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探寻远去的王子庄
金塔,又名王子庄,清代设立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又称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据考证,王子庄遗迹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处的中东镇政府驻地附近。典籍记载王子庄始建于北凉,至清乾隆以后逐渐废弃,现为一座遗址。《清一统志·肃州》:王子庄堡“在州北一百里。初察罕巴勒子莽格和尔耕牧之地,后与诸番族互相攻杀,遗众流散,其地遂墟。旧有州同住房”。1913年于此置金塔县。
据传,五胡十六国时期,甘肃张掖人沮渠蒙逊占据了河西走廊这一广阔地区,建立了北凉政权。一天,沮渠蒙逊西巡酒泉北边夹山,见这里虽荒无人烟,但土地辽阔,气候适宜,是一个天然草场,于是他决定让其子牧犍及部分胡人留驻这里,放牧牲畜。沮渠牧犍是一个好学、和雅、有度量的人。他热衷于提倡佛教,并重视文化。 现在酒泉的六座北凉石塔就是沮渠牧犍任酒泉太守及以后继任北凉王的年代里修建的。
牧犍留此之后,辗转数十里,率众放牧。一天,他把畜群赶到一个地方,只见那儿小溪遍地,水清草茂。原来,前面不远处有一晶莹清泉,涓涓泉水不断外流。这一发现,使他产生了兴建庄园、定居放牧的想法。第二年,牧犍抽调人员,筹集材料,动工兴建。不久,一座崭新的庄院落成。此庄建成之后,牧民定居此地,白天外出放牧,夜晚回庄住宿。
几年过去,这儿便田园连绵、阡陌纵横、骏马奔腾、牛羊成群、繁荣富庶。此后,人们便把这里称作“王子庄”。在这样的胜景里,金塔民间有了对王子庄“米山面岭,油缸醋井”的说法,表明了这里作物丰富、富甲一方的壮景。北凉永和七年(439),北魏大军来伐,沮渠牧犍势穷,带领5000文臣武将以及将士,均以绳索自缚,跪于北凉国姑臧城城门之外请降,最后仍然被杀。胡人均四散而逃,王子庄从此便逐渐颓废。但王子庄这个地名在历史上却沿用了下来。
美丽田园
明初,王子庄归威虏卫所管辖。《肃州新志校注》提到威虏古城时记载王子庄旧址在“威虏旧城之西十余里”,证实了威虏城与王子庄相距很近。而明代的卫所实行军政合一,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威虏城在明初置卫,即成为明代当时设置的军事机构,作为军事机构的“威虏卫治威虏城,辖王子庄全境”。后期威虏卫发生叛乱,民众遣逃,城堡也逐渐空虚,“永乐三年(1405年),裁革威虏卫,并入本卫(肃州)中右、中中二所”,王子庄遂又归肃州管辖。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近邻王子庄的威虏城被安置吐鲁番的内迁民族,故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参将刘勋对威虏城以及王子庄又进行了一次修葺”。
清代,统治者对河西地区较为重视,以河西为根据地,开拓新疆、西藏,在王子庄推行招民、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农业得到极大发展,王子庄也得到进一步开发。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肃州通判毛凤仪劈山引水,开垦王子庄东、西两坝。雍正七年(1729),改肃州为直隶州,置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又称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将高台县划属肃州直隶州,并在王子庄设州同一名,主要管理水利并且管制安插在此的回民,王子庄成为当时的地方政务中心。《重修肃州新志·所属城堡》也有记载:“因设王子庄州同一员,驻扎此堡,专司水利,并弹压威虏堡安插回民”,州同即“知州下属,佐贰官,包括州同,从六品”。
《肃州新志校注·王子庄州同署》:“旧在威虏城内之噶里戈什。乾隆二十七年移驻金塔城,借寓民房。历任数官,仍属草创。五十五年,州同谭乃熊见衙署(偪)[逼]仄,大门至头门仅五丈,借养廉银三百两买杨、张、李五家地基扩修盖造。自前至后,共成照壁、辕门、头门、二门、大堂、二堂、书房、内宅、班厅、衙役房、群房、寅宾馆、土地祠、马号八十余间,围墙一道,泉井一口,规制始备。百余年来,渐就倾颓,……,又拟将大堂、二堂、内宅、花厅一并兴修,而力尚未逮。”
威虏古城
清代在王子庄招民增加劳动力的同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政府的招民政策增加了王子庄的人口,为王子庄的开荒垦种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据《重修肃州新志·田赋》载,康熙五十八年与雍正四年招民时,分别在“在肃州边外王子庄,新增开垦地四顷五十四亩”,“在于金塔寺边王子庄东、西两坝,开垦荒地二十五顷三十七亩七分”。屯田优惠政策的影响,劳动人口的增加,屯田的扩大,为王子庄农业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91),时任王子庄州同的谭乃熊把王子庄的办公衙署从威虏堡(哥里哥什)移到了金塔寺堡,在他的《创建金塔厅衙门碑记》里也记录了这件事:“雍正八年,设立州同官。其旧署原在噶里戈什,乾隆二十七年移驻金塔,借居民房”。此后,王子庄在现金塔的治所中心地位逐渐丧失,直至最后被废弃。乾隆五十年(1785),王子庄州同彭以懋扩充金塔寺堡,改称金塔城。
北凉王子沮渠牧犍
民国二年(1913),以县城东南五里处的古塔“金塔”取名为现今的金塔县,长久以来作为现金塔区域代称的“王子庄”,逐渐废弃而销声匿迹了。王子庄,从十六国时期沮渠牧犍建庄放牧开始经营,后又历经战乱,到明代作为安置西域回回等民族的重要场所,以及清代政府重视下的大规模屯田开发的过程,历经了1300 多年。
本文由史志乐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