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大唐盛世文治武功,为什么却灭不了吐蕃

摘要: 唐朝盛世一直国人的骄傲,在盛唐的时候中国成为世界级别的强大存在,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无论是文化还是军事力量都达到了封建时期的巅峰,开创了诸多新的领域,但是唐朝一直并列的还有一个西南吐蕃的存在,而且还嫁女儿去和亲。唐太宗李世民吐蕃搞的什么所谓的和亲、会盟,回头就忘得一干二净挑战争了。武周时期以及安史之乱以后都在蠢蠢欲动地垂涎我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唐朝前期和吐蕃前期疆域忽然觉得好奇怪,唐朝在全盛 ...

唐朝盛世一直国人的骄傲,在盛唐的时候中国成为世界级别的强大存在,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无论是文化还是军事力量都达到了封建时期的巅峰,开创了诸多新的领域,但是唐朝一直并列的还有一个西南吐蕃的存在,而且还嫁女儿去和亲。

唐太宗李世民

吐蕃搞的什么所谓的和亲、会盟,回头就忘得一干二净挑战争了。武周时期以及安史之乱以后都在蠢蠢欲动地垂涎我大唐的安西都护府。

唐朝前期和吐蕃前期疆域

忽然觉得好奇怪,唐朝在全盛时期凭着其国力打几场仗干掉它根本不是问题,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九世纪初那场悲剧了!

我想过有其中一个原因是吐蕃是青藏高原,古代中原地区的军队不易攻下。但问题是元明清不一样攻下了吗?

唐朝中期和吐蕃中期疆域

唐面对的吐蕃和元明清面对的吐蕃完全是两个样子,唐朝时吐蕃属于封建社会,而元明清时的吐蕃也是奴隶制社会,之所以元明清轻易地占领吐蕃是因为唐朝在吐蕃末期就把吐蕃最后一个能镇住局势的人给干掉了,而唐朝与吐蕃交战时,吐蕃也处于全盛期,因此唐自己也很难把吐蕃干掉。

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也会改变社会形态,文成公主入藏后就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吐蕃的社会形态,但吐蕃晚期随着之前占领的唐河西地区回归唐朝,也导致吐蕃失去了产粮区。

气候的变化和吐蕃本土环境无法支持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就从封建社会倒退回奴隶制社会。

唐朝后期和吐蕃后期疆域

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吐蕃在其晚期与唐朝、南诏、天竺、回纥、黑衣大食交战,导致国力严重损耗,国内也处于即将分崩离析的状态,而论恐热也是吐蕃那个时候最后一个能稳定局势的人,唐朝在咸通七年将此人于廓州斩杀,吐蕃也因为没有稳定局势的人而崩溃。

首先说蒙元,藏人和蒙元完全是通过和谈,名义上归顺蒙古受蒙元统治,内部一切军政事务完全是藏人自治;明朝皇帝只知道给藏人各派首领封王,让藏人内部互相牵制,不在藏区派一兵一卒,所拥有的就是一个宗主权,就是一个名,名义上的归顺。至于清,也强不到哪里去,一个驻藏大臣。

文成公主

能打的赢。有失败,但也有很多大胜。主要是高原虚弱唐军,严重减慢了唐朝的推进速度,唐玄宗时期正在推进,但是发生了安史之乱,使形势逆转。 另外,至于争夺西域,安史之乱前,是唐朝占优势,绝大部分时间是唐朝控制西域。而在安史之乱前,吐蕃只短暂的三次到西域、加起来约10年。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短暂失去西域,很快就重新控制了西域。 吐蕃钦陵说自己只是保住吐蕃,《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吐蕃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 另外,唐高宗时,唐朝还没有进入盛唐阶段。

670年,吐蕃陷安西;675年,安西复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692年,唐(周)军大破吐蕃,占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

唐朝末期和吐蕃疆域

裴行俭那不是不敢打,而是说他灭不了吐蕃。唐高宗“命裴行俭乘间图之”,根据之前唐高宗的表现,唐高宗说的这个“图之”应该是想通过一两次大战灭了吐蕃,而裴行俭说“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应该是指他灭不了吐蕃,而不是不敢打。实际当时黑齿常之在边,吐蕃深畏之。

最后论钦陵(噶尔钦陵)说自己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

那是因为唐军被高原反应削弱,外加副将郭待封破坏了薛仁贵的作战部署,然后论钦陵才得以成功使用分割战术。 何况,薛仁贵虽然厉害,但是远不是唐朝最厉害的将领。薛仁贵的军事在唐朝将领里排不进前十。

汉人是个农耕民族,把中原占领了以后,发现有吃有住就不可能去海拔N米的高原抢地盘

汉人住在最好的地方, 周边民族住在贫瘠的地方, 所以只有周边民族抢汉人的地盘, 汉人不会去抢周边民族的地盘。

民族强大了自然就会扩张,与这些无关。有条件谁也会有野心。唐时灭突厥灭高丽,灭不了吐蕃也只是因为地理环境以及吐蕃政权统一

布达拉宫

古代中国耕地面积是世界前列, 大把财富,遍地粮草, 游牧军队南下中原, 任意随地抢劫, 都能捞很多油水。 而且一旦到了中原花花世界, 游牧军队过上了好日子, 就会迅速腐化。游牧民族一旦入主中原, 战斗力会比汉人更废, 就是这个原因。

说句简单的话, 就是“打仗,要有便宜占”。 特别是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 为了去占领一个在当时没太大利用价值的地方, 而消耗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大量粮草去供养占领地, 有点得不偿失,你说是吧。要站在古人的立场想,不能站在现在人的立场吧。

唐朝的全盛时期就是唐玄宗了吧。好,天宝元年(742)全国兵力分布:

“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

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

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

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

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

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

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资治通鉴》卷215

总共49万的部队,20万防吐蕃

战果如何呢?我大致把对吐蕃战线分为西域、河陇、剑南、西南四个战场:

西域:到天宝后期先后征服大小勃律,完全压制;

河陇:最激烈的战场,你来我往的拉锯,到天宝后期哥舒翰夺回石堡城和黄河九曲后也是基本压制;

剑南:夺回安戎城后也是稳固防线;

西南:出了大缺口,本来为了抑制吐蕃扶植了南诏,结果南诏叛唐附吐蕃了,20万唐军填了洱海

这就是安史乱前夕对吐蕃的形势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