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探秘 | 兽骨、壁画、献祭的羚羊,再现古人的占卜场景

摘要: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考古领域的重磅著作,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布赖恩·费根经典之作。第一部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原则与目标、考古理论、科学的考古发掘流程、测定技术。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人类250万年的史前历史,寻找失落的史前文明。  困扰考古学家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从现代发现的考古遗迹中,还原出万年前的历史现状。其中 ...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考古领域的重磅著作,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布赖恩·费根经典之作。第一部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原则与目标、考古理论、科学的考古发掘流程、测定技术。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人类250万年的史前历史,寻找失落的史前文明。

  

困扰考古学家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从现代发现的考古遗迹中,还原出万年前的历史现状。其中最难的是,通过残存下来的有形的文字、建筑、器皿、绘画,穿越回到过去,再现出历史上无形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

有形与无形之间,于考古行外人来说,无非一场想象的起舞—— 当你站在太阳金字塔顶端向下俯瞰由从事神圣服务的几千人所建的渺小城市,在大型人造山的映衬之下,你想象着金字塔曾经承载着很多炫目的大场景,它曾作为戴面具的领主通灵时的舞台而存在,穿着鲜艳的舞者在这里表演,圣歌和熏香从这里升入黑色的夜空。

而对考古专业者来说,考古不是想象的故事。新兴的“思想考古学家”提出疑问:我们为什么只能从单纯的生态、科技和其他物质材料中来解读历史呢?于是他们尝试解读运用体系理论、聚落考古、环境再现、民族志和文字记录解读来研究人类古老社会的宗教仪式,以及祖先的宗教观。

中国商代甲骨文:早期宗教信仰框架的体现

我们现代人类思维敏锐,能够通过语言媒介传递知识和思想,因此早期的人类在学会交流后,就创造了语言文字,用来承载自己的精神、意识思维,这些文字也成为考古学家重点关注的物质材料。

提起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字创举,绕不开的就是中国商代甲骨文。传说中国古代早期的文明有夏、商、周三个王朝,考古学家在古董店和药店里将要被研磨制成药的物品中发现了甲骨文,证实了中国传说“商朝”的存在。第一片刻字的骨头来自古董店,这片牛肩胛骨在珍贵的玉和陶碗之间显得格格不入。考古学家董作宾很好奇,想弄明白这片磨损的骨头是否与传说中的商代文明有关。据说商朝人生活在黄河岸边,他们的首都在安阳附近,于是董作宾来到安阳,他挖了几个深坑,深坑中都是被细心存放在一起的甲骨文“档案”:牛胫骨和肩胛骨,还有乌龟壳,这些兽骨上记载的铭文向历史学家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商代君主信息。记录一直延续到商朝首都被洪水摧毁为止。

用于占卜的中国商代甲骨文

随着考古研究深入,考古学家1930年到1931年之间在山东省黄河附近的城子崖挖掘出十片带有裂缝的牛肩胛骨。他们最终认定这些兽骨是用于占卜仪式,当提出一个问题时,占卜者会用金属指向洞的中心,这样骨头的表面就会开裂。祖先的答案是通过裂缝来解读的。早在公元前2500年,占卜仪式就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统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在中国商代甲骨文中,考古学家可以窥探到早期人类的宗教信仰框架。

首先,人类将自己看作多层次宇宙的一部分。这个宇宙包含原始水域、上方的天宇和一个地下世界。上方的天宇中存在高人一等的“神明”,而地下世界则存在低人一等的“鬼怪”。

其次,一条垂直的轴将众多的宇宙层连接起来,这条轴通常是象征性的树或宇宙中象征性的支撑物。在中国,这条轴是由最高统治者君主号召修建的“神庙”。在埃及,这条轴则是金字塔。伊利亚德将这个宇宙之轴称之为“定向转化工具”,这是确保文化传统延续的仪式设置,同样也是将神的旨意以耳熟能详的圣歌形式代代相传的地方。

吉萨金字塔

第三,物质和精神世界构成了连续统一体,之间无明显界限。地球上的“外部”景观同样也是人们头脑中的“内部”景观,景观中的颜色、峻峭的山峰、溪流、树林、主要的方向和其他现象都同当地神话中的地点和精神世界相关。通常,逝去的祖先充当生者同超自然世界之间的媒介。因此,中国强调祭祖、建立宗庙。

第四,萨满或是灵媒这类拥有超自然力量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行于物质和精神王国,通过某种仪式和舞蹈在超自然世界里翱翔。因此,在中国古代,拥有这种“力量”的男人和女人被称为“萨满”“巫师”, 他们呼风唤雨,从事国家的占卜活动。

克里特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守护神明的女牧师座位

最后,人类生活受季节的周期支配,通过天体的运动确定种植、生长和收获的时间。这样的人类存在周期的核心是生育、生产、生命和死亡的观念。神话和仪式在定义世界的秩序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至此,人类早期的宗教信仰观便产生了。

南非岩石绘画:古代桑族人的宗教仪式

数代以来,学者们都在研究这些绘画的意义,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些绘画不仅仅是艺术那么简单。现在AMS 放射性碳测年法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测定绘画的年代,化学分析能够解读古代绘画的构成,考古学家完全可以对绘画的意义有更好的理解。

在考古研究中,绘画通常以岩石艺术的形式呈现。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冰河世纪晚期岩石上的绘画因其对早已绝迹的狩猎动物的生动描绘而出名。然而,“思想考古学家”更看重的岩石艺术,是南非的岩石绘画,他们生动再现了当地早期民族“桑族人”的生活民族志。

20世纪50年代,南非岩石艺术专家亚历克斯·威尔科克斯在非洲在德拉肯斯堡山脉发现了众多岩石艺术作品。与大多数欧洲绘画描绘动物、人类、符号的风格不同,南非岩石绘画记录的不仅仅是动物,还有狩猎场景、聚集在一起的女人、营地中的人们和盛大的仪式。威尔科克斯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被这些多种多样的美妙绘画迷住了,为其拍摄了大量摄影照片,由此掀起了对南非岩石绘画的研究革命。

南非岩石笔画描绘关于桑族人打渔的画面

考古学家大卫·刘易斯威廉姆斯为了探究南非岩石绘画,在开普敦大学图书馆找到一本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布雷克留下的无人问津的研究笔记,至此,南非岩石绘画和桑族人的生活密码在世人面前揭开。

刘易斯威廉姆斯通过布雷克档案中关于桑族人神话与传说的记录,意识到南非岩石绘画很有可能是桑族人生活、思维模式的体现,反映的是桑族人的共同的信仰和行为。通过研究德拉肯斯堡山脉和其他地方的旋角羚羊绘画,刘易斯威廉姆斯发现绘画中有一个特别的场景:有舞者围绕着在死亡的剧痛中挣扎的旋角羚羊欢呼跳跃的场景,白点表现的是一个恍惚中“濒死”的舞者身上滴下来的汗珠。他认为这些舞者在接收旋角羚羊死亡释放出来的能量,这一点可以通过舞者身上的羚羊头、脚和毛发体现出来。

南非岩石笔画描绘关于桑族人祭祀的画面

今天卡拉哈里沙漠的桑族人仍然会在萨满进入迷幻状态时围绕着刚刚宰杀的旋角羚羊跳舞。结合民族志数据与考古观察,刘易斯威廉姆斯认为他解读出了一些岩石绘画中某些场景的意义。舞蹈、无声的表演及声音是死掉的旋角羚羊在众人面前“现形”,当萨满跳舞时,他出现幻觉,即“看到”死掉的羚羊出现在火光上方的黑暗之中。随着舞蹈的继续,舞者与羚羊的灵魂融为一体,转化仪式完成。当萨满艺术家清醒之后,他将自己迷幻时的经历及幻想刻在岩洞的墙上。

时间如白驹过隙,几个世纪之后,即使有专业的考古研究团队,我们现在也很难完全再现遥远的历史上的无形宗教信仰。仅凭现代说书人讲述的这些众所周知的故事来揣测古代宗教信仰,难度之大我们可以想象。尽管这些故事已经被讲述过无数次了,但听众却从未厌倦这些故事和之中蕴含的寓意。一成不变的是,宗教传说都与太阳有关,它用自己的光和热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神明、鬼怪与人类相互联系,这是古代人类最初、最朴素的宇宙观与宗教观,也是人类最初认定的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虽然用想象力讲述的宗教传说会随风飘散,好在幸运的是,新一代的思想考古研究已经开始研究引人入胜的、复杂的非物质世界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