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一根葡萄藤,改写了我国的葡萄栽培史

摘要: 葡萄是人类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在与新大陆葡萄属植物进行杂交育种之前,旧大陆的上万个葡萄栽培品种都起源于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ssp. vinifera)(以下简称葡萄)。栽培种葡萄的祖先是雌雄异株的野葡萄(V. vinifera ssp. sylvestris),其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人类对野葡萄的驯化最早发生在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一带。后 ...



葡萄是人类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在与新大陆葡萄属植物进行杂交育种之前,旧大陆的上万个葡萄栽培品种都起源于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ssp. vinifera(以下简称葡萄)。栽培种葡萄的祖先是雌雄异株的野葡萄(V. vinifera ssp. sylvestris,其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人类对野葡萄的驯化最早发生在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一带。后来,外高加索和西欧地区的先民又分别对野葡萄进行了驯化,得到了今天的欧洲种葡萄。考古证据表明,在距今4900年前,土耳其东南部及约旦一带已经出现人工栽培葡萄[1]

栽培种葡萄的祖先 V. vinifera ssp. sylvestris | Slovakia[2]

中亚地区多为高山与沙漠,交通不便,葡萄传播到我国时已经很晚。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张骞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后发现“(宛)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且“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汉使取其实来,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当然,文中的“汉使”未必就是张骞本人——随着西汉与大宛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两国间的使节来往应该不少,葡萄很可能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由汉使传入我国内地,时间不会太晚。张骞曾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度出使西域,因此,如果《史记·大宛列传》所记属实,文献所记载的葡萄传入我国版图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

丝绸之路 | 新京报[3]

除了文献之外,考古学家和农学家一直在寻找我国更早的葡萄栽培证据。2003年春季,考古学家吕恩国研究员在吐鲁番主持洋海墓地的发掘工作(洋海墓地是一个大型的地下墓葬群,起始于公元前十三世纪,终止于公元三世纪)。在发掘过程中,一根用于蓬盖墓室顶部的木棍引起了吕恩国先生的注意。这根木棍与其它树枝、杂草混杂在一起,本来不太起眼,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不像一般的木棍呈圆形,而是扁扁的,且略微弯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葡萄藤。这根木棍被初步判定为葡萄藤,其长度为116cm,后来被收藏在吐鲁番博物馆。

2006年夏天,蒋洪恩博士刚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毕业,随后进入吐鲁番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始对这根葡萄藤进行研究。因为当代吐鲁番大量种植葡萄,为了确保这根葡萄藤不是后期混入的,蒋洪恩首先对葡萄藤进行了碳十四年代学测定。他先后在国内外两家不同的实验室进行了年代学测定,结果非常一致,均支持该葡萄藤产于公元前300年左右

因为很多木本植物的茎从外观上来看比较相似,直接说是葡萄藤容易引起争议,蒋洪恩博士对其展开了木材解剖学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这根古代的“木棍”与现代葡萄藤的解剖学特征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其源于葡萄,而不是其它的植物。

洋海墓地出土的葡萄藤实物照[4]

东亚、北美与欧洲都分布着很多种野葡萄(Vitis spp.),其中,我国有自然分布的葡萄属植物多达37种。东周时期的《诗经》中已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的诗句。这里面的“薁”,就是原生于我国的一种野葡萄(Vitis sp.)。与文字记载相比,我国先民利用野葡萄的记录要早得多。在河南舞阳县的距今9000年前的贾湖遗址里,曾发现过一些陶器。研究人员曾在陶器壁上提取到酒石酸和酒石酸盐的残留物,并认为这是古人酿造葡萄酒的产物。经过化学分析,发现这种葡萄酒是用蜂蜜、稻米以及野葡萄和/或山楂的果实共同酿造的。另外,考古人员还在贾湖遗址中发现了数百粒野葡萄种子。在浙江一些四五千年前的遗址里,也曾经发现过为数不少的野葡萄(Vitis sp.)种子。这说明原生于我国的野葡萄也曾经引起过先民的注意,并可能被利用过。

野葡萄普通果实小、皮厚且味道很酸涩,所以至今没能得到人类的重视。原生于我国的山葡萄(Vitis amurensis)和蘡薁(V. thunbergii)因为抗寒、抗病性强,主要被用作砧木;山葡萄又因果汁色泽艳丽,成为了很好的酿酒原料。然而,上述两种野葡萄的鲜食价值比较低,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葡萄和山葡萄果穗的比较。左为葡萄,中、右为山葡萄 | 蒋洪恩

吐鲁番盆地内夏季炎热干旱,与地中海地区气候相仿,对葡萄来说是一块宝地。因此,吐鲁番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我国葡萄的主产区,堪称葡萄的第二故乡。但是,吐鲁番冬天温度太低,葡萄藤必须经过埋土防寒,才能避免被冻死的厄运。从葡萄藤上的生长轮(俗称年轮)来看,这株葡萄已经在吐鲁番生活过6年(编者注:这株葡萄指洋海墓地出土的葡萄藤)。这说明2300年前的古代洋海人对葡萄的各种特性都十分熟悉,尤其是在冬天要对它进行埋土防寒。这也说明随着葡萄的传入,古典葡萄栽培技术也同时传播到了吐鲁番。葡萄一般在栽培后的第二年开始少量结果,到第四年进入盛果期。因此,一些有口福的洋海先民可能已经享受了几年的珍馐美味。

新疆地区从未发现有任何野生的葡萄科(Vitaceae)植物,在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葡萄藤无疑是从外地传来的,并且在本地得到了栽培。长久以来,农学及史学界一直认为我国版图内的葡萄栽培起始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洋海墓地出土的葡萄藤,把我国最早栽培葡萄的时间提前了200年左右,从而改写了我国的葡萄栽培史。伴随着葡萄文化,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才有可能传播到吐鲁番地区。吐鲁番作为后来的丝路重镇,传承着葡萄文化,促进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资料:
[1] Zohary, D., Hopf, M., Weiss, E., 2012. Domestication of Plants in the Old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 Slovakia, PR Mašan 47°46'10"N, 18°19'15"E 18 September 2015.
[3] 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19/12/20/664336.html.
[4] Jiang, H., Zhang, Y.B., Li, X., Yao, Y.F., Ferguson D.K., Lü, E.G., Li, C.S., 2009. Evidence for early viticulture in China: proof of a grapevine (Vitis vinifera L., Vitaceae) in the Yanghai Tombs, Xinjiang.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6, 1458-1465.


责编:牛艳婷
编辑:罗元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西门售票处)

开放时间园区8:00-17:00(16:00停止售票);温室8:30-17:00
门票: 全价门票10元/张,半价门票5元/张(包含展览温室)

①1.2米以下儿童免票;

②残疾人凭残疾证免票;

③现役军人、武警军官凭有效证件免票;

④老年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免票(节假日除外);

⑤持有社会保障金领取证的人员凭证半价优惠;

⑥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凭有效证件半价优惠;

交通:由于附近停车不便,推荐各位游客乘坐以下公共交通前往我园:

乘坐公交车318路/360路/360路快车/505路/698路/932路至中科院植物园站,即可到达本园西门;

②乘坐西郊线至植物园站,步行700米左右到达植物园西门。




园里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关注我们的微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或者私信我们吧!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