馏器。中国烧酒在元代得到大规模的生产和普遍应用,时间上与蒸馏酒在世界范围的推广相一致,但使用的原料及蒸馏方式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种类完备的蒸馏酒体系。
历史趣闻
“李王花浸沉”是宋代著名的制香之法。宋人对于焚香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香料制造业极为发达,文献资料记载,在宋代,蒸馏香水技术从伊斯兰世界输入广州,南宋时自大食传入中土的“蔷薇水”,在时尚界风靡一时。蔷薇水也就是阿拉伯玫瑰香水,“蔷薇水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虽敝而香不灭。”由于外域传入的蔷薇露的数量极其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宋人开始使用蒸馏法自酿花露。中土的制香之法,比较著名的是李王花浸沉,李王即李主,依托南唐后主李煜之名。一个极具韵味的名字。具体方法是把带露水的香花与沉香片一起密封在甑内,在灶上蒸,然后“去花留汗”,这里“汗”指称蒸馏液。把蒸过的香料薄片放在蒸馏出来的花液当中浸泡,让花香更充分地浸入香料之中。这两个步骤要重复三四次,最后把香料薄片晒干,再密封收藏,就是最佳的焚香之品。此法制香,采用蒸花取液的蒸馏术,仿制大食国蔷薇水的制法,只是以香花有异,而其香终不及。
知识链接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传说中夏禹时期的杜康、仪狄发现放置时间很久的米饭发酵成了酒,所以称其为“久”,后来才有了“酒”字。《书经·说命篇》曰“若作酒醴,尔惟曲孽”。我们的先祖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酿酒必须用曲孽,曲是谷物发霉而成,孽是发芽的谷物。用“孽”酿酒,古人称之为醴,类似于今天的啤酒类的含酒精饮料。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人独创酒母复式发酵法,醴酒被曲酿酒淘汰,今日的黄酒就是曲酿酒,后来就将含酒精量低的酒统称为醴,也就是甜酒,醴酒是中国人长期以来饮用的传统酒。直到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度数高,酒味烈的蒸馏酒开始流行,从此以后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文图:李喜萍
语音:赵婉君
编辑:张丽娟
初审:梁小凌
终审:余红健
微信号 : 西安博物院
新浪微博:@西安博物院
微信号 :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
新浪微博:@西安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