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千秋孔望谁能企, 聊喜观澜赋水哉。 ——林则徐《咏云山灌水》 “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石刻佛教造像题诗,这首诗印证了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经连云港传入中国的历史。海拔仅123米的孔望山,浓缩了连云港市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厚重历史,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传奇,至今仍将“一带一路”地理交汇点——连云港地方文化传承不息…… 山因孔圣得名 号为秦之东门 “朐山压海口,永望开禅宫。”唐代大诗人刘长卿形象地描写孔望山。“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豪放不减。“孔望山边是海州,登山闲看海波流。”明代诗人的描写堪称脍炙人口。 孔望山位于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境内,是著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之前,孔望山还是三面环海的半岛,与云台山隔海相望。据《舆地要览》载:“孔子问官于郯子,登此山,以望东海,故名。”相传因公元前孔子登临此山远眺大海而得名。 “不见秦东门,犹逢汉残石”,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海州访古》提及秦东门。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立郡县,当时连云港市称为朐县,孔望山称朐山,山边即为东海。秦始皇五次东巡,两次行经海州。司马迁《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关于秦东门遗址的大致方位,近年来,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秦东门在孔望山的观点。据《太平寰宇记》载:“植石庙在朐山县北四里,始皇立石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今门石犹存,倾倒为数段,在庙北百许步,今尚可识。”有学者认为现在孔望山上有着“中华第一象”之称的汉代“石象”就是秦东门阙遗存雕刻而成。 当时朐山下即是海港,著名的“徐福东渡”传说即在此起航,而徐福为秦始皇寻仙药的远征船队自然成了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徐福东渡”于孔望山尚有争议,但孔望山摩崖石刻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明证。 海上丝路见证 文明交流佳话 孔望山摩崖石刻佛教造像位于孔望山西麓南侧的山崖石壁上,其中有立佛像、坐佛像、涅槃像、舍身饲虎像以及力士像、供养献花像等105尊造像,形态各异、古拙生动。经国内权威的考古专家考证,造像刻于东汉末年(公元170年),是比建元二年(公元336年)的敦煌莫高窟佛教图像还要早200年的东汉文物,堪称我国最早的摩崖佛像,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 1981年7月,赵朴初先生看到了学术讨论会的有关资料和图像拓片,以其佛学大师的独特视角,激动地为之题词,挥毫写下了《题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 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那时连云港是连接大唐和新罗、日本的重要城市,孔望山也是往来贸易的歇脚点。“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哭晁卿衡》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晁衡即日本著名僧人阿倍仲麻吕,他在唐玄宗开元五年(717)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并与李白、王维等有深厚的友情。天宝十二年(753)他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遣唐使同船归日本,海上遇暴风,传说被溺死(实际漂流至海南,后仍折回长安)。消息传来,李白十分悲痛,便写了这首悼诗,诗中“苍梧”乃指“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诗文荟萃名山 今朝再谱新篇 龙洞摩崖石刻群是孔望山另一处刻在石头上的重要历史遗存。石刻计有二十四处,其中著名的石刻有: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蒋之奇的观海诗;明嘉靖王同的“归云飞鸟”勒石等。该石刻群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书法史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孔望山可谓人文荟萃,诗名最盛的莫过于乘槎亭。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登上孔望山头,孔子的雕像映入眼帘,银须飘动的孔夫子凝望大海,身旁随侍的两名弟子,也随着圣人目光向远处眺望。位于孔望山的乘槎亭即取义于此,是历代文人登临聚会、赋诗怀古的地方。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有一首《次韵陈海州乘槎亭》:“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日上红波浮碧巘,潮来白浪卷青沙。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写出了当时孔望山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奇景。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写下《秋日登海州乘槎亭》:“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全诗恬淡而清新,对海州田野风光描写非常亲切感人。 “千秋孔望谁能企,聊喜观澜赋水哉”,清代诗人林则徐形象地表达了对孔望山人文荟萃的赞美。新的时代里,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正处在“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一座港口敞开了连云港对外开放的怀抱,一条铁路串连起这座城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联系。今天的孔望山文运正兴,诗文酝藉,每年的元宵诗会已经形成传统,各种形式的诗词楹联大赛层出不穷,继续将连云港地方文化不断继承传扬,发扬光大。扬子晚报记者 张凌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