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从长安到敦煌 | 被误解的隋炀帝
音频请戳
▼
从长安到敦煌,这段两千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它的畅通无阻与延伸扩散,拉近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人群的时空距离,推动着整个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自霍去病挥师西进,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使团、商旅、僧众沿着这条丝路古道通行了两千多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有敦煌莫高窟、兽首玛瑙杯等家喻户晓的文物古迹,更有大量被历史长河掩埋,暂时还不为人知的丝路珍宝与历史传奇。
这是一条有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遗存的丝路古道,也是一处有着大量故事值得深度挖掘的文化宝藏。讲述从长安到敦煌的故事,我们邀请了沿途各文博单位的青年学者,以及多位访古旅行达人,对这条积淀深厚的文明交融大通道,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希望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体验。同时也希望这些分享,能够给更多的朋友提供旅行的参考,我们一起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去感受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与厚重,毕竟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嘛。
2013年在扬州重见天日的隋炀帝墓
隋炀帝墓出土的蹀躞带
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长期以来都是和“昏君”这一称谓划等号的,因为他的好大喜功与急于求成,导致天下大乱,自己最终也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开创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巩固边疆等等的功绩,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
本期的从长安到敦煌栏目,邀请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呼啸,为我们讲述隋炀帝这位“昏君”积极有为的另一面。
音频请戳
▼
东汉以后,中国历史告别了长久的统一王朝,进入了长达近400年的大分裂、大动荡时代——魏晋南北朝。由于有关中这个无可比拟的战略根据地,有长安这个传统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分裂、大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陕西为主的北方始终占据历史的主流,并造就了中国历史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直接孕育了隋唐两大王朝的诞生,促成唐代的开放与包容。
反映少数民族姓氏演化及汉化的重要实物——晖福寺碑:魏碑书体方正遒劲、古朴隽永、意味深长,被康有为评为“妙品上”,列于他认为的古代名碑中的第五名。
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代表性文物——鸠摩罗什舍利塔,它的主人、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曾在长安草堂寺翻译佛教经,位列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首。

现藏西安碑林的大夏石马,继承了汉代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并结合了匈奴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眼光,所以被看作是匈奴民族与汉民族精神与文化交流、沟通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匈奴族人的都城——统万城也是古代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汉文化)交融、渗透、汇聚最具典范的例证。
音频请戳
▼
公元589年,已代周称帝8年的隋文帝,以陕西为根据地派军南下,消灭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结束了中国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文帝泰陵
“文皇功业今何在?并却南朝与北朝”。重新统一中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南北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隋文帝一生建立的最大功绩。除此之外,隋朝建立后,隋文帝还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创新,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的强盛国家。因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所以后人一般将这段堪与唐代“贞观之治”相比的时期称为“开皇之治”。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
与隋文帝一样,继任者隋炀帝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开创科举制度、巩固边疆……他的很多功绩,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特别是从公元605年开始,隋炀帝用了6年时间,修筑了南起余杭(现在浙江杭州),北达涿郡(现在的北京),全长4000余里,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不仅加强了当时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遗憾的是,隋朝经历二世便倏忽而亡了。但它集南北朝时期制度发展之大成,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新型政治体制,从而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政权体制的基本特征。这也让后继的唐朝,得以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治久安的国祚绵延。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讲解)
了解更多,请关注
▼
新浪微博:@华夏文创
淘宝搜索店铺:陕西历史博物馆艺术品商店
http://suo.im/3sdYCf
—— END ——
戳“阅读原文”进入华夏文创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