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西汉彩绘杂技乐舞陶俑赏析

摘要: 1969年4月,群众在济南市的北郊无影山发现古墓,及时报告政府。山东省和济南市的文物工作者迅速赶往勘察,共发现清理了14座墓葬,在其中的11号汉代早期墓中出土了西汉彩绘杂技乐舞陶俑。此件彩绘杂技乐舞陶俑现在是济南市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它是一个迷你版西汉欢歌宴饮场景的再现。所有歌、舞、杂技、乐、观赏俑和各类乐器,安置在一个长67厘米、宽4 ...


1969年4月,群众在济南市的北郊无影山发现古墓,及时报告政府。山东省和济南市的文物工作者迅速赶往勘察,共发现清理了14座墓葬,在其中的11号汉代早期墓中出土了西汉彩绘杂技乐舞陶俑

此件彩绘杂技乐舞陶俑现在是济南市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它是一个迷你版西汉欢歌宴饮场景的再现。所有歌、舞、杂技、乐、观赏俑和各类乐器,安置在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长方形陶盘上。陶盘上共有22个陶俑,7个表演者位于陶盘的中心位置,后面是8人(缺损了一个)乐队,两侧是7个观赏者。

中心7个表演者,其中四个头戴尖顶褐色小帽,身穿及膝紧身短衣,腰束白带的男子正在表演杂技。前面两人双手撑地,举足倒立,相对表演“拿大顶”,后面两人,一人向后弯腰,另一人胸部着地,双腿反弓过肩,身体反圈成一个圆形,双手扶脚,类似现代杂技中的“叼花”,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柔术动作。我国杂技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出现,学者多认为中国的杂技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其实杂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来源于一时一地,它与人们生产、狩猎、民间舞蹈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目前发现的画像石等史料看,秦汉时期杂技的难度已经是相当高。其惊险性和观赏性绝不亚于现代杂技。

在杂技表演者的左边有两个年轻女子,面施粉黛,头挽垂髻,身穿绕襟长袖花衣,一红一白,挥舞长袖正翩翩起舞。这是汉代非常流行的长袖舞。长袖舞最初是楚国宫廷舞蹈。长袖、细腰是长袖舞的基本特征。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是“翘袖折腰”,就是把长袖向上甩起,同时腰肢向后弯折,就像现在戏剧里的“卧鱼”。源自于楚国宫廷的这种舞蹈,到了汉代,开始风靡社会各个阶层,上至皇室贵族,下至乡黎百姓。《韩非子》用非常洗练的“长袖善舞”四个字精辟地描写了这种舞蹈的特点。

在表演队伍最前面一人,身穿窄袖朱色长袍,双臂向两侧张开,头微微向上昂起,似在引吭高歌或大声咏诵,这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转动的人物俑。在表演者的后面是一排为其伴奏的乐队,原有8人,缺失一人现只有7人,最左侧两女子,头挽垂髻跪地吹笙,其余五个是男子,依次为:鼓瑟,击扁形小鼓,敲编钟,击磬,击建鼓。笙、瑟、钟、鼓、磬都是我国古老的乐器。这几种乐器在汉代以及汉代以前,是宴乐时最主要的乐队组合。

观赏者7人,分列两边,均是长衣广袖,拱手而立,其中右侧三人,宽衣博服,头戴冕形冠,前面放置有两个大壶,应该是地位尊贵的贵族。这两个壶,确切地讲应该是酒尊,按古礼,凡贵族宴饮必置两壶以盛酒,汉乐府《相和歌词·陇西行》有这样的描述:“请客北堂上……清白各异樽。”左侧4人,头发束成高耸于头上的环形发式,与鼓瑟人的发型相似,似非贵族,应是一般观赏者。

读到这儿,您可能就会说了:这乱不乱啊,弹的、吹的、敲的、打的、说的、唱的……这在当时真不乱,这就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叫“百戏”,也叫“角抵戏”。

《太平御览》说:“百戏起于秦汉”,其实最盛是在两汉。百戏表演内容非常丰富。除杂技、舞蹈外还有角力、武术、幻术、驯兽、竞技、魔术等,这种异常热闹的大杂烩式的表演形式起于民间,属于杂舞。相对而言则是用之庙堂的雅舞。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杂舞始皆出自方俗,后寖陈于殿庭……自汉以后,乐舞寖盛,故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于郊庙朝飨,杂舞用于宴饮。”史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在长安未央宫举办盛大百戏表演,京城周围“三百里内皆来观”。可见,百戏在汉代风靡朝野、城乡,且久盛不衰。

这件西汉杂技乐舞陶俑所表现的内容虽然复杂,但是布局却井然有序,人物主次分明。观众、乐队、表演者之间的安排非常合理。对于研究汉代的音乐、舞蹈、杂技、雕塑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转自2020年7月14

《中国文报》第6版

作者|杨冬梅

编辑|毛豆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