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博物馆看佛像之唐五代宋辽金
八世纪中期左右,传统雕塑概念因为新理念发生了改变。工匠不再满足于创作单纯的站姿或坐姿雕像,而是努力突出某些内在或外在的动作,通过刻画身体曲线来表现更优雅婀娜的仪态。
——(瑞典)喜仁龙《中国早期艺术史》
【注】唐以下不再做年代排列与摘录详细鉴赏评析,排序按照雕塑-画,佛-弟子-菩萨-天王-诸天-力士-飞天伎乐-罗汉-本生因缘-其他(以上非人)-人。完整、较完整-残缺。
●唐-五代
01.佛坐像
唐景龙四年(710),砂岩,1982年山西芮城县风陵渡出土,山西博物院藏。佛像表情庄严,身材比例匀称,衣纹比较自然写实,是中唐时期关中、河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佛雕样式。
02.唐代佛立像
砂岩,山西博物院藏,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前结带,右侧衣襟甩搭至左臂;下着长裙,覆至脚面;身体略向前倾,微微挺胯,呈小幅度的S形站姿。衣纹较写实自然,在形象和风格上带有北朝末年遗风,反映了晋南地区的民间造像水平。佛像身体扭动幅度虽然不大,但已可见匠人试图摆脱早期佛像动作刻板、对称的模式。
03.唐代佛石像
04.唐佛鎏金铜像
高肉髻上特意刻出了宝珠髻。衣纹。不执着于手印的表现,一副说法教诲的样式。
05.唐五代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
浙江博物馆孤山馆,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通高68cm。静态的佛、张扬的龙、升腾的烈焰,三者精妙的组合成就了一件艺术佳作。
06.盛唐莫高窟第320窟
07.盛唐莫高窟第45窟
法华经变窟。塑像和壁画刻画精细,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45窟号称塑像最佳。
08.唐代彩塑供养菩萨像
09.初唐菩萨坐像
10.天龙山第21窟唐代石雕菩萨
国家博物馆,头部为复制品。半跏趺坐,胸肌饱满,腰肢纤细,腹部柔滑,雕艺精湛细腻。
11.唐代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山西太原华塔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菩萨呈S形微倾立,身姿窈窕,上身袒露,圆润的左肩披搭帛带,下体裙裾轻薄柔滑,线条流畅而极富质感,可惜贴金与彩绘已失。
12.唐代十一面观音菩萨鎏金铜像
13.唐思惟菩萨铜像
稀见的跏趺思惟。手背未承托住脸下颌,似乎才开始思考。如果接合在一起,未免看着像是陷入了瞌睡里。
14.唐代菩萨石像
15.唐代地藏菩萨坐像
左手向下似与愿
16.唐代胁侍菩萨立像
17.唐代菩萨立像
山西太谷县白城村广化寺征集,山西博物院。青石质,体态丰满,肌肉骨骼刻画准确生动,身体造型采用富于变化的S形,自然生动而优美。
18.唐代菩萨立像
身体饱满健硕,颇有西式美感
19.唐代菩萨石像
综合来看,年代较早。强壮的躯干。手执拂尘,拂尘为驱赶蚊蝇用,常见于印度教守卫神、其他诸神的随侍,以此表明该菩萨应该只是胁侍菩萨。
20.吴越国鎏金铜水月观音像
唐代出现了与法相庄严观音像风格迥异的普陀落迦观音造像,观音以自然舒适的姿态坐在岩石上,表现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八世纪末,画家周昉在普陀落迦观音图像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月观音,以水月圆光以及思惟相位观音主要元素。水月观音又分两种基本样式,常见于石窟造像壁画的一手抚膝、不持物的,另一种是常见于绢画的手持杨柳、净瓶形象。
21.龙门石窟奉先寺菩萨、天王、力士
天王似为毗沙门天王,犍陀罗风格。龙门石窟参观的太早,拍的也少,所以勉勉强强也就放一张意思一下了
22.北方多闻天王
复制件。盛唐莫高窟194号,上海宝龙美术馆,头戴兜鍪,耳护上翻,身穿仪仗用的连身绢布甲。身材魁伟,整个身体的姿态犹如手持满弓之箭,一触即发,极富张力,是敦煌彩塑的代表性作品。
23.南方增长天王
复制件。盛唐莫高窟第194窟,甲上有石榴卷草纹,明亮富丽。此像独特在于突破了一般天王凶恶的模式,着意刻画其言笑的面部表情,将天王英武豪爽又憨厚善良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别有情趣。
24.唐代石雕护法力士像
力大无穷与凶猛姿态表现出了降妖伏魔的理念。但是我第一眼的想法是石头剪刀布...
25.唐代天王石像
头盔或为八部众之一,但也可看作是泛用盔式。
上海博物馆
26.唐代天王石像
27.唐铜摩醯首罗天像
首都博物馆。湿婆、大自在天,印度婆罗门教天神。犍陀罗艺术中梵天、帝释天护法之外,佛教较早吸收的护法神之一。
28.唐代鎏金一佛二菩萨铜像
1998年镇原县新集乡崾岘村出土,镇原县博物馆藏,国家博物馆,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
29.清净法身卢舍那佛
中唐-吐蕃时期,榆林窟第25窟,酒泉丝绸之路博物馆摹画。藏式T形题榜,竖排汉字抄错名称。
据考证为汉人画师据吐蕃粉本,关于命名卢舍那佛冠以“清净法身”、与八大菩萨曼荼罗的论证相关,详参沙武田《榆林窟第25窟- 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
独特的台座三狮,为印度、犍陀罗传来,具体传播途径应为印度-西藏-敦煌。三狮详考见上篇东魏思惟菩萨条目。
卢舍那为华严学说信仰,与密教曼荼罗不合,这里是敦煌汉人画师对西魏-隋壁画的法界人中像的延续、调和,详参沙武田的论述
30.唐代千佛千眼壁画残片
北大赛克勒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和田地区出土,木木美术馆收藏。禅定状,表情慈悲自然。通肩大衣上的千眼为密教影响。于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南缘重要的佛教圣地,流行大乘佛教。
31.初唐阿弥陀佛说法图
莫高窟隋代第57窟,杜显清、杨麟翼临摹。
三尊像后画二比丘、八菩萨、二力士,有的倾身向前似在潜心聆听教诲,有的聚首顾盼似在窃窃私语。此图画面人物众多,构图紧凑,描绘精致,设色富丽,菩萨头冠衣饰均沥粉堆金,肌肤略施晕染,显示出由隋代“细密精致二臻丽”的画风向盛唐富丽灿烂风格的过渡。
“美人”菩萨,57窟亦因此称为美人窟。右上男性菩萨顾盼之间生出的妩媚之资
敦煌火车站一层大厅,王峰绘制。
32.盛唐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
第45窟法华经变之一,普门品的经变。反应观音救赎世人的信仰勃发,逐渐填补了中国本土缺乏的闻声救苦救难神职,成为独一无二的大神(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的观点)。中间巨大的观音像、周旁分布的苦难与救赎的图像原型,来自约6-8世纪的印度石窟。
33.菩萨焚香图
公元952年,原址河南温县城西北大吴村慈胜寺,现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2017年雷音音复制,175.3×89cm。
古朴典雅,意境空潆,似有脱壁而出的生动。面对香炉的应还有第三位菩萨,不过只残存了持珠串、五指纤纤的玉手。五代后周广顺二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盗至海外,先收藏于卢芹斋巴黎的红楼,1950年卢芹斋赠予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34.盛唐维摩诘经变
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居士。上海宝龙美术馆,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复制件。
居士帷帐上是其默念神通,召来的须弥灯王佛世界台座。35.中唐弥勒经变,八部众
榆林窟第25窟,上海宝龙美术馆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复制件。
龙华三会之初会。构图宏伟、内容详尽、画风细腻,色彩绚丽,是敦煌石窟同类题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36.中唐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上海宝龙美术馆,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复制件。
37.中唐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敦煌站摹制。
存在于壁画上的唐代阁楼。楼阁上的惬意净土生活——反身坐栏杆上,可能还晃着腿,聊着天
化生童子之间的嬉戏,图右扎猛子
38.初唐莫高窟第322窟,逾城出家
延续了汉魏南北朝较大的马头,给马的毛发梳分扎辫,则是北朝壁画中常见的做法。
39.榆林窟第19窟,五代曹元忠父子供养像
上海宝龙美术馆,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复制件。
五代曹元忠,号称“敦煌美男子”。明显时代特征展脚幞头。曹延禄头戴鸟纹冠。39.榆林窟第19窟,五代凉国夫人、长女供养像
上海宝龙美术馆,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复制件。
亦在女性中成为流行品的鸟冠。晚唐-五代贵族女性妆饰、服饰可与文献印证。40.李圣天供养像
上海宝龙美术馆,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复制件。
五代莫高窟第98窟。于阗王自称毗沙门之后,故下有坚牢地神女承托。天子高于榜题柱。华丽的服饰,十二章纹于其上。41.身穿回鹘装、汉装的贵族女眷
42.“青梅竹马”
●辽金
01.应县木塔第一层,辽金释迦佛
02.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胁侍菩萨
03.辽代菩萨铜像
04.辽代观音立像
05.辽代铜鎏金观音像
06.金代菩萨漆金彩绘木雕像
上海博物馆。稀见、完整的晋南汾河流域的木雕。头顶宝瓶,似为大势至菩萨。不同其他宋辽金雕塑的额前多绺发辫,而是简洁的额前中分发式。
07.彩绘木雕菩萨坐像
国家博物馆。旧版定为宋代,新馆展名定为宋金。宽肩阔胸,带有北方造像的浑朴之风。
08.辽观音头像发冠装饰
09.金代木雕彩绘贴金菩萨头像
10.金代菩萨头像
发髻高挽,发饰立佛一尊。脸庞圆润清秀,细目弯眉,略带微笑,表情生动自然,脱离了男相的威猛、神圣与庄严,成为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再现,不同于同时期的普遍中年像,如同年轻仕女。
11.天津蓟州独乐寺山门辽代泥塑金刚力士像
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
12.大同善化寺大雄殿,金代诸天塑像
持杵力士边上一位女相诸天,圆润的脸庞,头上戴着三角形(菱形之半)的钗,这种钗出现在晚唐,一直流行到宋金时代的上塑像上还能见到,此即一例。(扬之水)
13.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壁画
刘海粟美术馆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
胁侍菩萨,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说法图壁画,男像。山西博物院复制件。
左侧菩萨头戴梵文簪钗,扬之水以为元明梵文簪钗的构思当出自壁画。
14.飞天残片
12世纪,原址河南、山西边界某古寺,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程狄复制。刘海粟美术馆,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
●两宋
01.麦积山石窟第4窟某龛
北周佛龛隋代像胎,宋代重修塑,明代妆彩及壁画。菩萨逐渐由唐代少女样转为中年妇女貌。
02.飞来峰南宋第68龛布袋弥勒造像
冷泉溪南岸。周围有十八罗汉各有动静,姿势各异,与北宋时期的十八罗汉相较,更显世俗化。此龛中部较两侧稍高,与北宋中部与两侧等高的佛龛已有显著差别。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最精美的造像龛之一。
03.麦积山石窟第9窟4号龛,宋代迦叶像
宋塑明清妆彩,仔细观察可见老态的白点胡茬。
04.宋代阿难、迦叶石像
05.麦积山第4窟6号龛
北周佛龛,隋代像胎,宋代重修塑。对比《中国石窟》图录,图左菩萨手臂原露出草杆,今裹泥修复。
隋胎尚未脱离墙壁。
06.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
温州白象塔出土,浙江博物馆-武林馆。
07.宋代晚期彩绘木雕观音坐像(存疑)
保存完整、体量巨大的宋代木雕作品。上个世纪辗转流失到美国,2005年国家文物局购回。(对此尊雕像断代民间尚有存疑)
08.宋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高97cm,宽70cm,南京博物院。宗教人物世俗化,人间化,观音也逐渐从印度男相变为女貌,变为十分潇洒的游戏坐。
09.宋代菩萨漆金彩绘木像
10.宋代木雕观音立像
11.宋代彩绘木雕观音头像
12.南宋木胎泥塑菩萨头像
13.宋代天王像
14.宋代天王石像
15.麦积山第4窟廊右侧,宋代力士
16.苏州东山紫金庵南宋罗汉像
上为明代诸天,下为南宋十六罗汉。
从左到右: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降龙罗汉)、第十尊者半托迦(沉思罗汉)、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愁思罗汉)、第六尊者跋陀罗(挖心罗汉)。
从左到右:明代弥勒、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藐视罗汉)、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钦佩罗汉)、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降龙罗汉)。
从左到右:第六尊者跋陀罗(挖心罗汉)、第四尊者苏频陀(打坐罗汉)。
从左到右:第七尊者迦理迦(讲经罗汉)、第九尊者戍博迦(骄傲罗汉)。
从左到右:第十一尊者啰怙罗(伏虎罗汉)、第十三尊者因揭陀(过江罗汉)。
17.宋代大理石罗汉坐像
被捏耳样的貌非汉人,似有寓意。
18.飞来峰第28龛北宋雷公
位于第5、6尊六祖像背后的崖石上,虎头人身,肌肉结实,手托寿桃,圆瞪双眼,展开双翅,大步向六祖飞奔而来。
19.飞来峰北宋高僧取经故事组雕
共有三组,这是第二组,三国魏颍川朱士行取经故事,浮雕三人牵二马作阔步行进状。
20.北宋景德二年(1005)木刻梵文大隋求陀罗尼经咒
全名《佛说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思惟如意宝印心无能胜总持大明王大隋求陀罗尼咒》。大隋求,经名,陀罗尼梵语咒语之意,即大神咒经。
梵文北宋景德二年(1005)印刷,内有炽盛光佛与十二黄道巡行图。十二宫排序较为混乱。宋以前雕版印刷的缀有天文图像的经卷经咒十分罕见。两边直线栏内各有十四人,似为廿八星宿之意。
唐代(9世纪中叶),密教信众以炽盛光佛为本尊,建立曼荼罗,持诵炽盛光陀罗尼咒,可以祛除变异星象带来的灾祸。
炽盛光佛原为炽盛光“佛顶”,并非自印度密教传来,其形成应来自中国本土,详参《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21.木刻大隋求陀罗尼经咒
复制品。四天王置于四角,布局与敦煌窟内此时的壁画布局相同。
汉文以释迦像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由内而外连续环以同心圆排列的经文,四角为四天王像,下部正中长方形框内有“剑南西川成都府净众寺讲经持念赐紫义超同募缘传法沙门蕴仁传法沙门...咸平四年十一月杭州赵宗霸开”。开即雕版之意。经咒两边直线栏内有十八名职官名字。可见川蜀样式不仅影响了敦煌,同样也辐射到了苏州。
22.北宋银杏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苏州博物馆藏。1978年4月,于苏州瑞光塔第三层塔心发现。木函套叠五节,通高124cm,四面均宽42.5cm,内罩一件真珠舍利宝幢(宝幢见下篇的塔柱篇。宝幢与木函是我在苏博反复观看次数最多的展品)。
四天王在画家笔下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每个天王脚踏的夜叉小鬼,有的头顶肩承,有的跪负背荷,或驯、诈、戾、谄,姿态不一,神情各异,更能衬托四天王的雄伟气魄。吴带当风。
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林梅村认为有尉迟乙僧的遗韵(《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四天王均佩耳饰,有一种说法即以此区分胡汉,所以换句话说,这四位均为胡人样貌。
以下禁3北宋银杏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原件细节,苏州博物馆常展(去年年中已换成复制品)。
四天王各自瞳孔随视线各有缩放,炯炯有神。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北方天王,手擎佛塔,祥云缭绕,唇齿微启,似正念咒作法。
头戴鸟冠。人形鸟翅,拟人化的金翅鸟,原印度教大神毗湿奴雕塑的人形坐骑。佛塔高瘦,与汉式佛塔相近,画有坐佛
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义。西方天王,头戴凤盔,手持金钺,身披犀甲,竖目雷吼,似将迎诛敌魔。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南方天王,左手持矟,右臂下挥,怒发冲冠,跂足雄立,姿态勇猛,似在显威示警。
眼珠、瞳孔由绿白黑绿层层组合,达到了点睛之效,于暗色中也颇为明显。
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东方天王,右手叉腰,左手执剑,收背挺腰,双目圆睁,似欲腾跃狙击。
●其他
01.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头饰螺发,顶现球状大肉髻。高鼻深目,双目俯视,神态超然。面部轮廓清晰有力,刻画极其生动。身着袒右肩袈裟,衣质薄透贴体,衣纹呈均匀的水波状分布,具有印度笈多艺术的特点。铸胎厚重,体量高大,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
02.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
尼泊尔艺术是影响西藏佛像艺术的主要来源之一。铸胎厚重,做工精细,体态优美,体现了尼泊尔佛像艺术的鲜明特点。
03.大理国大鹏金翅鸟
04.西夏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为观音三十三像之一。敦煌壁画水月观音始见于五代,至西夏晚期已成普遍。
敦煌站的二次创作件,性别已由男性变为女性,似可反映菩萨艺术创作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05.西夏水月观音
06.西夏普贤变
乘白象,手执经书,俯视下界,神台悲悯。从中的菩萨、天王、罗汉、天人,环绕普贤,乘云浮游于大海之上。上方天际有仙山琼阁。
07.西夏回鹘王礼佛图
08.佛说法图残片
王岩松、白翔、郭京泰复制。现藏德国亚洲艺术博物馆,7世纪,1913-1914盗走。
09.渡河奇迹
约7世纪前半叶,克孜尔石窟224窟,白翔复制,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1913-1914年盗走。
10.说法图残片
王岩松、白翔、方建飞复制。现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公元8-9世纪,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寺院遗址出,1909-1910盗走。
11.逾城出家
8-9世纪,2015年白翔、方建飞复制。原址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寺院遗址第38窟,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美术馆。对马不同的编发,露出了前端的寸毛。
12.奏乐婆罗门
12世纪,原址新疆吐鲁番市伯孜克里克石窟第33窟,现藏于日本国立博物馆,2017刘菲复制。
推测为涅槃经变的一部分,这些伎乐的表情,体现了他们对佛涅槃含义不同的理解和复杂心情。为日本大谷考察队攫取。
石窟壁画断代主要依据文物出版社的《中国石窟》系列。
感恩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