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北魏时期忍冬纹——宗教信仰和社会风尚三例

摘要:   一、“忍冬纹”名称的由来忍冬纹,英文名称叫“honeysuckle motif”,honeysuckle也即“金银花”(图:金银花的植物花型),这种花是一种中草药,能耐寒过冬,四季常绿,因此也被称之为“忍冬”。但是大多数的忍冬纹形象并非是从金银花的植物形态设计而来的,而是金银花和茛苕(图:茛苕的植物花型与工艺美术设计)二者的结合。常见的缠枝忍冬也叫“卷 ...

  一、“忍冬纹”名称的由来

忍冬纹,英文名称叫“honeysuckle motif”,honeysuckle也即“金银花”(图:金银花的植物花型),这种花是一种中草药,能耐寒过冬,四季常绿,因此也被称之为“忍冬”。但是大多数的忍冬纹形象并非是从金银花的植物形态设计而来的,而是金银花和茛苕(图:茛苕的植物花型与工艺美术设计)二者的结合。常见的缠枝忍冬也叫“卷草纹”。

忍冬花 @网络图片

茛苕 @网络图片

  二、忍冬纹的起源与传播

前人学者已经多有研究,忍冬纹纹样起源于地中海地区,随着公元前四世纪末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希腊文化东传(“希腊化”),忍冬纹开始在西亚、中亚地区流行。可能在公元前后,忍冬纹与印度的佛教文化结合。公元1世纪,忍冬纹随佛教文化东传而进入中国。东汉魏晋时期忍冬纹并不多见,直到公元4-5世纪时,鲜卑人建立北魏并统一了中国北方,丝路畅通,西域诸国遣史来朝,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这种纹饰在中国才达到了极盛。

东西文化交流的“高速公路——草原丝绸之路

  三、北魏时期忍冬纹的考古资料

忍冬纹在北魏考古资料中极为丰富,生居死葬、日常器用均有这种纹饰。从佛教石窟寺纹样,到墓葬建筑(包括墓葬建筑以及葬具)、再到陶器、金银器、漆器、铜器等方方面面都有忍冬纹的存在。

石窟寺:云冈、敦煌、高平山的北魏时期石窟

墓葬:墓砖、柱础、棺木上的彩绘图案、棺盖上的铭旌(汉代流行——体现了宇宙观念、生死观念、宗教信仰的问题)

陶器:平沿束颈壶的肩腹部的忍冬纹

金银器:银耳杯(耳上M1)、银钵(M1,以及其它)、金下颌托(M1龙纹和忍冬纹)、金项饰(M3)、金箔片(四出三叶忍冬纹,蒙古国和日门塔拉IA-M1出土)

漆器:内部的夹纻胎都是精美的忍冬纹饰

铜器:铜铺首

丝织品:伊M3

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忍冬纹的繁盛与流行,同时也说明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因素影响之深。但是否能说北魏时期的佛教就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些还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考古资料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将主要列举宁夏固原北魏墓、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以及内蒙古伊和淖尔墓地等北魏迁洛以前(494年前)的几个重要墓葬的资料,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来管窥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尚问题。

  四、北魏中后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尚

   1. 宁夏固原北魏墓葬

这座墓葬位于宁夏固原,出土较多随葬品,根据发掘者的研究,墓葬的年代大致在太和八年至太和十年(484-486年间)。墓葬最有趣的是出土了一副漆棺,上面有内容丰富的漆棺画。对于漆棺画,孙机先生的研究比较充分。

棺盖上的漆画主体内容是东王公、太阳,西王母、月亮,中间以象征银河的重圏纹分开。这是继承汉代以来的帛画铭旌,形成死后的一种微观宇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宗教信仰有关系。巫鸿先生在研究汉代的墓葬美术中,对此多有述及。但有趣的是,固原墓葬漆画的周围,整个被繁缛的忍冬纹饰包围。下部是缠枝忍冬交织形成的网络,网格中有北魏时期的马形龙和凤的形象。这是汉代所没有的构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道教和西来佛教文化因素二者的结合。

前挡板上的内容,周围被忍冬纹纹饰围绕,画面被两道平行线分割为上下两联。上面是一幅宴饮图,墓主人居中跂坐在一个亭式建筑下面,身着鲜卑服饰,头戴幞头,左手执麈尾,右手拈杯。他的右侧有二位着裙装的侍女,左侧也有二人,根据下半身的裤装来推测,应为二侍仆。分割线下方,左右各有一个四出三叶忍冬纹的图案,就在这个图案的下方,我们看到了印度形象的菩萨——有趣的是,这两个菩萨似乎都带着项圈。这幅画中,有鲜卑本土的文化,也有西来的佛教文化因素。

漆棺两侧板上画的主要图案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孝子连环画。有蔡顺的画面一幅,舜的画面两幅,郭巨的画面两幅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狩猎图。

总体上的感觉是,这座墓葬已经集齐了儒释道等文化因素,但是却可以明显地觉察到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并而未合,汇而未融”的时代气息。中国道教的东王公、西王母,印度佛教的菩萨等因素以及儒家的孝子图案等,在形象上不过是为我所用。这三教兼具,不过是为保佑死者冥途平安。而墓主真正的崇尚,其实还是在前挡上可以略见端倪。孙机先生考证其“表现出一派嚈哒作风。”

画面中心人物与乌兹别克南部的铁尔梅兹市西北的巴拉雷克嚈哒建筑遗址所出壁画上的人物非常相似。这处壁画系5世纪后期到6世纪前期的作品。公元470-500年左右,嚈哒奄有康居、粟特、大夏、吐火罗、富楼沙等地,成为继贵霜而崛起的中亚大国。当固原漆棺画绘制之际,嚈哒正处在盛世。这正是一个“胡风(西域风俗)国俗(鲜卑风俗),杂相揉乱”的十字路口。”

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2.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这座墓葬发现于1972年,是一座砖券多室墓,是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下葬于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虽然早期被盗掘,但是还是出土了454件随葬品。

墓中出土了木板漆画,残甚,从修复后可辨识的内容来看,主要内容是从三皇五帝到汉代以来的明君贤臣,包括舜、齐宣王、孙叔敖、晋文公重耳、汉成帝等形象。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另外,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等象征宇宙方位空间的图像,但是其间盘以忍冬纹,这里面包含道家思想和佛教因素,也是一个儒释道纷呈的局面。但是墓主人却是有所偏好——司马金龙是晋室司马氏皇裔,虽然归顺北魏,但是他身上的汉文化因素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古代先贤(贤王)的形象就是墓主人崇拜的偶像,这也是墓主人曾为皇族的高贵身份的象征。因此,这座墓葬可以看出的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

最后再来看第三个例子:

3.内蒙古伊和淖尔墓地共发现5座北魏墓葬。每座墓葬都被盗掘过,因此,发现的遗物多寡不一,但是忍冬纹的形象也是无处不在。最有趣的现象是M3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漆棺。漆棺的前挡板上。挡板上的画面为:正中有一楼阁形建筑(这是北魏时期常见的楼阁形象,可在敦煌等石窟壁画中见到)。楼阁内有人跂坐,楼阁后面也有类似蒙古包哈那墙的形象,墓主人左右侧各有二人,右侧的二人,其前一人圆头大耳,身后有一人手执团扇,应为侍仆。在这幅画面中,我们也能见到带有头光的菩萨形象。从宴饮这幅主图来看,他的倾向是与固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的。但是也有独特的社会风尚和宗教信仰,那就是原始萨满的信仰。关于萨满信仰,另文阐释。

伊和淖尔M3彩棺(现藏锡林郭勒盟蒙元文化苑)

忍冬纹弓形项饰

  五、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忍冬纹作为一种花型纹饰,在北朝时期主要是代表佛教文化因素。但因为其流畅的造型,也被日常世俗生活所吸收。这种花型也影响了后世的审美,流传久远。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花型设计。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这要感谢丝绸之路上草原游牧民族对这种纹饰的传播和发扬!


  附识:本文为2015年10月,于蒙古国乌兰巴托“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暨中蒙联合考古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稿的部分内容。

“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暨中蒙联合考古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