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天工续续施巧手|“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中)

摘要:   巧手中国古代工匠将“土、革、木、石、金、丝、竹”等材料制作成一件件独具东方文明特质的精美器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急需保护修复。文物保护工作者以中国文化底蕴为依托,结合代代相传的文物修复技艺及西方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出适合中国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使文物重获新生。意匠如神变化生的古代良工,秉匠心以 ...



  巧手

中国古代工匠将“土、革、木、石、金、丝、竹”等材料制作成一件件独具东方文明特质的精美器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急需保护修复。文物保护工作者以中国文化底蕴为依托,结合代代相传的文物修复技艺及西方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出适合中国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使文物重获新生。意匠如神变化生的古代良工,秉匠心以造物;科技有力任纵横的文物良医,化腐朽为神奇。他们都有着一双幻化万物的巧手。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代艺术的杰作。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秦俑表面原本施有彩绘,但由于其制作工艺的特殊性以及对出土时环境湿度变化的剧烈反应,一经出土彩绘即迅速脱落。秦俑彩绘由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的褐色底层和来自天然矿物颜料的彩色颜料层构成。由于有机质材料的老化,颜料层内部的凝结力、彩绘各层之间、底层与陶体之间的黏附力都很微弱,特别是生漆底层对失水非常敏感,因此彩绘保护的重难点在于加固生漆底层。但是,一般的加固剂难以渗透至生漆底层,同时无法抵御漆层因失水而引起的剧烈皱缩。针对上述原因,文保工作者研发出“用抗皱缩剂(聚乙二醇)和加固剂(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及“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基酯)渗透,电子束辐照加固聚合”两种方法对彩绘层进行保护,使得这些2200多年前的彩绘陶俑得以本色示人。

彩绘绿面跪射俑

重层壁画的修复是壁画保护中的难点。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的胁侍菩萨重层壁画,下层绘有北凉时期胁侍菩萨,上层绘有元代胁侍菩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保证壁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采用先表面后结构的程序对该幅壁画进行重层分离,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最终完成该壁画的分离与修复。

修复后的表层(左)、底层(右)天梯山壁画

2001年,在唐代李倕墓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似有华丽的冠饰和服装佩饰,鉴于冠饰和服装佩饰由大量不同材质的零散小件构成,遗物材质保存状况极差且层位复杂,对其分别整体提取至实验室清理,其结构得以完整揭示并复原。整个冠饰材质近20种,零散构件500余件,采用铸造、捶打、掐丝、焊接、镶嵌、金珠等工艺制作而成。

修复后的冠饰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发掘的成都商业街战国早期船棺墓葬群,出土了迄今体量最大的船棺以及数百件精美的漆器。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测,商业街船棺葬极有可能是古蜀开明王朝王族甚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为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出土漆器表明最迟在战国早期,蜀地的漆器工艺已经非常发达,甚至可以与同时期楚国的漆器工艺媲美。出土时,漆床的45个构件主要集中在2号棺中,部分构件被盗扰,饱水糟朽,结构脆弱。经过清洗消毒、加固脱水、干燥定形等技术处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漆床得以复原。

修复后的漆床

1975年,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436件随葬器物,其中354件为服饰、丝织品,服饰形制齐全,面料品种丰富,装饰技法精湛,为研究南宋时期的服饰史、丝绸艺术史、纺织科技史、对外交流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质地轻薄的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在地下埋藏了近800年,地下水的浸泡、尸体分解物、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蚀导致其糟朽十分严重,一触即碎。采用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对因老化而断裂的丝纤维肽链进行重新链接,达到提升纤维断裂强度和改善柔韧性的目的。

修复后的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

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原为故宫符望阁内檐装饰,张贴于一层北侧西小间南墙。该贴落为绢本设色山水画,绘于宽幅282厘米的画绢之上,画绢下托有一层命纸和两层背纸,分别使用宣纸、竹纸和皮纸。因保存环境影响,贴落表面绢丝已脆化开裂,多角度摄影三维建模获得的立体模型展示出贴落主要存在褶皱、开裂、缺失、折伤等病害。经过分析研究、模拟实验、妥善修复,贴落已恢复本来面貌,重现华彩。

修复前(左)、后(右)的绢本青绿山水图贴落

本文转自

《中国文物报》2021年6月22日4版

编辑|杨逸尘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