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001系列 | 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弦拨乐器实物
文末有观察猿精心制作的短视频,记得观看哟~
新年快乐!在去年最后一条推送的问卷中,我们收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建议,小猿十分感谢大家对考古观察站的支持。2021,考古观察站将与你继续用考古的视角观察世界!
新年到来,怎能没有美好的音乐相伴,这开年的第一期,小猿就与你聊聊一种特别美妙的乐器,快来看一看吧~
乐器一般分为吹奏乐器、弦拨乐器、打击乐器几大类。我们之前介绍过的贾湖骨笛(前文链接:001系列 | 我国最古老的可吹奏乐器)属于吹奏乐器,诸如编钟、铜锣、大鼓等等是属于打击乐器,而古筝、琵琶、吉他等等则是属于弦拨乐器。

那在中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弦拨乐器实物是什么呢?
它就是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出土的两件竖箜篌(kōng hóu),距今至少有2700年啦!

扎滚鲁克箜篌
来源:《丝路大遗址》纪录片
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是叫弦拨乐器,图上的竖箜篌可并没有弦呀?那是因为它们的弦和音箱的蒙皮因为时间太久,已经腐朽不见了。

扎滚鲁克箜篌
示意图制作:观察猿五一节
它原来的样子应该与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距今约2500年的竖箜篌相像,整体为木头制作,琴身一端是用木头整体掏挖出来的音箱,表面有蒙皮,音箱中间有一根比较细的撑杆,琴弦系在撑杆上。另一端则系在与琴身垂直的弦杆上,形成一个三角形。乐师通过拨动琴弦引起蒙皮震动而发出声音,并通过调节每根弦的松紧度控制声音的高低。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竖箜篌实物
馆藏:吐鲁番博物馆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竖箜篌复原品
来源:网络

一、竖箜篌其物

法国Héloïse de Jenlis演奏德彪西《月光》
来源:演奏家网
上图这件乐器大家应该不陌生,它的名字是——竖琴。在很多人印象中竖琴是西洋乐器,这种有曲形共鸣槽、张着多条琴弦的乐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拨乐器之一。目前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化,历经古埃及、亚述、古波斯几个发展阶段,传入欧洲后被称为Harp(竖琴)。
其实,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也出现了与竖琴类似的乐器,中国的文献、诗句里称它为“竖箜篌”、“竖头箜篌”或“胡箜篌”。
中国原本是有名字叫做“箜篌”的乐器,但是是类似琴瑟一样的弦拨乐器。随着汉代以降这种类似竖琴的弦拨乐器传入,为了区分二者就将本土本来有的称为“卧箜篌”,而从西方传入的称为“竖箜篌”。《隋书·音乐志》中就明确指出这种乐器是从西方传入:
今曲项琵琶、竪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大英博物馆馆藏 乌尔王陵牛首箜篌
出土地:伊拉克 时间:距今约4600年
来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
纳赫特墓壁画
《三个女乐师》
发现地:埃及 时间:距今约3400年
来源:罗世平主编《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美术》
亚述浮雕画板
→
发现地:伊拉克
时间:距今约2800年
来源:林梅村《中国与近东文明的最初接触——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五》


←
卢浮宫馆藏
沙普尔一世的宫殿遗址马赛克镶嵌画
出土地:伊朗
时间:距今约1800年
来源:卢浮宫官网

二、竖箜篌在中国
竖箜篌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乐坛上盛行于东晋至唐宋,尤其在唐代,进入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演奏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他那首著名的《李凭箜篌引》中写道: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是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之一,诗中描写的是唐宪宗时期宫廷乐师李凭,善弹箜篌,红极一时。
在历史文献中也能找到关于这种乐器更多的细节。比如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对竖箜篌的样子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连演奏方式也有所涉及:
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对当时一种大型的竖箜篌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樱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石窟壁画、书画、陶俑等各类文物中看到竖箜篌的图像,得以窥见这种古老乐器的形制以及演奏它的场景。

龟兹古国·彩绘乐舞图舍利盒
馆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中唐·敦煌莫高窟壁画
来源:纪录片《敦煌乐声》

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散乐图浮雕
馆藏:河北博物院

明·仇珠《女乐图轴》
馆藏:故宫博物院

三、扎滚鲁克箜篌
扎滚鲁克古墓出土的这两件竖箜篌,既是我国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箜篌实物,也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弦拨乐器实物。
扎滚鲁克古墓群位于新疆南部的且末县,恰在丝绸之路的南道,证明竖箜篌是由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原。
1996年10月至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且末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扎滚鲁克一号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此墓地发掘面积为1025平方米,墓葬多达102座,出土陶器、铜铁器、丝毛织物、骨木器、乐器等1000多件。

且末县位置示意图

扎滚鲁克古墓群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件竖箜篌都出自其中的第14号墓。
14号墓从形制上看属于单墓道长方形竖穴棚架墓,这是一座葬有19人的合葬之墓, 随葬器物大都放置于死者身旁, 包括陶钵、单耳罐、木梳、木纺轮、木拐杖、毛布袋等数十件物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2件竖箜篌。
它们都紧挨着人的遗骸放置,大一点的放在一个小孩和一个中年女性的胸部,小一点的则放置在一位中年女性的左侧。2件箜篌保存状况很好,除了弦和蒙皮已经腐朽缺失外,其他部分基本保存完好,分为音箱、琴颈、弦杆三部分,木质为本地产的胡杨木。音箱是半葫芦形,音孔在底部。大的通长87.6厘米,小的通长61.6厘米。整体造型古朴、简单。
细节图



从左到右,依次为音箱、琴颈、弦杆
根据考古学家的测定,14号墓的年代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两件竖箜篌的制造时间不会晚于这个时期,所以距今至少有2700年,可远溯到春秋时期!比已知历史文献中竖箜篌传入中国的年代早,她们在新疆被发掘出土,正反映出这种类似竖琴的弦拨乐器自西向东的传播。一类器物的传播,一种文化的流变,过程应该是非常曲折复杂的,还需要更多科学的考古资料和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14号墓剖面图 红圈处为箜篌摆放位置
来源:《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
那个遥远的年代,竖箜篌这种乐器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人们将它作为陪葬品的具体意图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不妨展开浪漫的想象:
“ 它的主人生前会不会是一位乐师,箜篌正是她们的生前心爱之物,告别人间之时揽箜篌于怀中;又或是,它的主人生前是一名巫师,箜篌在她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法器走南闯北?其中一个箜篌横放在一个小孩和一个中年女性的胸前,那她们是母子吗?箜篌如此摆放,会不会是凝结了她们生前某段难以忘怀的回忆呢?”这些答案,也许永远不得而知,也许有一天新的考古发现能为我们揭开谜团。
箜篌的起源、形制复杂,除了竖箜篌,还有卧箜篌、凤首箜篌等其它类别,我们也期待着考古学家进行进一步研究,带我们体会音乐考古的独特魅力~
-考古观察站 001系列 第6期-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646920096595886092[/video]
(全屏观看,效果更佳哦~)
————————————————
参考文献:
[1]王博,鲁礼鹏,徐辉鸿,艾尼瓦尔·艾山,玉素甫·买买提.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01):89-136+161-176.
[2]王博.新疆扎滚鲁克箜篌[J].文物,2003(02):56-62.
[3]王子初.且末扎滚鲁克箜篌的形制结构及其复原研究[J].文物,1999(07):50-60.
[4]陈凌,陈奕玲.胡乐新声 丝绸之路上的音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乐声.箜篌的历史与发展[J].乐器,1997(01):23-27.
[6]林梅村.中国与近东文明的最初接触——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五[J].紫禁城,2012(10):30-41.
[7](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文案:观察猿五一节、站长
编辑:观察猿五一节
- END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微信号:考古观察站
抖音号:考古观察猿
微博号:@考古观察猿
b站:考古观察站
网站:考古观察站
www.archaeowat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