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西汉时,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少数民族共同抗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万难虽未完成联合的任务,但是由于他的出使开创了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的贸易交流,这条连接东西方被世人熟知的道路称为“北方丝绸之路”。可是在鲜为人知的被中原人称为“西南夷”的地区,最迟在战国时就已开通了与西亚及东南亚的贸易交流。这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为“南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
“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条,西道经邛崃、芦山、雅安、荥经、汉源、越西、冕宁、西昌、会理,渡金沙江至大姚,再向西至大理;东道从成都经彭山、乐山、宜宾、昭通、大关、曲靖、昆明,转而向西与西道汇合,又经保山、腾冲、瑞丽至缅甸,由此可到中亚、西亚、东南亚。
南方丝绸之路在雅安境内的这条道路在汉代称为“牦牛道”。其实早在战国以前这条道路就已被广泛使用,当时由于民间以物易物的原始贸易,从这里输出铜、铁、盐交换笮马、牦牛、僰僮等。从考古资料可证,荥经早在公元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曾是中央王朝的边缴贸易集散地,同时,又是控制“西南夷”的桥头堡和军事要塞。
如今的严道古城遗址就是当时“南方丝绸之路”上曾经辉煌和著名的一个边关重镇。七十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多次对严道古城遗址周围墓葬进行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更是异彩纷呈。严道古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址周围发现的古墓葬群,基本包括了战国时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出土文物除反映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巴蜀文化外,还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石棺葬文化因素的存在。同心村、南罗坝的土坑竖穴船棺巴蜀墓,出土文物非常珍贵,既有制作精巧、形制典雅的陶器,更有精美华丽的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其中尤以出土的巴蜀印章最为独特,在古代严道的边境贸易已经非常发达,中央政权为了控制和管理各种物资的交易,开始使用印章这种具有法律的带有强制性的手段管理各种贸易,巴蜀印章作为合法经营的凭证或通关证明,在严道的使用非常频繁。目前我县出土的巴蜀印章数量超过了巴蜀地区出土的巴蜀印章总和。这充分地证明了荥经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贸易繁荣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各种物资进入“西南夷”和出口中亚、西亚、东南亚的起点,换句话说严道应该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恰当。
伴随巴蜀印章出土的青铜罍,堪称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罍采用战国时期最先进的铸造工艺,并镶嵌绿松石。此罍形制、造型、工艺等都称得上是巴蜀文物的精品,目前全国仅出土几件。青铜罍在古代是权利和身份的象征,代表王权,可见严道在中央政权中的身份和地位。另外出土的“成都矛”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严道与成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同时也把成都的得名推前了两三百年。
严道在古代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区,它管辖着如今雅安市的全部和泸定、洪雅的一部分。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为奖励战功显赫的异母兄弟樗里疾,将严道赐与他,封其为严君。表面上是嘉奖其功,但主要是利用樗里疾勇猛无敌的威望镇守边关,发挥其非凡的智慧进一步开发西南资源,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由于樗里疾非凡的才能,巩固并发展了严道边徼重镇和贸易集散地的地位,使严道在秦汉时期成为了繁荣富庶的边疆重镇。同时秦灭楚以后,秦将楚的贵族迁徙到严道,一是为了避免楚人的叛乱,二是利用楚人先进的文化来进一步开发严道,以利于加强严道的统治和管理,发展经济贸易。
七十年代在古城坪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出土一批精美的漆器,造型优美,图案细致流畅,光可鉴人、色泽如新。在一件耳杯上朱书“王邦”二字,这一件器物证明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谋反,汉文帝不忍杀他,思前想后决定将淮南王流放到严道。然而淮南王因哀痛忧郁在流放途中死去,汉文帝非常气愤,怪他们没有照顾好淮南王,杀了沿途官员二百多人。其实汉文帝内心并不想治淮南王大罪,而是把当时富庶繁荣的严道交给他管理,让他享清福,同时治理好严道,维持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将功补过,可惜淮南王没有领会汉文帝的一片苦心。汉文帝在位时重用自己亲信或宠臣来管理边疆或富庶的地区,荥经早在战国时期就以盛产铜矿而闻名天下,县城以北的宝子山至今仍有大量铜矿开采。汉文帝赐严道铜山给宠臣邓通铸钱,(严道铜山即今宝子山)于是邓通钱遍天下,如今的宝峰乡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邓通的传说。由于邓氏钱的流通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严道的边境贸易发展。
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阿富汗发现了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邛竹杖即是产自邛崃山脉大相岭的高节中实的竹子制成。回来后他告诉汉武帝,有一条比“北方丝绸之路”还要好走的道路,汉武帝大喜,遂派唐蒙和司马相如开通这条民间商道。因严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当时西南边疆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所以唐蒙和司马相当时的出发点就是今天的荥经。这些史实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严道在历代王朝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严道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利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何君尊楗阁刻石
2004年3月何君尊楗阁刻石的发现,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激动万分,因为“南方丝绸之路”荥经至汉源的这一段,唐宋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是走花滩、安靖、凰仪,翻大相岭到达汉源清溪。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专门下文要求荥经找到这一历史名碑,因此石刻是上至宋下至清都有明确记载的具有极高书法、历史、艺术价值的名碑,而且也是能明确说明“南方丝绸之路”荥经段的确切走向的证据,也是南方丝路上目前仅见的少有历史实物,而且年代早,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南方丝绸之路”上严道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严道作为早期“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连接西南与中原贸易的桥梁,是早期同中原各诸候国平等贸易和文化交流发展成为秦汉时的控制西南诸民族,发展对外贸易而使中央王朝特别重视的边疆重镇。
南方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道,其更为重要作用是在王朝开边中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央政权开边、治边,将西南广大地区纳入王朝版图,并赖以维系其统治的十分重要作用。总之,中央政权在西南边疆的一切活动离不开道,依赖于道,古道与王朝的关系极为密切。严道作为中央政权控制“西南夷”的桥头堡和防御“西南夷”进攻的军事要塞,其作用十分重要。严道其历史使命就注定要成为南丝绸之路上的边疆重镇。
茶马古道:唐代以前,西藏地区一度是少数民族吐蕃、游牧部落松散居住的地区。到松赞干布这位传奇英雄时,他以文治武功的超人能力统一了西藏各部落,其实力逐渐强大起来,连大唐王朝也感到了压力和威胁。不得不用和亲的政策来收复吐蕃,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成了第一个汉人远嫁藏区,并且肩负了和平的责任。文成公主进藏时带了许多汉人的土特产和生产技术,其中茶叶引起了吐蕃人的浓厚兴趣,开始在吐蕃上层人士中传开。由于吐蕃民族爱吃油腻重的牛、羊肉,又没有什么蔬菜可吃,严重缺少茶叶这种滋润的饮品,中和食物,于是茶叶迅速普及西藏地区,带动了汉与藏的茶马互市。
荥经是有名的边茶供应地和茶马古道交通要道。严道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是南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镇,由于中央政权的更迭,少数民族的侵扰,战争连绵使南丝绸之路一度中断。至唐后因与吐蕃边茶生意的交易,促使南丝绸之路又走上了历史舞台。
古时各种道路的开辟都因民间的交往所需而开始,又由于官方的政治或经济需要而开辟成官道或大道,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也一样。茶马古道是继承了南方丝绸之路,又因其独特所需而有所发展。南方丝绸之路从荥经至汉源的路线,战国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都没有改变。即从严道古城至花滩、荥河、泗坪翻大矿山而进入泸定和汉源仅此一条官道。这条官道上发现的何君阁尊楗阁刻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唐以后由于与吐蕃茶马互市的交易日益繁忙,只此一道的问题阻碍了茶马互市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必须加宽道路或者另辟捷径,但由于群山环绕,一山连着一山,悬崖陡壁不可能加宽道路,于是就只剩另辟捷径这一条路。
大唐国力强盛,加之吐番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加,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压力决定大唐必须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民间交流早有的羊肠小道,经过加宽加固,便形成了茶马互市的茶马古道。从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主要分两条,一条即是官道或大道,另一条即是民间商道或叫小道。大道在沿途设有脚店、客店,脚店主要用来宿放牲口,客店用来住宿“背子”,就是背夫。小路因为骡马难行,所以一般只有客店而少有脚店。荥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朝廷因需从此处运送物质和军饷,因此是官道大路。
荥经到汉源的这条官道是从县城出发经严道古城,沿荥河南岸至花滩,折而向西经石佛寺,过大通桥进入安靖,继续前进进入凰仪,开始翻越大相岭,进入汉源境清溪。荥经到汉源和泸定的小道有一条,那就是在被废弃的南丝绸之路的悬崖峭壁间。
荥经的茶马古道非常有名,是因为荥经产的边茶质量好,藏区人民非常喜欢。另外由于荥经是官道,而且因为路途遥远艰辛,骡马难行,运输量又大,主要靠人力背运。
背夫是最苦的谋生方式,茶包用篾条包装,20斤一包,一般每人背十到十二包,负重二三百斤,翻越大相岭,日晒雨淋,风雪严寒,艰难困苦无法想象。但每包茶的运价仅一斗米左右。背夫们用
从天全至荥经要经过三个驿站,即新添站、靖口站和黄泥铺。如今仍能看见石板路上用“拐子”和马蹄走出的深深印迹。至今仍有一些“幺店子”和商铺,街道保持有古朴的原始风貌。著名的大通桥明以前是用竹木搭建,因边茶贸易量的扩大,官府筹集民间资金修建了至今远近闻名的由整条石板铺设而成的大桥。大桥结构合理、设计巧妙可为巧夺天工。更为难得的石佛寺历经千余年的风雨,依然屹立在茶马古道旁。石佛寺主龛凿于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应是初开茶马古道之时,由于道路艰险生死难料,人们就在此依山凿刻了237尊佛像,希望神灵保佑过往的行人、商贾。以后宋、明各代均有补凿,其中
“背夹子”将茶包捆起来,手拿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拐子”,用来息气时支撑茶包,背夫们还每人用篾条圈一个圆形挂在胸前,用来刮汗,俗称“汗刮子”。另外背夫们也有女性,因负荷太重,山路崎曲“方便”困难,所以女背夫们每人都有几匹笋壳,站着也能“方便”了。 “男身观音”为佛教传入荥经注入了新鲜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