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欧亚之路第一季(2):锈迹斑斑的东西伯利亚

摘要: 从满洲里出发一路经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至中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西伯利亚的辽阔与广大切切实实的在行走中得到了应验。 我大概测算过西伯利亚的的距离,从漠河到琼州海峡是4800公里,从哈尔滨到喀什大概是5100公里,而穿越大半个西伯利亚要5000公里(外贝加尔斯克-叶卡捷琳堡)。一个超过中国面积大小的西伯利亚,总人口不过900万,来往任 ...

从满洲里出发一路经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至中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西伯利亚的辽阔与广大切切实实的在行走中得到了应验。

我大概测算过西伯利亚的的距离,从漠河到琼州海峡是4800公里,从哈尔滨到喀什大概是5100公里,而穿越大半个西伯利亚要5000公里(外贝加尔斯克-叶卡捷琳堡)。一个超过中国面积大小的西伯利亚,总人口不过900万,来往任意两个大城市都需要花费7-20个小时。

除了主城区与交通线的少数定居点外几乎所有地方都无信号覆盖。

在跨越几千公里的道路上时不时的会出现因季节冻土而损害的路面,道路两边的泰加林区成为没有手机信号的旅途上唯一可以看到的景致。

在西伯利亚的旅途上除了像乌兰乌德,赤塔这样首府型城市,在西伯利亚公路与铁路线上还散落着无数的村落,俄罗斯人俗称这些地方为“居民点”。在西伯利亚旅行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判断是否进入这些居民点最好的办法不是看手机导航,而是当手机有了信号时,就证明我们已经抵达了一个居民点。

因为林木资源的丰富,使得西伯利亚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房屋,低矮木质民居最高不过三层,整齐的聚集在一起,形成周边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内唯一有人烟的地方。

如果是在公路上行走,大巴车司机要么会选择在这里休息,要么干脆一带而过。在居民点靠近公路的地方,木材生意,以及开设餐馆是这里的居民较为便利的赚钱方式。

走之前看过一些文章说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的城市与村落正在萎缩,且人口在连年下降。为了印证这个说法,在去往伊尔库茨克的汽车上我曾与一个当地懂英语的俄罗斯人交流过,他告诉我:长住这里的居民,每周会开车去一次就近的城市采购物资,但西伯利亚漫长的冬季与偏远的位置也让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逃离这里。这种感觉就如同今日中国东北的村镇,在年轻人的大量离去的背景下正在逐渐失去活力。

而对于西伯利亚的城市而言,苏联的印记在这里依然依稀可见,大量的修建于苏联的防空洞与发出吱吱呀呀响声的有轨电车就是那个逝去的社会主义时期最好的见证。从城市的中心区进入郊区几乎没有太多的过渡,那些散落在城区周边筒子楼与突然出现商业街,有时会让你分不清哪些算是城市哪些算郊区。

因为贝加尔湖与大量欧式建筑聚集的伊尔库茨克成为了游客的首选之地。

相较于赤塔与乌兰乌德这里少了些破败与萧条,但一旦到了少有游客访问的郊区,锈迹斑驳的木质建筑与灰蒙蒙的街道会让人顿时明白在光怪陆离的城市背后,依然掩盖不了城市萧条的命运。

我们目前行进的西伯利亚这段多靠近蒙古国边境,东方的面孔经常与在西方混杂相入。而对比之前去过的蒙古,前苏联时期的政治影响至今依然明显,而用强制渗透来形容俄罗斯对今日蒙古文化之影响毫不为过,蒙古的西征客观促进了今日俄罗斯的统一,而在红色苏维埃的强力政治影响下,蒙古不得不开始选择走上了一条不断俄化的道路。

今日的蒙古城市与俄蒙交接的城市几乎别无二致。俄罗斯对乌拉尔山以东亚洲领土的侵入,一瞬间让原本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与森林狩猎民族为主的西伯利亚地区一下子欧洲化起来。

在今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东正教与萨满教、藏传佛教所呈现出的文化地理景观显的格格不入,在城市间你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斯拉夫人,哪些是蒙古人与鞑靼人。这样差异与杂糅的文化不像中华文明那样,在千百年间通过不断融合与交流才产生这种多元而统一的文化。而在文化、宗教与人种迥异的背后不过就是缺乏相互文化积淀下强权文化的政治渗透。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旅行还在继续,而我还会继续发现。(未完待续)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