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丝路:一条充满历史魅力的路

摘要:   “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正逐步变成现实。总书记近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6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丝路的复兴,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丝路的魅力,不仅在于经济的合作,也在于人心的沟通、历史的对话。  当我第一次听到世间有一条“丝绸之路”时,我曾想这是一条由洁白如雪的丝绸铺成的路。当我看到必须要用世界地图的尺幅,才能勾勒出丝路的全貌时,我留意到横亘路中的那一片片 ...

  “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正逐步变成现实。总书记近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6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丝路的复兴,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丝路的魅力,不仅在于经济的合作,也在于人心的沟通、历史的对话。

  当我第一次听到世间有一条“丝绸之路”时,我曾想这是一条由洁白如雪的丝绸铺成的路。当我看到必须要用世界地图的尺幅,才能勾勒出丝路的全貌时,我留意到横亘路中的那一片片黄色,这曾是一条危机四伏的路,商业利润成倍翻滚,而葬身沙海的可能也成倍增加。当我读到一个个丝路故事时,我不禁感叹这条路原是一条充满历史魅力的路,来自不同文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此聚集,他们在丝路这幅长卷上绘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鸠摩罗什: 从龟兹到长安

  鸠摩罗什出生的时候,距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辟出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漫长的五百年间,汉家烟尘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中原一片干戈扰攘。

  鸠摩罗什这个名字,一看便知不是汉人的名字。公元4世纪中叶,他出生在龟兹国,这是丝路上的一个大国,在这个以库车绿洲为中心的国度里,佛教是人们生活的中心。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族,父亲是一位印度高官之子。长到七岁时,鸠摩罗什母亲决意带着他出家。鸠摩罗什自此开始研习佛教经典,日后他传奇般的遭遇,也在这一刻埋下了伏笔。

  凭借深厚的佛学修养,鸠摩罗什很快便成为名满西域的高僧。《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说法时,西域诸国国王跪在他的座位两侧听法,以示无上尊重。或许鸠摩罗什不会想到,他的名声也早已在东方传开。

  那时的中国,南方是东晋政权,北方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豪强各占一方,都想扩张自己的地盘,彼此战争不断。在众多豪强中,前秦君主苻坚的贡献尤为重要,他实现了统一中国北方的霸业。站在北方的一马平川上,他向南看见了东晋,向西看见了西域诸国。

  公元383年,苻坚派遣大将吕光征西,第二年便打到了龟兹国。龟兹王大搬救兵七十余万守城,最终还是被吕光攻破。鸠摩罗什便在此时落入了吕光手中。本来,鸠摩罗什将和吕光回到前秦国都——长安。苻坚对鸠摩罗什十分敬佩,盛赞他是“国之大宝”,吕光出发前,苻坚曾对他说:“你若攻克龟兹国,请立即把鸠摩罗什大师送回。”

  然而,吕光没有把鸠摩罗什送回长安。在与东晋进行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大败,苻坚的地位岌岌可危,终于在公元385年被曾经的部下姚苌所杀。苻坚一死,前秦亦亡,中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吕光意识到这是个自立门户的好机会,就在苻坚死去的同年,吕光占据了西北的一片土地,建立了后凉政权。为了安顿鸠摩罗什,吕光为他盖了一座寺庙,这便是今天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的十多年中,姚苌也曾派人请他去自己建立的国家——后秦弘法,但后凉不放人,鸠摩罗什也没有办法。公元401年,姚苌之子姚兴发兵攻打后凉,亲自将鸠摩罗什迎到了长安。十七年过去了,鸠摩罗什终于还是到了长安。他的事业在这里达到了顶峰,他组织了规模庞大的译场,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直到今天,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仍然为人称赞。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一位在龟兹出生,身上兼有印度血统的高僧,几经波折,最终落脚在长安,以毕生之力将用梵文书写的佛经译成汉文。汉译佛经走向千家万户,为中华文化的天空,添上了一朵西来的云彩,而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丝绸之路的馈赠。

  玄奘:与粟特商人结伴同行

  说起粟特人,我们或许会感到陌生,但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唐盛世的灿烂,就终结在“渔阳鼙鼓动地来”的那一刻。安禄山的父亲便是一个粟特人,他的身上有粟特人的一半血统。

  粟特人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撒马尔罕,这片土地如今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公元3到8世纪,很多粟特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沿着丝路向东行走。粟特人有经商的天赋。玄奘曾到过粟特人的家乡,他曾经很不客气地说,粟特人父子之间也明算账,男子长到二十岁就外出经商,只要有利可图,他们什么地方都会去。正因为如此,粟特人的足迹遍布丝路沿线的城市与村庄。

  粟特人经手的货物中自然少不了丝绸。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一个古老的烽燧中发现了一批可能写于4世纪早期的粟特文信札。其中一封信似是由一位生活在丝路重镇楼兰的粟特商人所写,他希望收信人如果从中原来楼兰的话,请为他带一些丝绸过来,如果没有丝绸,带一些龙脑来也行。

  丝路上的买家与卖家令人意外地彼此信任。粟特商人出售的丝绸,一般捆扎成卷,只在外面写上它有多长多宽。据说丝路上的买家打算买下一卷丝绸后,不会再打开检查其长宽。买卖双方都在丝路上行走经商,谁的信誉不好,谁就失去了生存的饭碗。

  行走丝路的艰险,并不只有漫漫黄沙与皑皑白雪,半路杀出的强盗,有时更加致命。在他们听来,驼铃声声即是财源滚滚。为了安全起见,粟特商人往往结队前行。商队的规模可小可大,小则几十人,大则五六百人。商队中必有一位首领,还有一些持武器的人,面对强盗来袭时,他们可以与之搏斗,保护商队的利益。

  与商队前行,比独自前行要安全得多。根据史料记载,在前往印度取经的途中,玄奘就常常与粟特商人结伴同行。在危机四伏的求法之路上,粟特商队不仅为玄奘的安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也是玄奘了解异域风土人情的重要来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取经归来的途中,被同行的五百粟特商人一致推举为“大商主”。

  在粟特商队中,首领可以是粟特人,也可以是汉人。虽然彼此肤色不同,信仰不同,行走在丝路上的原因也不同,但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可以放弃成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种种挑战、克服种种困难。

  离乡的粟特人,在习惯了他乡的风景后,开始在丝路沿线的某个地方定居。这个地方可以是龟兹,可以是楼兰,也可以是长安与洛阳。玄奘生活的时代,长安与洛阳城里已有不少粟特人。他们在此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他们带来了风靡一时的胡旋舞,据说杨贵妃就擅长此舞。他们中的一些人仍旧热衷经商,将丝路沿线各地的物产源源不断带到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这两座城市。他们中还有人成为为唐朝效力的军人与官员。他们死后葬在这片土地上,用汉文撰写墓志铭,留下此生的故事。

  公元694年,一位名叫康智的粟特人在洛阳辞世,葬于北邙山。他的墓志铭说他“本炎帝之苗裔”,到底是他忘了自己的祖上来自千里之外的撒马尔罕,还是有意要把自己归入炎黄子孙的谱系,我们如今已无从而知。

  世间的路有千千万,路上的故事数也数不清。跨越时空的背景、身份各异的主角、耐人寻味的脉络、无法猜测的结局,丝路的故事之所以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得益于丝路具有多元、开放、包容的历史魅力。丝路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过。今天,丝绸之路迎来了又一次辉煌的机遇,新的丝路故事,关于交流、发展、合作、共赢的丝路故事,正在书写中。

  (资料来源:芮乐伟·韩森著《丝绸之路新史》,荣新江著《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记者 易舜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