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藩王瑰宝 奢华之色——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王母驾鸾䯼髻头面
图一 王母驾鸾䯼髻头面 江西省博物馆藏
江西是全国发现发掘明代藩王世系墓葬最多的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西发现了近50座明代藩王世系家族墓,特别是在南昌的“宁王”和抚州南城地区的“益王”世系家族墓葬中,共出土各类首饰400余件(套)。其中,明益宣王墓出土的一套王母驾鸾䯼髻头面,在益王系所有出土文物中,显得尤为耀眼。
“头面”是明代女子头饰的总称。扬之水先生的《奢华之色》认为:“一副头面,便是指插戴在䯼髻周围而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其主要由挑心、分心、压鬓等簪钗各一对,再加上各式小簪、啄针之类的“俏簪”三对等组成。一副头面的佩戴,从选择造型样式到配套组合,深有讲究。既要将功能配套完整,造型纹饰的寓意和谐一致,也要突出主次,发挥每个簪钗的特色。
这副王母驾鸾䯼髻头面(图一),出土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继妃孙氏(1543~1580)棺中,由王母驾鸾镶宝石金挑心、八仙嵌玉镶宝石金钿、双龙“福寿”镶宝石金掩鬓、龙头镶宝石金簪、凤头镶宝石金簪等组成,总重量1千克有余。
王母驾鸾镶宝石金挑心
图二 王母驾鸾镶宝石金挑心 江西省博物馆藏
挑心的簪戴位置位于头部正面中心,这件挑心形制大略为三角形(图二),整体给人以稳重的感觉。金凤昂首挺胸,像是要展翅高飞;凤头英姿勃勃,双目錾刻得炯炯有神,冠庭饱满,羽冠向上延伸;颈部苍劲有力,挺拔健壮;颈后左右各有两条漩涡状的金丝;双翅打开,就像正在飞行中一般,两翅圆托上分别镶嵌一颗大红宝石,红宝石作花心,花丝为菊花花蕊;翅膀上的羽毛用錾刻的工艺表现羽毛的细部。金凤在庄严中又透出一丝温柔,很符合作为地位崇高的女神的坐骑形象。王母端坐于鸾背之上,头戴花冠,身披云肩,广袖长裙,双手持一枝荷花,背后环绕着镶嵌有7颗色彩缤纷的宝石的金轮,像火焰般围绕在王母身后,象征神仙之身的尊贵。
八仙嵌玉镶宝石金钿
图三 八仙嵌玉镶宝石金钿 江西省博物馆藏
弧形金钿上有9个用金片锤压呈圭状的神龛(图三),并排镶嵌在镂空錾花的弧形底板上。神龛四周装饰有海涛、寿山、云花纹,每个龛分别有两个宝石托,正中的神龛最大,周围有3个宝石托;9个玉雕仙人的间隙之中各镶嵌红宝石一颗,共10颗;背底的整个金片如祥云般环绕在仙人周围。居中玉人大略为南极仙翁,两旁为八仙,寿星略高于八仙,八仙从左至右分别为: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整件金钿呈红、黄、白三种颜色,增加了雅致的审美趣味,高贵而不艳俗。
双龙“福寿”镶宝石金掩鬓
图四 双龙“福寿”镶宝石金掩鬓 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对金镶宝双龙“福寿”掩鬓整体呈圆形(图四),用粗金丝绕成两条呈相对上升状的五爪龙,中间的“福”“寿”篆体字饰以花卉、云朵的边,用累丝、掐丝等手法饰以细小、繁密的卷云、卷草纹。整体造型为双龙捧字,一为“寿”字,一为“福” 字;双龙龙头与大字当中各嵌一红宝石,龙尾相连处嵌蓝宝石,蓝宝石两侧各镶两颗宝石;龙身活灵活现,字则端庄有力;龙身的转折处和大字的笔画空隙间都用缠枝花连接。这对掩鬓虽然个体不大,却采用了累丝、掐丝、焊接、锤压、镶嵌等多种技法,细致且精美。双龙戏珠及“福寿”二字显示了王室贵胄的雍容气派和典雅风范。
文化内涵
这幅王母驾鸾䯼髻头面很显然有一个中心思想——祝寿。西王母是中国道教神话中一位地位至高无上的女神。有关她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形象并不太好看,有浓厚的图腾色彩。发展到汉代,她和东王公并列为早期道教神祇,形成了驾坐宝座的端庄形象,配以玉兔捣药、九尾狐、蟾蜍等。至明代,王母娘娘成了长寿、富足、享乐的象征。
图五 镶宝石金凤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生而为人如此珍贵,道教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求寿。在道教的传说中,南极寿星是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道教奉其为南极仙翁,位置很高。八仙传说故事则由来已久,至明代中期定型为由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组成的神仙群体。出于对生命的渴望,道教接受先秦以来的神仙思想和鬼神传说,又结合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把长生不老作为自己的核心思想理论,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愿望。八仙的传说来源于凡人修仙,人物和故事的世俗化,拉近了神仙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释怀人们心中的疑虑、苦闷和烦恼。八仙在民间艺术中,常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寿。八仙庆寿的吉庆场面,满足了举行祝寿礼仪人家的心理要求,使寿礼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以期盼自己如八仙一般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
西王母、南极寿星和八仙的组合不仅与道教有关,还与戏曲有着极大的关系,三者的搭配应是取材于明代十分流行的一种戏剧——神仙道化剧。在明代,道教文化在民间得到了深入发展,而道教劝善书作为宋明以来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秩序,同时戏剧也成为道教劝善书、道教教义传播的重要媒介。关于八仙的神仙道化剧,大约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度脱剧、庆寿剧和降魔剧。最出名的八仙庆寿剧应数朱有墩的《瑶池会八仙庆寿》和《群仙庆寿蟠桃会》,王母、南极寿星、八仙等众神齐上阵,祝贺天上人间寿诞,借神仙题材增加节令贺寿的欢乐祥和与雍容华贵。王母位于了整个头面的中心,其余各神仙环绕四周,做群仙宴饮状,整体气氛热烈,整副头面插戴在头上,好一副“群仙会祝寿图”。
图六 衔珠金凤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历史背景
在大明益宣王继妃孙氏棺内还出土了其他许多镶宝石首饰(图五),包含了头饰、耳饰、项饰、腕饰、戒指及衣饰等。一位明中后期藩王的继妃,缘何有如此多珍贵的随葬品呢?据“大明册封益宣王妃孙氏圹志”记载:“子九人:长,册封为益世子……”,虽为继妃,但长子为益世子,且子嗣众多,去世后得以厚葬,应是情理当中的事情。孙氏棺中出土的这对衔珠金凤簪(图六),区别于王母驾鸾䯼髻头面,簪脚内边錾刻“大明万历庚辰伍月吉旦益国内宝所成造珠冠上金凤每只计重贰两贰钱捌分正”款记,明确说明了这类凤簪插戴位置,即搭配珠冠以成凤冠一副。簪脚内款上的“益国内宝所成造”,表明此簪可能是孙妃册封为继妃时,由益王府专门机构制成。
图七 明益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蝶恋梅花鎏金银扣 江西省博物馆藏
在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饰品(图七、图八),体现了上层社会对金银装饰器物的喜好,在设计题材的选取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动植物的组合、儒释道人物、仙台楼阁、梵文祥字等样式在明代的首饰设计上都有涉及;在取材方面喜用黄金、白玉、红蓝宝石等多种材料的搭配,呈现出多彩化的特征。明代上层贵族对于镶嵌宝石类金银饰物的喜好,大约由两个原因引起:一是长时间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国家政策,使得明朝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以华为美的消费观风靡世间;二是由于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所带动的对外贸易和东南亚各国朝贡,为宝石材料源源不断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图八 明益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镶宝石金冠(复制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结语
明代藩王世系墓作为江西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考古发现揭示了明代藩王贵胄的奢侈生活,反映了明代江西地区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明亮的色彩搭配确实折射出了明中期的时代盛况,然而过多的镶玉嵌宝黄金饰品反射出的炫目光芒似乎正在诉说着国家的腐朽与衰亡,到了明晚期,益定王墓只出土几件不成套的首饰,并且以银鎏金为多,再难现往日的辉煌。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0年第12期。
编辑:王龙霄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