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增强文化传播力 加快洛阳古城保护建设步伐

摘要: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发展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洛阳市老城区作为与河洛文化接轨最深的地域,在2014年10 月份,正式启动了洛阳古城整治和保护项目,项目实施范围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发展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洛阳市老城区作为与河洛文化接轨最深的地域,在2014年10 月份,正式启动了洛阳古城整治和保护项目,项目实施范围东至新街,西至金业路,南至南护城河,北至中州东路,规划面积1360亩,涉及居民8100户、2.1万人,总投资逾百亿元。拟建成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基调,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和居住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

一、老城区古城保护的现状

洛阳老城区的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时期。自公元前1050年周公姬旦建洛邑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13个朝代定都洛阳时,老城均为京畿或京城属地。洛阳古城是金朝兴定元年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的古代城池,迄今城内格局和街巷框架基本未变,是中国的四大古都遗址,也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随着时代变迁,各种不协调建筑大量产生,体现洛阳传统风貌的民居古建逐步被蚕食,居民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已成为全市亟待改造的最大棚户区。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实施了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

(一)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老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而如今民居杂乱交错,街巷深处,不少院落倒塌,有的成为危房,几十年无人居住。在老城区东南隅、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内,有30%是公共房屋,老城区房管局负责老城区公共房屋的修缮工作。每逢雨雪天气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房子的椽子是桐木,过几年就会沤断,即使彻底翻修房顶也只能坚持10余年。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与保护,数十年来,老城区民居擅自改建、私搭乱建房屋行为屡禁不止,80%以上的民居为砖混结构、红砖立面、平屋顶、二层为主的建筑形式,原有传统民居的格局被切割破坏,“院中院”现象普遍存在,住户与住户之间距离很近,采光和通风条件很差,屋内狭小、阴暗潮湿。此外,80%居民家中无厕所、暖气、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难以介入。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老城区在不破坏原街道格局的基础上,将所有道路铺上水泥;2001年,又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铺上青石板,重建丽景门和鼓楼,但这种“补丁式”的修葺,并未真正改变老城的破败景象。老城居民未能切实享受身居古城的优越性和地缘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老城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被占用或闲置,形成抱着“金饭碗”其实没收益的尴尬局面。

(二)文物古迹淹没其中。历史的沉淀,给古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在洛阳古城主体的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依旧如初,城墙遗址仍可追寻,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是游客探寻古都洛阳文化记忆的必到之处。“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洛阳。”来洛阳看什么?当然是看洛阳古城,但是遗憾的是外地游客到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看到的却是:登高远眺,只见棚户不见古城。董公祠、妥灵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明清鼓楼等人文景点星罗棋布,但这些文物遗址要么被周边杂乱无章的建筑掩盖,要么被占用、被侵蚀,杂草丛生;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大院多为居民占用,大量新建、翻建的建筑分化着院落格局,建筑形态已被破坏;几十处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清建筑,更是散落在破败的民居之中,有的已是残垣断壁,危在旦夕。一名外地游客感叹:“老城街区内的私家大院经年失修,就连最具代表性的文峰塔,三面都被破旧建筑包围,想给文峰塔照个全身照的地方都找不到。”这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明珠蒙垢,难以向世人展现其耀眼的光辉。

(三)文物遗址破坏严重。与生活设施缺失并存的是,大量文物被破坏、侵蚀。曹操点将台,存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武则天做礼拜的安国寺、狄仁杰办公的府邸……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遗址都被周围不和谐的建筑淹没,还有的被占用、被侵蚀,几乎所有现存的文物景点都是危房。清代民居董家大院,古旧的木头大门斑斑驳驳,两个生锈铁环挂在上面,厚重破旧中显示着历史的沧桑。迎面一株百年老藤葡萄树盘根错节,老藤下的三彩马提示来者--这里是洛阳。还有的老百姓在文物遗址上建简易房及堆放的杂物遮盖了文物遗址的旧貌,破坏了它们原有文化内涵。此外,还有不少文物贩子前来偷砖揭瓦,文物损毁日益严重。

二、做好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意

文化渴盼涅槃,民生呼唤改善,实施古城保护与整治迫在眉睫。做好洛阳古城整治与保护项目对于洛阳整体形象和古都旅游有着重要的作用,必将为正在衰败的老城区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

(一)有利于改善古城区域内的民生状况。洛阳古城区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却居住着2万多人,低保户占一成还要多。区域内现存大部分建筑,尤其是民宅,早已因著年久失修而不适宜居住;且相关配套市政服务设施,如自来水管线等,也因老化而急需得到改造,近年来,虽然老城区政府陆续投入资金改造旱厕、完善照明配套设施等,但是“打补丁”式的维修,并不能彻底解决古城居民的生活难题。洛阳古城整治与保护项目成功实施后,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地上建筑将旧貌换新颜,真正改变老城的破败景象,充分体现古城的优越性,凸显出古城地缘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有利于提升洛阳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古城整治与保护项目落地后,古城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将全面更新,文化旅游资源结构将被优化布局,使洛阳古城成为既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洛阳城市地标,展现给市民和游客一座千年帝都的“现实之城”。古城区域内被淹没的文物遗址将被活化,并以崭新的形式展示在游客面前,让外地来洛游客看到只有在洛阳且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极大提升洛阳古城区旅游吸引力,洛阳旅游的品牌含金量必将进一步加大,旅游核心竞争力必将进一步提升。

(三)有利于老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如时任老城区委书记陈金剑同志所说:“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是关系老城区生死的项目,做好了我们是老城区的功臣,做不好我们将是老城区的历史罪人。”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概算投资为85亿元,项目对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和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但从经济指标衡量,老城的财政收入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从社会指标衡量,老城区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将会大幅攀升。

三、古城整治与保护项目的规划及进展

根据规划,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占地面积1360亩,以“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为总体布局,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带,使其成为既具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城市新地标。

“一环”:即城墙遗址-城河文化公园。在清理整治城墙遗址,恢复东、南城门,梳理城河景观的基础上形成环城文化公园,使其成为展示宋金到明清时期洛阳老城历史文化的地标。

“两轴”:即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的传统文化轴与休闲商业文化轴,在强化传统商业文化功能的同时突出老城自隋唐以来的历史文脉,形成开放性的带状博物馆群。

“三片”:即以文庙-鼓楼-妥灵宫-玉虚观建筑群及遗址公园为中心,形成以儒学思想、祭祀文化、地方文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片区;以城隍庙-西大街传统商业群落-公园巷民国建筑群为中心,形成以民俗展示、商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商业片区;以安国寺-察院建筑群为中心,形成反映佛教及官学传统的文化片区。

“八节点”:即丽景门民俗文化节点、西南角楼-工业遗产节点、安国寺-南门公园节点、文峰塔文化景观公园节点、柳林街民俗博物馆群节点、东门历史公园节点、唐宣仁门遗址公园-十字街广场节点、北宋衙署花园遗址公园节点。

项目于2010年开始运作,2012年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2013年3月列入省重大建设项目,2015年列入财政部第二批PPP项目。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原则,2014年10月启动实施了一期文峰塔片区230亩建设,该区域规划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将建设文峰塔文化景观公园和新潭两大地标,用14个老城文化符号展现“国色天香华夏源,万家流水一城花”的古都盛况,计划2017年4月开街。届时,洛阳老城将再现古色古香的千年风韵,最大限度实现“民生改善与资源保护深度融合,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文化福祉融入百姓家园”,让老城居民真正享受古城保护与整治带来的民生改善和地缘优势形成的发展机遇。(洛阳市委办公室 教晓峰 供稿)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