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草原历史|阴山汪古与景教遗存

摘要: 阴山汪古与景教遗存选自《边疆考古研究》 第十四辑 生活在金元时期的汪古部,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随着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大量的汪古部遗存逐步被发现和认知。这其中,包括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和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景教墓葬以及出土的极具特色的汪古部遗物。一、汪古部的名称与族源汪古部的称谓及其族源问题,中外学者多有研究,然限于每个研究者掌 ...

阴山汪古与景教遗存

选自《边疆考古研究》 第十四辑

生活在金元时期的汪古部,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随着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大量的汪古部遗存逐步被发现和认知。这其中,包括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和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景教墓葬以及出土的极具特色的汪古部遗物。

一、汪古部的名称与族源

汪古部的称谓及其族源问题,中外学者多有研究,然限于每个研究者掌握资料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各家观点至今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做一辨析。

(一)汪古部的名称

汪古之名始于金末,在汉文史籍中有汪古、汪古惕、雍古多、瓮古、王孤等多种不同的译写。关于汪古一词的来源和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其一,北匈奴温禺牍王名字的借用。“北匈奴有温禺牍王其人,他的名字与汪古二字相同”

其二,长城之意。“汪古部在成吉思汗时代以前,并在是时,隶于契丹之阿勒壇汗(此处指金朝皇帝)。近类蒙古人,所部有四千户,契丹主名阿勒壇汗者,曾自女真海滨达于哈剌沐涟,筑一长城,以防蒙古、克烈、乃蛮及其他游牧部落之侵入……契丹帝雇汪古部人守此长城。蒙古人名此长城曰Ongou”。

其三、源于阴山汪古山之名。“汪古部名不论本于长城,抑本于中国人名曰阴山之汪古山,然此民族之实在名称,未能知之也”。

据《新元史▪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传》谓:“汪古部乃白达达十五部之一。本为布而古特,亦曰贝而忽特,辽人称为乌而古,屡降屡叛,后为金人所抚,属西北路招讨司。大定后,北族(即蒙古)渐强,金堑山为界,以限南北,乌而古有帐四千,居界垣之冲要,屏蔽山后诸州。蒙古谓长城曰盎古,又讹曰汪古”;又有,汪古的名字源于翁衮,“翁衮蒙古语神也”。《朔平府志》称“神山在归化城北四十里”。

由此可知,翁衮、汪古只是一词的不同音译,应是“神”之意。汪古部多是以所居的翁衮山为该部族名称,而非来自长城之蒙古语译音,更非来自匈奴温禺牍王之名。

汪古部始称“白鞑靼”,最早见于成书于1240年的《蒙古秘史》。当时对汪古,常以汪古、白鞑靼混称。汪古一词在西方史料中出现较早的,有成书于1307年的拉斯特丁《史集》和《马可波罗行纪》。从以上史料来看,汪古一词用于部族名,大概始于12世纪,普遍使用大约在13世纪之后。

(二)汪古部的族源

汪古部的族源历来有不同说法,中外学者又有不同主张。综合各家之说,约归纳为四种观点。

其一,汪古属于突厥族。这里又可分为两种看法:一说属突厥诸族中的回纥(或回鹘)的一支,如说汪古是“西域聂思脱里贵族”,“出于花门(指回纥)贵种”,“色目三十一种之一”,一说属突厥诸族中的沙陀的一支,如谓汪古是“沙陀雁门节度之后”“汪古部,亦沙陀突厥也”。

其二,汪古部属于蒙古族。也有两种不同看法:一说汪古部本蒙古族,如说蒙古人自称曰库克蒙古勒,即青蒙古,宋人称鞑靼。因居阴山,而称阴山鞑靼或白鞑靼;一说汪古部本非蒙古族,而其后融合于蒙古族,如《新元史▪氏族表》说:“蒙古氏族……皆为黑塔塔儿,非蒙古人而归于蒙古者……皆为白塔塔儿”。

其三,汪古属于羌族。日人小野川秀美认为,“所谓汪古部,是金章宗时赋予守御静州以北新筑长城的唐古乣人的一种称呼”,“所谓白达达,也就是以羌族组成的河西鞑靼的一个种落,迁到河套东北边的阴山鞑靼的后身,他究竟是从党项或吐蕃所派生,遽然难以肯定,但与羌族的唐古乣人系属同种”。

其四,汪古属于“若干小部族国家松散的联合体”,意为是由若干小部族综合而形成的名称,但彼此间仍留存有本部族的特点。

就史料分析和目前的考古调查来看,汪古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经迁踞于阴山南北一带(图一)。这个部族的组成可以分为四大系统。

1.天德军丰州汪古

居住在这一带的汪古部族,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历来与成吉思汗家族联姻,子孙世代相传为汪古部首领,从金代末年的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始,一直是大青山南北的主体部族。从居住在丰州天德军汪古部族的语言分析,成吉思汗时汪古部首领是阿剌兀思剔吉忽里,这个名字是突厥语名,阿剌兀思是人名,是突厥语“杂色鸟”之意,剔吉是突厥诸部首领所用之尊号,忽里是官号。可证丰州天德军汪古的族源是突厥。据载,元世祖时有列班骚马和马儿可思两个景教僧,曾去耶路撒冷朝圣,并在西亚负有盛名。经法国学者伯希和考定,马儿可思(即雅八剌哈)是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汪古部人,在1888年出版的有关他们生平的叙利亚文本专著扉页上,称他俩是东突厥人。另一部14世纪前半叶编著的阿拉伯文东正教主教传记说,雅八哈剌是来自契丹的突厥人。《基督教编年史》说他们二人是畏兀儿人。不论说他们是突厥人、还是畏兀儿人,本源上都是突厥,又都被称为汪古部人。此外,还有来自新疆东部西突厥中的沙陀人。如此可知,是由原居住于阴山南的突厥、沙陀与唐末由漠北而来的回纥人,共同组成了金元之世的汪古部族。因此居住在阴山以南丰州地区的汪古部人,确是属于突厥种

2.净州天山的马氏汪古

居住于阴山之北现四子王旗锡拉木伦河(即塔布河)流域的净州天山马氏汪古应是外来的。黄溍《马氏世谱》载:“马氏之先,出西域聂思脱里贵族。始来中国者和禄罙思,生而英迈,有识量,慨然以功业自期……和禄罙思生帖木尔越歌,以军功累官马步军指挥使。为政廉平而有威望,人不敢斥其名,唯称之曰马元帅,因以为氏。帖木尔越歌生伯索麻也里束,年十四而辽亡,失父母所在,为金兵所掠,迁之辽东,久乃放还,居净州之天山”。元好问《桓州刺史马君神道碑》中也有类似记载:马氏“出于花门贵种”。黄溍所说的“西域”系指新疆至中亚一带,元好问所说的“花门”是唐人对回纥的别称。因此可以说,马氏汪古的族源系突厥诸语族中的维吾尔族。马祖常《饮酒》诗谓:“昔我七世祖,养马洮河西。六世徙天山,日日闻鼓鼙。”。可见,马氏汪古家族的族源和世系是清楚的。

3.云中塞上的赵氏汪古

元代著名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出生于这个家族。《元史▪氏族志》载,“雍古亦色目之一种。有黠公者,仕金为群牧使,子按竺迩,幼鞠于外大父术要甲家,其伪为赵家,子孙因以赵为氏”。《元史▪按竺迩传》载,“按竺迩雍古氏,其先居云中塞上”。云中有两地,一在阴山南的托克托县,为战国赵地,秦置郡,汉分秦云中郡之东北部置定襄郡,西南部任为云中郡,郡治在今托克托县云中城;一在山西大同,为唐郡,兼置云州。《元史▪按竺迩传》既云“其先居云中塞上”,应当是指今托克托县地。赵氏汪古当是隋唐以来驻牧于呼和浩特平原的突厥人后裔。

4.锡拉木伦河流域的耶律氏汪古

这个家族在文献上记载很少,但是根据四子王旗“王墓梁”出土的《耶律公神道之碑》记载,这个家族是一个可以和其他三个家族齐名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并非契丹的耶律氏,从碑文看,应当是“西域帖里薛人”,即属于新疆的维吾尔族。耶律氏汪古,由于长期活动在锡拉木伦河流域,因而留下了很多的遗迹。据佐助成吉思汗成就大业的中书令耶律楚材寄移剌子春诗曰,“说与沙城刘子春,湛然垂老酷思君”,又在同书有“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可见移剌子春(即刘子春或耶律子春)与耶律楚材是至交的笃友。因此可知,耶律氏汪古曾在砂井总管府任过职,这个家族在砂井总管府故城和古城南村都留下了活动的遗迹,最重要的是王墓梁的耶律氏墓地。

汪古部除以上四大家族外,还有许多部族、部落和氏族分布期间。另外,汪古部地区还有蒙古族、汉族、昔斤别乞人和塔塔尔人等。

从以上史料的分析看,汪古部的族源很复杂,是由隋唐以来居住于阴山南土默特平原的突厥人、回纥败亡漠南时被唐朝驱散后留在阴山一带的余部、唐末由雁北而来的沙陀人、金初释放的会和俘虏等组成,可能还加入了其他民族成分。但是,不管族源如何复杂,汪古部人属于突厥语族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德宁路故城附近的景教墓地是汪古部王公贵族的墓葬,因此,汪古部的领地内是一个以汪古部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地方。

关于汪古部家族的史料,主要来自阎复的《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刘敏中的《赵王先德加封碑》,以及据此两碑写成的《元史▪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传》,还有后来发现的建于至正七年(1437年)的《王傅德风堂碑记》和建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大元冀宁路代州柏林寺重修唐节度使晋王李氏影堂碑》的记载。

二、汪古简史与赵王城

汪古部久居阴山南北,有关其历史及与金、元政权间的关系,以及汪古领地首府之城——赵王城的相关情况,在此作一梳理。

(一)汪古简史

从文献史料看,自金末到明处汪古部的首领计有16个。其中阿剌兀思剔吉忽里是蒙元时期汪古部的始祖。在此之前,汪古部的世系是含混不清的。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原为金朝守护金堑壕,后在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诏谥其曾孙高唐王阔里吉思为高唐忠献王的同时,被追封为高唐忠武王。金末,界壕之北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日渐强大,金“章宗又以为患,乃筑新长城在静州之北”,而这正是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驻守的那段长城。《金史▪地理志》载,这段金界壕“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这段长城在今四子王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图二)。

13世纪初,随着蒙古的兴起,蒙古草原的政治形势急遽变化。当时乃蛮部的首领太阳汗遣使来汪古部,欲结联盟,“同据朔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