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天生的沙场塔子城的百年战争史

雪雨冰霜,马策刀环。塔子城历经100年风雨之后,随着对契丹作战不断取得胜利,女真族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无数女真骑兵穿越塔子城,去征服他们所渴望的中原大地。
1117年,金兵元帅完颜杲率一万金兵鏖战契丹大军。这两个同住青山草原、同饮冰霜雪水的民族,一样地顽强、一样地剽悍,却为了难以详述的使命捉对厮杀——因为只有一个民族才能饮马嫩江。最终,完颜杲打败契丹,部队在塔子城大摆庆功宴,宣告女真的崛起、契丹的失败。
实际上,除了小规模战事外,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塔子城曾经发生过大战,但作为金长城的指挥部,塔子城本身就成为了战场的标志——谁在这里庆功,就表示他已经打下了金长城,拥有了富饶的松嫩平原,拥有了夺取天下的实力和骑兵基地。于是,一出出血腥往事就这样围绕着塔子城展开了,塔子城就这样被冰刀雪剑陪伴,见证了无数士兵的死亡——就连当初修筑塔子城的婆卢火,在担任了泰州都统18年后,也战死于自己一手打造的长城上。
毫无疑问,金长城是勇敢的。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也没有攻破金长城,只能被迫先发动“西征”,将无奈留在了东边的塔子城之下。有意思的是,这支让蒙古人望而却步的守卫金长城的军队竟然也是蒙古人——游牧于嫩江的蒙古杜尔伯特部,作为是金国的附属,成吉思汗对一直时叛时服的杜尔伯特人无可奈何——他们有塔子城的庇护,甚至在一次征战中,成吉思汗的堂叔带着手下进入杜尔伯特的统治境内,竟被杀得只剩孤身一人……
可是,号称险奇的万里长城,庇护不了中原大地,金长城自然也不可能永远保护女真民族。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众誓师,从克鲁伦河南下,发动了大规模伐金战争。蒙古军先锋是大将哲别,他领兵突袭金军要隘,绕过金长城从背后包抄。金朝任命完颜承裕主持军事,进行抵抗,但金军士气低落,行动迟缓。最后,成吉思汗把蒙古军队分作两翼,大败金兵前锋部队。蒙古军追击到长城以南,双方主力展开决战,经过3天鏖战,金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女真族也像当年的契丹一样没落了下去。1214年,蒙古国对金战争屡屡胜利,逼得金国都城从中都(今北京)迁至南京(今开封),蒙古部将哈萨尔从南面“定辽西诸部,北趋浯剌、纳浯二江”(《蒙古秘史·续卷一》)。这纳浯江即是嫩江,至此,嫩江流域正式进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塔子城,也至此沦陷……
800年古塔的倒下
千年古城的宁静时光
占领塔子城后的蒙古很快夺得天下。成吉思汗在分封诸王时,将塔子城一带分给了自己的幼弟斡赤斤,从此,这里失去了辉煌,开始湮没无闻了。直到明朝时期的公元1389年,朱元璋才在这里设立“福余卫”,但也仅仅是边塞一角而已。
沐雨栉风,塔子城在冷落百年后重新走上舞台,零零碎碎的历史风雨还是在这里依稀上演:马占山旧部曾在此沦落到亦军亦匪,再加上日军、蒙古贵族、满洲伪政权等各方势力,失去了战马奔腾,塔子城变成了人性纠缠、恩怨难断的边陲之地。
而那座高塔,在巍然伫立800多年之后,也惨遭横祸:“九一八”事变后,占据塔子城的日军来到塔下“挖砖找宝”,将佛塔挖得残损不堪,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子夜,一声巨响惊醒了睡梦中的塔子城人——六面塔倒了……当地老人说,这是对日寇罪行的“天怒”,所以,塔倒之后也一直没有重建,仅余塔墟。
就这样又过了几十年。现今的塔子城,黑灰着脸,不露声色地面对着南来北往寻古的脚步,但它怀里的桶瓦、硫璃瓦、鸱吻等残片闪烁的光芒,却一再地将人们的心神滋养。
虽几经历史兴衰,可这里始终为泰来县境内的重要集镇,古朴风貌一如既往:四周城墙主墙残高将近2米,周长约有4500米;外有3道护城河、壕,原为两墙两壕;四个城角的角楼痕迹和城墙上的堞楼痕迹清晰可见,此外另有宗王府遗迹等保存较为完好。
城门外以短垣相接,构成东西南北四个弧形的瓮门。古城门只有一间房屋般大小。或许为了让古旧的城门漂亮些,墙壁被粉刷成灰色,已不见原来青砖的模样,只有檩红色的漆缝以及龟裂的隙间,还可以窥视出它的历史旧貌。
颓落的城墙早已失去了防御功能,它起起伏伏地伸向目光可及的远方,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硝烟之后,它残破的感觉就像史上那些受伤的民族。守城的将士早已散去,城墙上的箭镞与利刃也收藏进了博物馆。
古城,仅剩下人们安详地生活在日升日落间……
不过,那些关于这里的辉煌,还时常在不经意间露出端倪:城内曾出土辽大安7年(公元1091年)石刻残碑,也曾出土秦汉到金代的“正隆”、“大定”铜钱800余斤。城西北隅有大面积元代庙宇废址和大理石基石,城外亦有辽、金、元代的墓葬。昔日城池的景象,在其中似乎依旧还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