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新书推介】赵国华、叶秋菊:《秦战争史》出版-附前言
转自公众号【先秦秦汉史】
赵国华、叶秋菊:《秦战争史》
前言
赵国华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战争作为一种强制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历史的进程。秦从诸侯、王国到帝国,或者说秦国的崛起、统一和崩溃,都与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从战争的角度考察秦国的崛起、统一和崩溃,成为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拟系统地考察秦战争史的全过程,揭示秦战争史的阶段性及其特点,以期有裨于秦史和秦文化研究。
一
司马迁编修《史记》,非常重视对秦史的叙述,不但把一个诸侯国列为本纪,还把秦国的建立与西周的终结、东周的开端连结在一起,反复地强调说:“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1]秦国由此跨入文明门槛,经历了诸侯、王国、帝国三个阶段,成为周王室和所有诸侯国的终结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秦战争史,就是一部秦国发展史。我们编撰秦战争史,应当以秦国的创立开篇。
有关秦战争史的研究,以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通史著作中,把秦国的战争分散到春秋、战国、秦朝三个时期,分别加以论述,如军事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军事通史》和台湾三军大学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史》[2],这类著作未论及秦战争史的时间断限;二是采用断代史体例,专门论述秦战争史,如郭淑珍、王关成的《秦军事史》和张卫星的《秦战争述略》[3],这两部著作对待秦战争史,或讲到秦统一六国,或写到秦帝国灭亡,时间下限并不一致。
近段时期的秦史研究,突显出一种学术取向,即把秦的崛起与统一作为一个重大历史问题,侧重于探究秦从一个族群到诸侯、帝国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这样对待秦史研究自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以后,并未停止统一天下的步伐,战争仍在继续进行,而且指向偏远的塞北长城和岭南地区。因此,我们编撰秦战争史,不应当以兼并六国为下限,而需要补上秦帝国继续拓展、直至灭亡的那段历史,这样才称得上完整的叙述。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编撰这部《秦战争史》,拟从秦襄公开国到秦王子婴出降,对此565年间秦国的战争分阶段地进行叙述和讨论,从战争史的角度探讨秦的崛起、统一和崩溃问题。
二
周秦时代的中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和与土地相结合的农民,在政治上是以分封制度为核心的天下秩序,分封制度带来的是诸侯各自为政,由此引发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战争。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秦国无论是夺取关中地区,还是从关中地区对外扩张,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秦国的疆土,这构成了秦战争史的主旋律。
西周春秋之际,天下体系解纽,传统政治秩序失常,历史演绎着一场剧变。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周平王迁都于洛邑,秦襄公护卫周王室,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依照周王室的授权,即所谓“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4],秦人从西陲走进关中地区,在与戎族的征战中,不断地向东扩张,成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国。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最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依托秦国特殊的地缘环境,实行向东拓展的军事战略,发动或参与了一系列战争,其中较重要的有韩原之战、攻灭梁芮之战、崤之战、王官之战及对西戎之战。经过这一系列战争,秦穆公得以“西霸戎翟,广地千里”[5],在新的天下格局中,“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6],即开创了堪比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
自秦穆公以降,秦国经历了14代君主、236年时间,因为国内外各种矛盾和冲突,整体上陷入国势不振的状态。秦国虽然与楚国结成较稳定的同盟,曾经援助楚国攻灭庸国、抗击吴国,但在与晋国的令狐、河曲之战、麻隧之战和棫林之战中,总是胜利少而失败多,致使向东扩张受到阻遏。秦国被迫蜷缩于关中地区,处于一种徘徊无进的状态。
经过漫长的徘徊沉寂,到了秦献公、孝公在位时期,秦国迎来了新的活力和气象,国家制度建设提上日程,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特别是商鞅变法以后,秦统治者确立了“农战”治国方略,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重新开启了向东扩张的征途。在与魏国的反复较量中,秦国夺取了西河地区,朝着全据关中的战略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
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积极致力于对外扩张,一方面任命张仪为相,运用威胁和利诱的手段,说服山东各国诸侯,打破了合纵攻秦的局面,一方面连续出兵东进,在修鱼、岸门和宜阳之战中大破韩国,向南攻灭了巴、蜀两国,夺取了巴蜀地区,并在丹阳、蓝田之战中大破楚军,从而确保了关中地区的安全,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加大了秦国的军事优势。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这一时期秦国对外全面开展,在伊阙、华阳之战中重创了韩、魏两国;参与了五国伐齐之战,致使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白起指挥鄢城、郢都之战,占领了楚国的都城;经过范雎的策划,确立了“远交近攻”的经国方略;又在长平之战中歼灭了赵军45万人,彻底削弱了赵国,进而改变了秦国与山东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一国独大的格局。“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7]这就为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
早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秦昭襄王派遣将军摎进攻周王室,周赧王被迫献出西周的领地。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相国吕不韦率军灭掉了东周,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序幕。秦王嬴政亲政以后,依靠李斯、蒙骜、王翦和王贲等一班文臣武将,在不到10年时间里,运用战争和外交双重手段,相继兼并了韩、魏、赵、燕、楚、齐六国,建立起一个辽阔的统一国家。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维护和巩固统一国家,而对外并未停止战争的步伐,一面派遣蒙恬率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一面发兵南征百越地区,进一步拓展了秦帝国的疆域。这样连年不断的战争和秦始皇的贪婪,耗尽了秦帝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加剧了六国贵族的不满和广大民众的苦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乱。
在秦末社会动乱中,存在着三种反秦势力:六国贵族、帝国官吏和贫苦农民。这三种势力选择了两条政治路线:贵族、官吏为政权而战,贫苦农民为生存而战。陈胜和吴广、项梁和项羽、刘邦作为领袖人物,先后领导了反秦斗争。其中,陈胜吴广的起义和张楚政权的建立,具有“首义”的性质;项羽指挥巨鹿之战,消灭秦军的主力部队,成为推翻秦朝廷的关键;刘邦引兵进逼咸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标志着秦帝国的覆灭。
从远古至秦汉时期,中国处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战争发挥了助推器的功能。秦统治者通过对外扩张战争,与政治秩序重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进步共同起作用,缔造了一个稳定的统一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秦统治者经过五百余年的开疆拓土,从一个西陲的蕞尔小国到秦帝国的建立,拥有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到头来不过给汉帝国做了嫁衣裳。
三
通观整个秦战争史,其中包含着不同性质的战争,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秦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二是秦国对外扩张的战争,三是秦国抵御外侮的战争,四是反对秦国统治的战争。这四种类型的战争出现在不同的时期,对于秦的崛起、统一和崩溃,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
秦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是指秦国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军事斗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秦王嬴政平息嫪毐叛乱的战争。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嬴政在雍城接受成年加冠礼,接着下令逮捕嫪毐治罪。嫪毐盗用御玺,假托秦王的命令调兵遣将,打算攻击嬴政居住的蕲年宫,进行叛乱。嬴政派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征发军队,讨伐嫪毐,在咸阳与叛兵交战,斩杀了数百人。嫪毐战败逃跑,结果被抓获。嬴政下令诛灭了嫪毐三族,把他所有的党羽都以车裂处死,并且诛灭了这些党羽的宗族,还有嫪毐的舍人因罪过较轻被流放到蜀地,总共有四千多家。由此可见,这次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是秦国兼并六国之前一场激烈的内战。
秦国对外扩张的战争,是指秦统治者发动的争夺霸权和拓展疆土的军事活动。这种类型的战争虽然有时为了争夺霸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为了拓展疆土。秦国从西陲走出以后,整个拓展疆土的过程经历了五个重要的阶段:一是秦穆公称霸西戎,二是秦惠文王兼并巴蜀,三是秦昭襄王攻伐韩、魏、赵、楚四国,四是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五是秦帝国北逐匈奴,南平百越。从整个战略形势来看,秦国对外扩张的战争呈现出一种巨大的扇形攻势。秦国全据关中地区,“被山带河以为固”[8],进可攻而退可守,造就了一个坚实有利的战略基地。其后,秦国遵循“远交近攻”的方略,持续进攻韩、魏两国,打通了向东扩张的道路;继而打击楚、赵两国,确保了东扩两翼的安全;随后逐一兼并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再后,秦国采取攻守兼顾的战略,全力挺进岭南地区,进一步拓展了秦帝国的版图。
秦国抵御外侮的战争,主要是指秦统治者对抗外来进攻的军事活动。秦国对外扩张的战争,从根本上损害了别国的地位和利益。尤其是到战国后期,韩、魏、楚、赵诸国饱受秦国进攻和蹂躏,各国统治者指斥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军是“虎狼之师”。为了维护本国的地位和利益,山东列强联合进攻秦国。如秦庄襄王三年(前247),信陵君出任魏国上将军,征得各国诸侯的赞同,统领魏、韩、赵、楚、燕五国的军队,击破秦将蒙骜的部队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把秦军压制在关中地区,而后引兵回国。又如秦王政六年(前241),楚、赵、魏、韩、卫国结成合纵联盟,由楚考烈王担任合纵长,出兵进攻秦国,直抵函谷关,等到秦军开关迎战,竟然不战而溃散。总体上看,山东列国的合纵抗秦,虽然有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随着秦国军事优势的扩大,加上各国诸侯难以协同作战,最终归于失败。
反对秦国统治的战争,是指秦末陈胜、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秦帝国建立不过16年,因为秦始皇的贪婪和秦二世的昏聩,秦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山东六国贵族不满于秦朝廷,尤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爆发了全国性的反秦斗争。秦朝廷虽然竭力镇压,但陷于土崩瓦解之势,已经无法挽回失败命运,致使帝国大厦轰然坍塌。这种类型的战争在改朝换代之际不断地重演,给历代人们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以上四种类型战争,第一、四种类型的战争属于秦国的国内战争,而第二、三种类型的战争则属于秦国的对外战争。相比较而言,秦国的国内战争为数不多,秦国的对外战争则贯穿于整个秦国发展史,作为秦战争史的主旋律,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研究对象。
四
历史上,每一场战争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局,或者说都有一个具体而完整的过程。我们编撰秦战争史,必须对每一场战争的全过程作出细致的考察。全景式的叙述和聚焦性的讨论,是我们编撰秦战争史的基本设想。不过,因为缺乏必要的历史资料,或者相关历史资料的失真或抵牾,对于有些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如今已经无法说清楚,除尽可能给予合理的推测之外,也只能暂付阙如。
诚如德国近代军事学家卡尔.冯.克劳塞威茨所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9]政治决定着战争,战争服从于政治。在秦国发展史上,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新的法令施行10年之后,“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10]。秦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相反,秦帝国之所以迅速崩溃,既与秦始皇的贪婪和秦二世的昏聩有关系,又与秦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相始终;既有山东六国贵族反抗秦王朝的原因,也是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这从陈胜、刘邦、项羽领导的反秦斗争中可以得到较确切的证明。因此,我们编撰秦战争史,必须把战争与政治相结合,更深入地探讨秦国的崛起统一和崩溃问题。
如前所述,秦国战争的主要类型是对外扩张的战争,这种战争不同于国内战争,主要是为了拓展秦国的疆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外交活动。这包括秦国君臣组织或参与的各种会盟、私人会晤和游说活动。如张仪坚持连横方略,游说山东六国诸侯,拆散诸侯合纵联盟。又如秦王嬴政听从李斯的建议,“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11]这些外交活动在秦国对外扩张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编撰秦战争史,应当重视秦国的外交活动,揭示其克敌制胜的奥妙之处。
谋略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的能力和方法,通常被区分为政治谋略、军事谋略和外交谋略等。孙子论述战争胜利的方法时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12]这表明谋略制胜是赢得战争的最佳途径。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对战争双方而言,既是军事实力的比拼,也是军事谋略的较量。在实力相当的军事比拼中,军事谋略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所以,我们编撰秦战争史,应当重视每一位战争指导者发明和运用的谋略,对一些影响重大战争活动的军事谋略,尽可能作出较深入的分析。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是一种群体杀戮行为,给广大民众带来了程度不同的祸害。即便是被人们称道的统一战争,仍旧具有不可避免的破坏性,只是因为它对历史发展的助推作用,而常常被用作某种政治宣传的例证。从历史实际出发,我们编撰秦战争史,应该客观地评价某些战争的积极作用,但决不能随意美化战争和战争指导者,而要谴责任何漠视个人生命的战争,鞭挞那些毫无底线的战争指导者。
[1](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85页。
[2]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3]郭淑珍、王关成:《秦军事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张卫星:《秦战争述略》,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4]《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79页。
[5]《史记》卷五《秦本纪》,第202页。
[6]《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第685页。
[7]《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23页。
[8]《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76页。
[9][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10]《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第2231页。
[11]《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第2540页。
[12]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