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图书资讯丨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

《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全书收录了近年来国内外博物馆领域十三场展览的评论性文章与策展人或相关学者的访谈。在艺术批评、书评、影评都成为了构建学术研究和现实实践的重要内容的同时,针对博物馆展览的评论性工作却一直未能全面展开;同时,过往的评论文章都惯于将批评者与创作者立于天平的两端,难提对话。本书正旨在弥补上述缺憾,从历史叙事、考古材料的展示、学术深度、展览的争议性、展教结合、特殊类型的展览六个方面来展开,力图为学者和相关感兴趣的读者展开一个更丰富的博物馆世界。
作者
王思渝,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博物馆展览、文化遗产研究、新博物馆学等。曾经长期在四川、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开展文化遗产相关的田野调查工作,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等委托的研究项目,独立或参与策划多场博物馆主题展览,在国内外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价值与权力:中国大遗址展示的观察与反思》,主编《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元考古、佛教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发表有《云冈石窟第二十窟西壁的坍塌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清明上河图再研究》等论文。出版有《东京梦清明上河图》《马的中国历史》等著述。策划有《秦汉:罗马文明展》《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等大型展览。
序一:什么样的展览是一个好的展览
杭 侃
源流运动“观展”栏目结集出书了。从2016年1月30日在源流运动的微信公众号上刊发第一篇文章《回不去的异乡:评国家博物馆“大象中原”展》,到2019年9月12的《以爱为名:中国民族博物馆“爱的密码”展览对谈录》,“观展”栏目到我写完这篇序为止已经发表了38篇文章。为了写序,我把这些文章又看了一遍,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是研究生和青年学子,真欣喜于他们观察问题的细致与思想的批判性。
受限于篇幅等各方面的原因,本次结集出书时没有选择全部的38篇文章一次性推出。但是我还是希望借这个机会,借这数十个展览,说一些我在“幕后”的故事和想法。
《回不去的异乡》是“观展”栏目的第一篇文章。这次出书时,为了文章主题的均衡性,暂时没有收录。但是这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意义。它评论的是河南博物院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象中原”展。馆长致辞中说,展览旨在“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成就了早期中原文明的大气象”,最终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为了实现这种宏大叙事,在有限展厅中使用了集贾湖骨笛、彩陶双联壶、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在内的105件(套)精品文物,时间跨度上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伸至唐宋时期。展览分为“家园”“寻根”“天工”和“文脉”四个单元,每一个主题单元内再辅以时间线展开叙述。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四个单元并未能构筑起我们当代人的“家园”,“一道玻璃隔开了当下与过去,二者又何联结?”所以,作者追问:“它更似将过去打造为了一个美好而又封闭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当代观众而言却更像大卫·洛温塔尔的书名——过去宛如异乡。”“大象中原”这个展览名称是在我和现任河南文物局局长田凯(当时他还是河南博物院院长)的一次聊天中聊出来的,那个时候我的一个纪录片导演朋友正要拍《安阳》,她很努力,买了很多关于安阳的书,纪录片准备从甲骨文的发现入手。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但我说,为什么不能尝试从大象入手,河南的简称“豫”的本意就是人牵象,在商朝,安阳那个地方比现在湿润温暖,有大象在那里生活,所以殷墟出土有象牙,还有一个坑里埋葬着一头小象和一个驭象奴。她问我,这些材料在哪里可以找到?我回答,考古报告。但后来我发现,她虽然购买了大量的材料,但大多都是发行量比较大的读物,她也无法分清哪一个说得好,哪一个有问题,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而我们作为考古学家其实也要反省。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考古报告中丰富的内容,却很难让公众了解。于是,我推荐她看伊懋可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在和田凯的聊天中,我也建议河南博物院能不能从环境史的角度,串起河南早期的考古发现,做一个有趣的而不都是“一级品”的展览?
当时和田凯聊的还有“风雅·宋”。田凯是开封人,对宋代考古做过细致的研究。这个我们俩一拍即合的题目,到今天也没有做出来。有道是,“题好一半文”。当然,有些后来议的题目倒是做成了。有一次路遇陈建立教授,他是冶金考古方面优秀的领军人才,他的课题要做一个有关青铜铸造方面的展览,我说那就叫“模范·中国”吧。
2019年,为了庆祝山西博物院百年华诞,源流运动工作组和山西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单位合作,在山西博物院推出了“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的展览,源流运动以后也会用系列的小展览来探索源流的发展理念。这个展览探讨玉在经历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磨砺和蜕变之后,如何与我们当代人相遇。
而就如同“观展”栏目的开篇词当中所提到的: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玉·见你”引起了一些讨论。主策展人王佳月在源流运动“创艺”栏目的推送《玉见你:当代玉文化可以被定义吗》发出时写了一段话:
“不少人看到展览问,你们认为当代玉文化是什么?展览是否有解答?对此我想说的是,我们是无法定义当代的。我还记得初一历史课上老师就提到过真正评论一个人唯有在盖棺定论之后(当然实际情况更加复杂,历史会被不断讨论),所以处于“当代”洪流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定义他们的时代,他们能做的唯有抓住自己想抓住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才是展览的意义,世界是由事件而非物体组成的,时代自会在一切洗练逝去后定义自我。”
这些故事其实都反映了我和我的同行们、同学们这些年的一个不间断的疑问,什么样的展览是一个好的展览?
“观展”栏目的38篇文章、本次集结出书所选择的13场展览,也不见得能完全回答清楚这个疑问。但是,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看问题的视角。
例如,在这38篇文章中有17篇是与国内外举办的外国文物展览有关的,现在的学子们外语好、眼界宽,其中有几篇是在外的留学生写的。其中有一篇本次集结出书时也被收录了其中。
2016年9月10日~2017年2月26日,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的展览,展览的名字“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来自于披头士乐队歌曲Revolution中第一句歌词。
1516年,托马斯·摩尔《乌托邦》问世,描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2016年是《乌托邦》出版500周年,特展选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节点也是希望借此应和展览主旨“想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一个更好的生活方式”。序厅中也挑选了王尔德《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中有关乌托邦的句子进行放大:“一幅不包括乌托邦在内的世界地图根本不值得一瞧,因为它遗漏了一个国度,而人类总在那里登陆。当人类在那里登陆后,四处眺望,又看见了一个更好的国度,于是再次起航。所谓进步,就是去实现乌托邦。”
展览以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生在六个领域的革命为主角,期望由此告诉人们这些革命是如何改变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同时影响我们对未来的态度的。展览中讲述的六个革命来自于相对独立的六个领域,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是贯穿展览始终的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可以说这不仅仅是来“观看”展览,更是来“听”一个展览。
展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去参观时,在入口处领到一个舒适度很好的耳机,一路听着不同流派的流行音乐(和每个单元主题相合,当遇到马丁·路德·金等人的讲演时,音频会自动切换)看完了展览。展厅里不时会有一些名言警句,如Never doubt a small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醒目而点题。所以,展线虽然比较长,但是却没有所谓的“博物馆疲劳”。我也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展厅里的一些展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当我看到森海塞尔(Sennheiser)全程提供语音导览设备,李维斯(Levi’s)与V&A的合作款牛仔裤时,感慨于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这次收录的文章里面还有一篇是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也就是获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致远舰的首展。这个展览涉及我对高校博物馆定位的认识。
在展评人的访谈中我说:
“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我们在策划展览时会更突出学科背景。我们曾举办过一次‘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倘若社会上做良渚题材的展览,可能偏重展示精美的玉器文物,而我们则完整再现了文物在墓葬中的考古单位信息。做致远舰的展览,我们也想体现对于水下考古学科的重视,不仅展示文物,更要体现文物背后的学术研究及学科发展的过程。水下考古方兴未艾,涉及很多新的理念、技术,目前专业人才非常稀缺,而这个学科背景是大部分观众甚至是考古学生都不了解的。另外,我们会利用学科优势举办活动,比如社会上的博物馆,讲座主题更偏重科普性,而高校博物馆基于学术的目的,更适合展开前沿性、针对性甚至争议性的讨论。”
那么,什么样的展览是一个好的展览?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展览一定要有学术支撑,一个好的展览可以表达不同的学术争论。展览一定不是“一级品”的堆砌,展览不只是传达知识,还要能够启发心智。而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在本书中都看到了。看了这些文章,我向年轻人学到了很多,有的时候禁不住自己的眼泪,因为源流运动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为生存作证的,只有时间。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一定是我的学生。
序二:为什么要批评与对话
王思渝
2016年1月30日,微信公众号“源流运动”开创了“观展”栏目(当时还叫“展评”),并推出了第一篇展览评论文章。至今,栏目已经走过了近四年的时间。
这四年同时也是中国博物馆展览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的时间,展览数量不断增长,类型愈发多元,收获的观众讨论度也非过往所能比。在此背景下,“观展”栏目推出的评论或访谈文章主要以历史、文博类展览为核心(当然,这个类型的划分本身也是模糊的),强调深度与原创。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我们自然也希望收获“流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从业者和大众;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一步步践行我们在学术上的企图。
2019年,我们从公众号已发表的文章中选择了13篇,请作者重新修改润色,并引入相关主题的全新展评2篇,新增展评人与策展人、相关学者之间的对话访谈10篇,形成本书。这也是读者们为何能在本书的正文中看到“观看”和“对话”两类文章的原因。借此付梓之际,我想也是时候讲清楚我们的“学术企图”,向读者交代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一个栏目、一本书,为什么执意要在历史、文博类展览当中引入批评与对话。
批评的意义
批评,并不是一种恶意或者“挑刺”的行为。在文学或艺术领域,批评早已成为构建话语体系、实现对话空间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当后现代的解构意识席卷之后,人们遭遇了文学和艺术作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权威的评判标准也被一再拉下神坛。在这样的背景下,批评家的言论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更深入地参与到一件作品价值的建构当中。
但是,对于历史、文博类的博物馆展览而言,这种话语场却迟迟未能形成。这与此类展览在创作上的种种特殊性密切相关。历史、文博类展览的策划更像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艺术,需要优秀的展品研究和阐释能力,需要充分的视觉艺术素养,需要妥善协调各方“杂务”的经理人本事。但有的时候,需要得越多,在创作上就显得越不够自由,一场展览最后呈现的结果往往会因为展场中的某一盏灯光太强或某一根廊柱太挡道而功亏一篑。再加上各类制度因素的限制,使得这类展览往往是“部门作业”甚至“长官意志”,创作者意识并没有真正得以贯彻,以至于在很多时候很难被称为一件“作品”,找不到“作者”,呈现出被抹去了个性的同质性。如此一来,对于批评家而言确实显得很难“下口”。
好在,近年来国内的历史、文博类展览并没有就此停滞。在各大博物馆或类博物馆式的空间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展览案例。同时,国际交流愈发频繁,国外一些颇具启发性的思路也渐为我们熟知。这都构成了我们开启这个批评栏目和这本书的重要信心。
在我们看来,对于历史、文博类的博物馆展览,批评依然是有意义的。这不仅仅是在向从业者和大众介绍一些“好”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借此渗透一个对此行业更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激发从业者的创作激情,也引导大众从另一个思路去探寻展览。
关注内容设计
历史、文博类展览可以拿来批评和对话的话题其实有很多,而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观展”栏目和本书中的文章围绕的话题大多是在展览的内容设计角度。
这可算作是我们目前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我们看来,就目前国内的博物馆展览研究和实践而言,内容设计一直是一个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领域。我们过去对于展览的评价或习惯于将目光投向展品,关心展品是否足够精美重磅,是否在学术上定位准确;或习惯于将目光投向形式设计,关心展览如何能炫彩夺目,如何能在技术上先人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展览的叙事研究、大纲(或文本、脚本等)制作等内容设计的问题探讨依然薄弱。学界和业内目前就这些问题形成了诸多启发性的说法,只是尚未形成一脉清晰的学术体系,实践上也没能成为一股明确的行业风尚,它们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都还有待更进一步发挥。
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内容设计的意义,并不意味着上述提到的展品选择及形式设计等话题便不再重要。在本书中,我们将能看到不少文章便在强调展览这门综合艺术的方方面面之间的彼此关系。我们的许多作者在行文之初也并不属意某一个具体的内容设计问题。但这与我们强调内容设计的用意并不矛盾。我们在强调内容设计之时,其中一项重要的议题便在于探寻如何弥合收藏、研究、展示(包括内容和形式)、教育等博物馆主要业务环节之间的缝隙。时至今日,不会再有人愿意以割裂的眼光来看待博物馆了。
尝试与“作者”对话
我们组织这一系列批评与对话的文章,对于我们启发颇深的学术思想之一还在于文化研究给我们留下来的传统。尤其是在西方博物馆研究当中,对这方面的讨论已经成果颇丰,“表征”“符号”“诗与政治”等话题都是频见的关键词。在这类研究当中,研究者往往把展览看作一种广义的文本,穿梭其间,寻找文本背后所隐藏的诸多创作者,或整体性的政治社会语境所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并赋予学术化的阐释。
我们的批评与对话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但并不是在严密地遵循着这套传统的路径。在批评的基础上引入对话,是因为我们希望对纯粹的批评做出更有趣的补充。纯粹的批评在很多时候过于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作者已死”的立场设定,常需要面临“读者”(或研究者、批评者)是否过度解读的质疑。因此,我们希望既批评,且对话,借此能够将“读者”和“作者”放归到同一个话语空间内,从而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一个展览成果的最终形成。
未完的努力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观看之外》一书能够完成它的学术初衷。书中下分六个章节,分别针对当代博物馆研究和实践中的历史叙事、如何处理考古材料、展览中的学术性、展览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展教结合、特殊类型的博物馆展览议题,并在章节开头撰写导读,以表达该议题下我们所选文章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这些议题的选择和切分还谈不上足够严谨和全面,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吸收更多优秀的文章,把我们的“学术企图”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访谈文章时,我们尽量避免对访谈原文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本的口语化乃至个性化的色彩。毕竟,对于访谈资料而言,其最具学术价值的部分不只是被整理之后的系统表达,还有受访者在当时那个“此刻”所表现出来的直接状态。
借助上述努力,我们将看到在这些文章当中,即便是对待同一个展览,展评者的“揣测”与受访者的“释疑”也可以基于不同角度;即便是对待同一类问题,不同的展评者、不同的受访者,乃至展评者和受访者之间对于“好”与“坏”的标准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这正是此类研究的乐趣之一,也是当下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现状之一,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相信批评与对话确实有着更广的空间和更深的必要性。
对于博物馆研究者而言,有一句话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博物馆作为一面镜子”(Museum as a mirror)。我们研究、批评和对话博物馆展览,也无外乎是希望通过这面镜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目录
第一章 展览中的历史叙事:以大见小?以小见大?
有时,我们过于习惯将展览看作揭示历史真相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展览也可以被理解为关于历史的一种书写,以实物为主体、以公众为面向的书写。既是书写,难免带上书写者的选择,以何角度、以何立场来书写这段历史、展开这段叙事,不同的展览可以做出不同的答案。
尤其是,有别于政治史、断代史、国别史等传统叙事方式,在学术界迎来“史学转型”的同时,近年来,展览中的历史叙事也开始出现了全球史、社会史、个人史等更为新近的声音……
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01. 站在展览中,看世界: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02. 一信一世界:上海博物馆“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
03. 以个人为支点:浙江省博物馆“漂海闻见:十五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
第二章 考古材料展示的多样化尝试
考古材料与博物馆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我国的学术和历史语境下显得格外亲近。而对于考古材料的展示,我们时常在单一线性时间逻辑、证经补史,或放大“物”性、突出其“珍宝”意义的惯性思维中徘徊。但实际上,考古材料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
04. 知识型构的“美好”: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05. 回到“原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
06. 何以致远: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寻找致远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第三章 展览:与学术研究的互动
曾经,博物馆也是比肩大学、院所的研究中心和智识生产者;而今天,它却更像是一位传播者,学者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也不免尴尬。博物馆展览不能成为“无源之水”,好的学术研究能为一场好的展览提供更为充分的营养和不断推陈出新的视角。然而,从自成体系的学术语汇走向面对公众的展览语言,其路依然漫漫……
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中国民族博物馆“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
07. 不再陌生的异乡人: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08. 博物馆与可视的人类学:中国民族博物馆“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
第四章 展览面对争议性:打破失语瓶颈
今天,有不少的博物馆在尽力摆脱“古物的收藏所”“过去的陈列厅”等标签,走下“权威”“中立”的神坛,试图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当下的现实社会,回应争议。从“收藏机构”到“知识中心”,再到作为一种“第三部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展览也在以其自身的方式为昨天、今天和明天发声……
首都博物馆“战火中的人道:《日内瓦公约》精神与150年的人道行动”
09. 直面冲突:首都博物馆“战火中的人道:《日内瓦公约》精神与150年的人道行动”
10. 更好的世界: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唱片与反抗1966~1970”
第五章 展教结合:融入与突破
展览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展示与观看。通过对实物的重组、主题的选择,它同时也在实现着一场对观者的教育。而以展览为基础的教育,其方式已远不局限于过往提及的知识普及、内容讲解等。以一种全流程式的思维,“展”与“教”的边界、博物馆与其受众(已非仅是“观众”)之间的关系在日益融合。愈发精细的分众化思维也在引导着博物馆走出围墙的限制寻求更有针对性的突破……
首都博物馆“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11. 教育即生活:首都博物馆“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
12. 不仅是一座儿童游乐场: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第六章 特定类型的展览:考古遗址公园
时至今日,有越来越多的场所或空间可以被我们称为“博物馆”,或至少以一种博物馆式的思维来加以理解。与此同时,展览自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重新去契合空间、契合素材、契合机构定位。不必急着将其定义为“本行业之外的事”,我们也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去正视这个不断交融着的世界……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13. 在废墟间的完形想象: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
王思渝 杭 侃 主编
文物出版社 2020年1月
ISBN 7877501064397 定价 98元
相关链接:
价值与权力:中国大遗址展示的观察与反思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