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文博FUN9点】第33期(回顾):西出阳关 万里同风
第33期 回顾
文博Fun9点
*回顾文使用说明*
享受本文内容,您可以在以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错过直播,想要回看:拉到文末看视频;
*喜爱阅读,一目十行:阅读图文,本文约3000字;
*耳朵有空,眼睛没空(通勤/运动/家务):收听音频,随时随地摄入多种文博营养元素,真香~
回顾录音:
11月21日晚
一场关于新疆精品文物的分享
在 文博Fun9点 浪漫登场
诸位熟悉的老朋友
璐子、疼老师、郑老师
围绕深圳南山博物馆的热展
《西出阳关——新疆文物精品展》
带来一场包含地理、政治、经济、宗教的
全面解读
在西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此相聚,张骞娶了匈奴妻、汉朝公主嫁了乌孙王、玄奘认了高昌王为兄、唐肃宗的亲生女儿嫁给了回纥可汗……是天竺僧人与龟兹公主的儿子鸠摩罗什把“大千世界”、“一尘不染”这些词带到中文并沿用至今;是疏勒人裴神符首创手弹竖琵琶并使这个技艺流行至今;是宽袍广袖与翻领胡服的往来让文明的十字路口如此耀眼!
我们将循着张骞的足迹,去寻找西域三十六国,沿着玄奘的脚步去探索丝路上的盛世佛国。西出阳关,并非天渊之别,而是万里同风,还有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传奇。
自张骞凿空西域,西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西汉后,成千上万屯垦戍边的将士不远万里,在荒芜的土地安居驻扎,前有郑吉、耿恭、班超,后有阿桂、明瑞、金顺。
一些耳熟能详的话语都与忠臣立功西域不无关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名言源自班超智勇定楼兰的事迹;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域的副校都尉陈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岑参在北庭都护府写下的诗句。
西域,殊方未远。
她如此贴近当下,
今日身边的点点滴滴都是过往的汇聚;
她如此缥缈梦幻,
在时间与空间的远方掀起神秘的面纱。
分享的开篇,是郑老师关于新疆地理位置的解读:
(以下地图仅为示意图)
疼老师先介绍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治理。接着,璐子和疼老师分别介绍吐鲁番文书和丝路上的织物。
《西出阳关》展览中的三分之一文物都来自阿斯塔纳。阿斯塔纳墓地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十余次发掘,发掘墓葬400余座。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阿斯塔纳有 2700 多件汉文文书。其中晋十六国时期的 100 多件,占全部文书的 5%,高昌王朝时期的 700 余件,占 30%,其余为唐朝的,约 1700 多件。据文书记年,最早的是西晋泰始九年(273),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前后历时五百年。
与刻意保存的敦煌的藏经洞文书不同,吐鲁番的文书遗留至今实属偶然。当时的纸张比较珍贵,人们会在墓葬中给死去的人用纸做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衣服啊,鞋子啊,袜子什么的,他们不舍得用没用过的纸张来做,都是用写过的纸张来做这些陪葬的生活用品。所以吐鲁番出土的许多文书都形状诡异,有帽子形、鞋子形,袜子形,还有棺材形。
196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363号墓出土了一件《论语郑玄注》文书,有趣的是,这文书的抄写者是一位的12岁学童,名叫卜天寿。文书的抄写年代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距一千三百多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学生作业。字迹工整,偶尔还有错别字和涂改痕迹。卜天寿和现在的六年级小孩一样,非常得顽皮,认真看,在这作业里面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这些随手写下的文字,真实记录了一个唐代学童的天真与顽皮,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触动人心的一种温暖,一种跨越千年的心心相映。
《西出阳关》展览有很多绚丽多彩的织物残片,材质各异,包含绫、罗、绸、缎、纱、绢、绫、麻、绮、缂丝等,疼老师详细地介绍了其中的异同。
“锦”字由金和帛组成,汉代的刘熙就曾经说过,“锦,金也,唯尊者得服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以及绿地对鸟对羊灯树纹锦就是这种材质。锦可以分为经锦和纬锦两种,使用彩色经线显花就是经锦,战国西汉以前的锦均为经锦,到了南北朝后,纬锦开始大量生产,逐渐就取代了经锦。绿地对鸟对羊灯树纹锦就是纬锦。经锦只用一把梭子,纬锦用的梭子就比较多,但它不改变经线和提综程序,只改变纬线的颜色,就能织出花型相同颜色各异的图案,因此说纬线显花是提花技术的一大进步。
纱是最早出现的丝织物品之一。从图上大家就可以知道纱的很大一个特点是薄而疏,空隙较大,唐以前主要是方形孔,所以叫方孔纱。由于纱薄而疏,透气性好,古时候应用较广,是各个时期夏天服装的流行用料。
一说到缎的质感,大家第一感觉就是顺滑。这个和它的织造工艺有莫大关系。从缎纹就可以看出,每间隔四根以上的纱线才发生一次经纱和纬纱的交错,且这些交织点是单独的,互补连续的,均匀分布在一个组织循环内,所以织物表面有较长时间的经向和纬向的浮长线。
东汉中晚期营盘墓地15号墓号称“”营盘美男子“身上的衣物充分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最突出的就是墓主人上身外穿的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这也是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这是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与妻子的合葬墓中的绢衣彩绘女舞木俑。上身穿着绿色窄袖短襦, 材质为绫。窄袖短襦是唐朝流行的服饰,便于舞伎们弹奏乐器和舞蹈。襦服受到西域服饰的影响。外套连珠纹团窠对雀纹斜纹经锦半臂。
主题纹样是相对的立鸟,鸟的上方和下方均有植物纹,外环连珠纹,连珠纹以四个一组,每组5个排列,中间由四个回形方块隔开。其中联珠圈纹中饰鸟兽是典型的萨珊联珠纹。
肩披绕肩帔帛,面料是橙黄色鱼子型散点花纹绞缬罗。帔帛上有鱼子模样的绞缬工艺,以3个为一组不规则小圆圈鱼子缬,大小如同米粒一般,可见当时工艺水平之高。罗的孔眼组织具有比较好的透气性。适宜春夏季衣料。绞经组织又极具稳定性,不容易抽丝,轻薄舒适,披挂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女俑就将帔帛一头系于腰裙内,一头绕肩垂下,尽显女性妖娆之美感。
腰间系缂丝腰带,是一种融合了绣织于一体的彩色平纹丝织物。缂丝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其织造工艺非常复杂,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方式,或者说是挑经显纬、纬线显花的方式。也就是将经线绷于织机上,用多彩的纬线按纹样设计的要求在不同色彩区域内进行挖织,最大的好处是其图案色彩的变化就可以随心所欲。正反面如一,可以变换多种颜色,可用于织造色彩丰富的画作。
远古居民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1989年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人面太阳纹铜镜是巫师做法时的最主要的法器,象征着太阳的光芒。萨满教神衣上的镜子就有十几面,最多达到六七十面,最大的戴在前心处象征太阳,稍小的挂在背后,代表月亮,其他镜子代表天上的星辰。
2003年在洋海古墓一号墓地发现的萨满教巫师尤为典型。墓室中发现大麻,这很可能是供墓主萨满教巫师研磨后服用,好让巫师进入癫狂状态。考古人员发现出土的头骨中有穿孔的颅骨,这些头骨多伴随大面积骨折伤。这说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左右,洋海萨满教巫师曾运用开颅术解除患者的痛苦,在动手术时大麻被用做麻醉药。同时在洋海古墓和1996年吐鲁番墓地一共出了6把箜篌,新疆考古研究员认为这应该是当时萨满巫师所使用的法器。
左上角的粟特文书给我们展现的是摩尼教信仰,文书中间描绘着一对衣着精美、头戴方巾冠饰的伎乐像,一蓝一绿的头光说明她们的身份应为神灵。伎乐神之间有贴以金箔的粟特文“慕阇之光耀”。信中表达了他对慕阇和回鹘可汗的祝福。整个书信通篇都充满了问候与颂扬,也在阐明摩尼教的教义。
联系后世,文字的渊源也十分有趣。摩尼教是高昌回鹘的国教,回鹘文源自于粟特文,而后蒙古文又参照了回鹘文,满文根据蒙古文改造。
这次展览中佛教是展厅第三单元中丝路梵音的重头戏。大约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新疆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4世纪至10世纪,佛教在新疆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格局。佛教传入新疆的路线有两条:第一条就是由迦湿弥罗经丝路南道首先传入于阗、尼雅、米兰、楼兰等;另一条就是由大月氏、康居经丝路北道传入疏勒、龟兹、焉耆、高昌等。两道佛教南北相应,构成了繁盛的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环形带。
新疆历代一直存在着多民族共同生活、多宗教和谐共存、多文化交汇融合的形态。回顾新疆文化和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新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同文化交融的结果,这也是新疆文化之所以灿烂夺目的原因。
运营:绿碎花
海报:伍舒扬
本文编辑:璐子
什么是
文博Fun9点?
2020年初,
一群深圳的文博爱好者,
开始了公益线上分享。
周末,晚9点,
我们以此为平台,
结缘全国的文博爱好者,
畅谈各地的展览与古迹,
聆听专家大咖们的分享。
聊历史,聊文化。
有观点,有笑谈。
欢迎你来听,期待你来讲。
这就是我们,文博Fun9点!
视频收看的两种方式
- 直接点击文末视频,马上可以看起来,不过,想要多线程操作的话...
- 通过链接在B站APP内收看,操作更方便,增加B站 播放量,帮Fun9点 早日“破圈”,嘻嘻~
[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q320696qsw8&auto=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