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长城or火器,哪个才是应对游牧民族威胁的利器?
自从汉朝以来,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如同悬顶之剑,直到清朝这一隐患才得以被清除。那么究竟是什么解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匈奴人并未攻灭汉朝,但这也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只是对掠夺感兴趣,而不是多占土地或推翻某个王朝。可能是因为匈奴人的野心不是那么膨胀,所以他们比西方所熟知的蒙古帝国和匈人帝国等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存活得更久。匈奴人统治草原达250年之久,而他们给南边邻居造成威胁的时间则长达500年。中原王朝对匈奴战争的挫败再次证明了,无论是东方军队还是西方军队,他们面对游击式战术都遇到了困难。
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并未因匈奴的消失而解除。新的草原民族仍然在中国北部边疆肆虐。直到1750年,清帝国平定最后一个大型游牧民族联盟准噶尔之后,中原王朝才彻底摆脱了游牧民族的威胁,而这得益于火器技术和后勤体系的进步。对很多皇帝来讲,除了应付外部威胁之外,还得应付内部接连不断的起义,这些起义往往是由赤眉军、黄巾军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秘密社团组织的。这些起义者也会使用游击战术,而且就算起义最终失败,也会大大消耗朝廷的国力。
平定准噶尔部
中原王朝在建国初期、国力丰裕的情况下,往往会对侵扰频繁的游牧民族实施惩罚性的远征。而如果国力衰微的话,这些王朝则会用财物贿赂和构筑要塞的方法去阻止游牧民族的进攻。这一战略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的长城,明朝在15世纪和16世纪修筑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奇迹之一。
但是,从来就没有万无一失的防范措施。中国曾经出现过北方的“异族”政权和偏安南方的汉族政权长时间对峙的情况。13世纪的蒙古人和17世纪的满族人更是彻底征服了整个中国。也许有人会怀疑,蒙古族和满族是否真的属于游击式武装。蒙古军队和那种纪律松散的游牧部落差别很大,它是一支编制严密、训练有素,以十人、百人、千人和万人为编制作战的军队。在最高峰时,蒙古帝国总计拥有100万名武装军人。蒙古军队的规模和纪律使其战术和其他游牧民族迥然不同,因而也就脱离了纯粹的游击战范畴。
不管对这些入侵的异族如何定义,他们带来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在中国处于帝国时代——终结于1911年——的最后1003年时间里,草原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异族政权统治中国全境或部分地区的时间达73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人以强大的同化能力同化了他们的征服者,而不是反过来被异族同化,从而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欧洲也有类似的事情,当地民族逐渐同化了来自东方、北方和南方的入侵者的文化。比如说诺曼人,公元8世纪首次出现在法国时是令人恐惧的维京海盗,而他们最终融入了法语社会和基督教世界。但就算最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也不足以弥补草原民族给中国农民或斯堪的纳维亚海盗给中世纪的法国农民带来的恐怖。
本文摘自《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作者[美]马克斯·布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