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大足北山佛湾石窟造像,佛国的神奇景象令人大开眼界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凈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台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洒,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凈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它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其中,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較高價值。
观经变相图
拂霖像
观音居右,地藏居左二菩萨像
窟门左右二力士
獠蛮
白衣观音
宝印观音
文殊菩萨、宝印观音
牛王菩萨像
普贤菩萨
普贤神变
普贤神变右壁菩萨群像
普贤神变左壁菩萨群像
日月观音、普贤菩萨
日月观音身旁右立女侍者
日月观音身旁左立男侍者
北山石刻中著名的数珠手观音
泗州大圣像
文殊菩萨
右壁金刚
右壁金刚2
左壁金刚像
右壁文殊指善财童子南行
右壁五尊观音(右起:1宝珠手观音、2宝镜观音、3莲花手观音、4如意轮观音、5数珠手观音)
中央阿弥陀佛,左侧地藏菩萨,右侧观音菩萨
主龛东方三圣,药师琉璃光佛居中,日光菩萨居左,月光菩萨居右
左壁上层五佛、雷神、雨师,中层鸠摩罗天、文殊,下层一菩萨二侍者二金刚
孔雀明王窟
如意轮观音窟
千手观音窟
炽盛光如来与九曜
多宝如来与释迦佛并坐
观音、文殊、普贤并坐龛
各种天王力士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