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邓聪考古论文选集》:浓缩学问与情怀

摘要: 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是活跃在国际舞台的知名考古学家,非常勤奋,视角独特,出手不凡。20多年来笔者长期关注他的研究,可是,当看到他赐赠的《邓聪考古论文选集》(下称《选集》),肃然起敬之感还是油然而生。《选集》收录163篇文章,140万字,分为四卷:第一卷《香港考古》,第二、三卷《玉器考古学》,第四卷《旧新石器及树皮布石拍》,相信定能为读者 ...


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是活跃在国际舞台的知名考古学家,非常勤奋,视角独特,出手不凡。20多年来笔者长期关注他的研究,可是,当看到他赐赠的《邓聪考古论文选集》(下称《选集》),肃然起敬之感还是油然而生。《选集》收录163篇文章,140万字,分为四卷第一卷《香港考古》第二、三卷《玉器考古学》第四卷《旧新石器及树皮布石拍》,相信定能为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邓聪考古论文选集(I-IV)》

作者:邓聪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定价:3000元

香港考古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按照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的意见,从1988年开始香港进入考古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内地各省的考古专业人员和高校考古专业学者纷纷赴港直接参与香港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从而推动香港考古工作迎来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邓聪就是这个时候走进香港考古舞台的中心,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

1985年他完成日本东北大学旧石器考古博士课程,回母校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任职。1988年香港考古高潮到来时,邓聪不断地奔走于各个考古发掘现场,或主持考古工地的发掘,或考察收集考古资料,坚持在田野发掘工地摸爬滚打,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迅速进入追梦考古的角色。1991年他成功出版考古科普读物《香港考古之旅》在学术界初露锋芒

1994年历史选择了邓聪。他走上“中心”的领导岗位,终于拥有了追梦考古的基地和舞台。为不辱使命,他立刻着手主办“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设计出版《香港上古史论集》。此后,《大湾文化试论》《澳门黑纱》《珠海文物荟萃》《东亚玉器》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接连面世。

他的学术成果不断积累,名望声誉逐年提高,逐渐成为有影响力的考古学家,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有位朋友曾经说,但凡被称为考古学家者,必须有足够的学术成果,有超前的思想火花,有真正的理论创新,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选集》表明,邓聪被称为考古学家绝非浪得虚名,他的研究恰好具备“四有”的特点。他的学术创新、研究才华值得称道,但其理论性和体系性更值得关注和学习

《选集》全面反映出他研究体系的多样性,传统考古学的编年体系、玉石考古学的创新体系、民族考古学的探索体系都是他长期思考、努力开拓的研究领域

香港古代遗存的考古学编年体系是邓聪考古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他认为大屿山东湾距今7000多年前砾石文化层的发现,距今6000多年前长江流域白陶、彩陶与港澳地区交流的铁证,距今4000多年前太湖良渚文化在岭南的传播,距今3500多年前沿海聚落的出现,商代礼仪重器牙璋的到来,越北两广弓形格铜剑文化圈的形成是香港考古编年体系中的重头戏,是解读香港历史底蕴的精华。在他若干重要的研究中,《大湾文化试论》最具代表性,是其成名的研究力作

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素有香港考古摇篮之美誉。早在1933年芬戴礼神父等曾做过考古工作,1934年报道了圈足彩陶盘、扇贝印纹、刻划弦纹、戳印圈足、细绳纹、石器等。这是岭南考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此揭开了南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帷幕。因此,对大湾遗址及其典型遗存的研究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大湾是邓聪学术生涯的起点和增长点。大湾的牙璋、大湾的石拍、大湾的彩陶圈足盘分别成为邓式研究不同体系的发端;大湾是邓聪的福地,为他的学术生涯带来许多资源和数不清的灵感。他从珠江口地区、从南部中国、从南岛语族的世界性课题出发来研究大湾遗址。他始终认为,珠江口五六千年的考古资料,对于探索东南亚与大洋洲一亿五千万人口南岛语族的祖先来源问题至关重要。所以,大湾文化试论》着眼于区域的文化整体性方面、独特的海洋文明方面、南中国的文化传统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年代分期、文化因素与特征的简单描述。邓聪提出的许多系统性认识已成为香港地区的历史常识,他对香港历史文化紧紧扎根在南中国怀抱的考古学解读,为重建香港古史夯实基础,用资料与事实驳斥香港“文化沙漠论”。爱国爱港,旗帜鲜明。

玉石研究是邓聪科技考古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他对过去的方法和当今的理论系统梳理从实验考古到微痕分析都亲力亲为,从单个器物到玉器作坊的研究拥有许多个案

不论是红山文明、良渚文明,还是在古蜀文明的金沙遗址,他的研究方法都屡试不爽,令考古同仁刮目相看。他参与合作研究的成果广为人知,《良渚玉工》《金沙玉工》《东亚玉器》《牙璋与国家起源》都散发着创新体系的研究活力;展示出与传统玉文化研究不同,不是单纯研究器物的形态、纹饰、年代、组合、分布,而是以“操作链”理论为指引,从考古学文化的堆积识别被加工器物上遗留的痕迹确认加工工具的存在与否玉石作坊的规模特点归纳总结管钻技术、砂绳切割技术、锯片切割技术、辘轳轴承技术通过实验考古获取各种技术带来的微痕形态,以比对研究古代玉器制作及工艺流程。他的玉石文化研究提出新模式开创新路径,其经典与规范完全可以写进教科书中。其中,石轴承的辨识和确认完全得益于邓聪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轴承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控制摩擦的科学技术,对古代攻玉、制陶、漆器、木材加工等生产活动影响巨大。轮盘是人类制造技术的伟大发明,其革命性意义如同轴承机械对于近代工业的意义。可是木质轮盘很难保留下来,石轴承就成为唯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证据。石轴承之所以重要,还因为中华文明的基因有着酷爱玉器的传统。因此,邓聪对石轴承的突破性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制造技术史的空白,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体系。他在辽宁阜新查海、河北易县北福地、甘肃秦安大地湾、安徽含山凌家滩、浙江桐乡罗家角、浙江余杭獐山南庄桥、贵州贞丰沙贝、广东珠海宝镜湾、澳门黑沙等众多遗址中明确认定的石轴承,揭示出古代技术革命的燎原之火和文明之光的波澜壮阔。

树皮布石拍研究是邓聪民族考古学探索体系的精华所在。树皮布文化是人类衣服历史上重要的一环,关系中国古代织造业发生发展的状况,甚至关系到地球上亚热带至热带人类服装史的重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环珠江口地区出土数量众多的石拍,一般多有刻槽,早期研究的推测倾向于它们属于制陶工具。因无人深究,制陶工具说逐渐以讹传讹。

邓聪考察了珠江口地区出土石拍的所有遗址,多次走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观摩至今仍保留的树皮布民间工艺,结合世界范围的民族学研究成果,明确指出,石拍是制造树皮布的工具,不是制陶工具。树皮布文化在世界各地多有发现:距今4000~3500年间的越南北部冯原文化有丰富的树皮布文化,中国台湾、菲律宾的树皮布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泰国及马来半岛的树皮布文化年代在距今3500年前后,大洋洲岛屿的树皮布文化当在距今3500年之后。中美洲阿兹台克及玛雅文化中,树皮布文化均盛极一时,其年代上限不超过距今2500年。而中国南部的树皮布文化却发生在距今6000~5500多年前。这种以珠江口为中心向周边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充分证明中国古代树皮布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其强大的影响力。

小石拍引出大课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邓聪的研究总能别开生面?为什么他的研究总能创新不断?这就必须认真分析他的研究特点,探寻其魅力所在。

《选集》表明:第一,收集资料,积累高度是其研究的基础。他研究的高度来自资料积累的厚度。他资料来源渠道多样,加之热爱考古事业,工作特别勤奋,观察细致入微,研究理念领先,所以,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资源优势。他始终保持与国际知名学者的交流,多次往来于西伯利亚西南阿尓泰及贝加尓湖畔考古遗址之间,日本的北海道、北陆地区福井桑野等地总有他身影出现;他造访的国内遗址更是数量众多,收藏的照片资料难以数计。不论是《大湾文化试论》,还是《良渚玉工》《牙璋与国家起源》,他收集材料的工作量总是很大。

第二,以小见大,抓住关键是其研究的风格。他的研究看上去似乎都是些小物件,实际上件件都连着大课题。或是萨满教的习俗,或是南岛语族着装,或是文明的因素,不一而足。他对牛河梁岫岩玉和吉黑系两大系统来源的分析,对良渚文化反山墓葬特殊工艺出现在汇观山墓葬的认识,对山东龙山式牙璋在中国古代地位的论述,以及从牙璋扉牙的工艺特点推导出二里头、望京楼、三星堆、金沙到越南冯源的发展顺序完全超越了前人,甚至领跑当今的研究,其中很多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共识。

第三,实验考古,科技领先是其研究的原则。邓聪的玉石研究和树皮布石拍研究都经过大量的、设计合理的实验考古环节检验;他对玉器工艺本质的理解,对微痕观察和测量方法,对微痕痕迹的抽取和多角度拍摄,以及实验制品与古代实物对比的原则思考,是深化认识、实现“穿越”的技术保障。

百年考古,春色满园。此时推出《选集》,致敬中国考古,献礼百年诞辰的意味浓郁。邓聪爱国爱港爱事业的精神与情怀洋溢在《选集》的各个章节,就像词中说的那样:“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因此,我为邓聪和他的《选集》点赞!

编辑|张 怡 实习编辑| 朱广骊

复审郭晓蓉

终审|李 政

本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4月23日8版

中国文物报《图书专刊》投稿邮箱

cbcmzk@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