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唐代“热海道”上的乌什

唐代“热海道”是指从安西都护府(今库车市)沿天山南路经拨换城、温肃州越拔达岭循热海(伊塞克湖)到达碎叶的道路。温肃州即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所在地,是“热海道”上的交通重镇,也是从塔里木盆地经别迭里山口进入中亚的最后一块绿洲。
乌什县玄奘塑像

玄奘是唐代较早行走在“热海道”上的重要人物,他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贞观元年(627),玄奘偷渡出关,在高昌国结识了对他情深义重的高昌王麴文泰,二人结为兄弟,麴文泰赠送了玄奘足够20年之用的旅行之资,并剃度了四个沙弥一同西行。一切准备就绪后,玄奘一行人告别高昌王,经焉耆到达龟兹,因当时是腊月寒天,匆忙行路的玄奘不得不在龟兹滞留两个月以等待凌山雪化路开,由此留下在龟兹讲经说法的历史。这是一段极其艰险的旅程,一行人经过七天的“悬釜而炊,席冰而寝”终于走出凌山,同行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更多,玄奘甚至因此罹患“冷病”。途经凌山的代价,让他晚年多遭病痛折磨,每每发作,痛苦不堪,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2021年4月,我们也在冰雪开始融化之际来到乌什县,沿“热海道”经别迭里烽燧遗址继续西行,亲历凌山的严寒。当时我们乘坐的车辆在海拔3600米的高度时突然“高反”,熄火罢工。路面松软、湿滑,车子尝试多次仍然无济于事,于是我们决定下车徒步前进。山路盘旋而上,渐趋陡峭,温度也越来越低,同行人员开始不停地打着喷嚏。

车辆在“热海道”依然交通困难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在唐朝有效经营西域的百余年间,“热海道”在唐朝抵御外敌侵扰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露元年(679),裴行俭计擒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平息叛乱,复安西四镇,立纪功碑于碎叶,从此碎叶名列“安西四镇”之一;永淳元年(682),安西都护王方翼率军救援弓月城,从伊丽河转战热海,破三姓咽面与阿史那车薄的联军,战事激烈,以至流矢贯臂,但最终稳定了唐朝在西天山的统治,保障了“热海道”的安全畅通。


进入8世纪后,突骑施与唐朝争夺西域,双方以“㪍达岭”为界,杜环《经行记》载:“岭南是大唐北界,岭北是突骑施南界。其水岭南流者,尽过中国而归东海;岭北流者,尽经胡境,而入北海。”开元二十三年(735),突骑施侵夺北庭及安西拨换城,北庭都护盖嘉运大破之;身居九重的玄宗皇帝也高度关注西域战事,在《敕河西节度使牛仙客书》中特别强调“密令安西征蕃汉兵一万人,仍使人星夜倍道,与大食计会,取叶护㪍达等路入碎叶”,其中的“㪍达路”也正是“热海道”,是唐朝戍卫西天山安防的战略大动脉。
孟凡人先生指出,翻越别迭里达坂的道路是唐代从姑墨、温宿至热海方面的直接通道,舍此别无他途;也是从汉代至近现代温宿、乌什到纳林河和伊塞克湖方面一直正式使用的唯一通道。19世纪末,这条道路依然是频繁使用的主要商道,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取道阿克苏进入乌什县,率领驼队翻越别迭里达坂回国,他在《走向罗布泊》中写道:“一年到头,通过别迭勒达坂的商队较为频繁,即使有时下雪,也阻挡不住商队的往来。”
微信号|kunlunzhibei
·昆仑之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