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海 今年4月,在陕南紫阳县举办的第七届富硒茶文化节上,在正在修缮的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的遗址院里头,有人极力肯定此地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源头地。我对此提法表示质疑,紫阳肯定有“茶马古道”,但绝不是中国第一条,也并非源头。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天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依照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木霁弘的说法,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经过一番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确定此名。随后,木霁弘与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相识,并与著名作家阿城一道多次前往茶马古道考察采访。2004年,田壮壮导演的中国首部高清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在全球公映;2005年5月,一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重的普洱茶,直奔北京城而去;同年7月,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期的《焦点访谈》;8月,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成立;9月,在云南首届碧血丹心滇茶进藏暨茶马古道勘界大型活动中,13名女子“马锅头”组成的女子马帮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道靓丽风景。这一年里,还有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市联合开展首次大规模茶马古道科学考察活动,以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修复了茶马古道上云南驿的马帮文化博物馆……而在茶马古道的学术研究上,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旭等人也提出了与木霁弘相同的观点,并著书立说。 所以说,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其自然风光壮观,文化极为神秘,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然而,我们陕西和茶马古道也是有渊源的。2004年春天,在陕西宁强县举办的陕西茶人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上,与会代表共同参观考察了茶文化专家韩星海、丁振华等人发现的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它就位于宁强县与四川广元市交界的24~25公里处的黄坝驿乡(宁强段)关沟村草皮山南崖,海拔约900米以上的山腰之间。在一些茶文化专家的屡次勘察、查阅县志以及走访当地老者之后,初步确定其为战国年间开凿的一条石谷孔道,当时定名为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从而印证了秦蜀走廊运销陕茶的历史,陕西茶人联谊会对此遗址立碑保护并展开研讨。而这一发现,打破了云南省提出的惟有其独有“茶马古道”的说法。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全国文物考古界、茶文化界的不少专家学者,慕名前去参观考察遗址,多方分析之后,基本认可其学术价值。 据《紫阳县志》记载:瓦房店在民国年间有“小汉口”之称,资本雄厚的商号多达28家,其商业繁荣程度甚至超过县城。紫阳茶的销售,历史上以3个地区为主:陕西关中、甘宁青新和楚豫地区。其线路一是走子午道:从产地起程,先由水运或陆运至石泉,然后由石泉经子午道进入京城;二是陈仓道(故道):茶叶从紫阳装船,溯汉水而上至汉中,经眉县、凤县、大散关到达渭水之滨的宝鸡进入关中,走驿道进入长安,或沿丝绸之路远销至波斯、中亚等地。清末民初,商人贩紫阳茶又另辟新道,即穿秦岭,由紫阳东下安康,北转沿乾祐河谷经镇安、柞水直抵西安。由紫阳到安康若走水路只需一日,安康经镇安、柞水到西安负重亦九日可达。其后,商人走此路者居多。旱路不通走水路是紫阳茶交易的一大特点,在此不多叙。 时至今日,有人提出著名茶乡紫阳县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实际的遗存在何方?却不能提出明确的地方和考证资料。从秦巴山中的陕南眺望大长安,大秦岭上的密林丛中茶马古道遗址肯定是有的,就是缺少发现。我也曾为茶马古道遗址与云南以及全国许多学者交流过,中华大地上不管你有多少条古老的行道,丝绸之路横九天谁能不为之惊叹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云南的、陕西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相比,那是小弟妹,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丝绸之路也就是丝茶之路。 紫阳茶文化节上抛出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提法,给陕西乃至全国茶文化界提出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既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要步别人的后尘。和其他学术文化一样,茶文化同样十分注重严肃性和准确性。其实,紫阳县自身还是有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比如它是我国北方茶区边缘上茶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县之一。古往今来,茶史上也曾创下了许多第一。而且,紫阳富硒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大家族中能独放异香的一个派别,其潜藏的文化底蕴特别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