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 中国与土耳其:亚细亚两端的世界图景
(一)中国与土耳其交往历史
罗马时期,安纳托利亚成为历任罗马统治者“征服东方”的经略之地,半岛东部建立的行省称为小亚细亚,成为今天亚洲一词的来源。公元前121年,汉武帝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虽没能达成联合抗击匈奴的军事目的,却建立了贸易联系。当时,罗马把产丝国称为“赛里斯”,涵盖了印度、中亚和中国。罗马一开始认为丝绸过于奢侈,导致大量的罗马钱币流入赛里斯。但事实又是另一回事,2世纪后,罗马对丝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土耳其的安条克等行省,都有一定数量的丝织工。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罗马官方第一次通过海路与中国互通有无。
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走向强盛,中国迎来隋唐盛世,这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但萨珊波斯和拜占庭战争不断,导致拜占庭时期,来自波斯和中亚的丝绸其实并不多。查士丁尼统治后期,拜占庭得到中国的养蚕抽丝技术,在小亚细亚山地种植桑树,垄断生丝的采买和供应。
丝路贸易受阻,宗教传播兴起。景教即聂斯托里教,635年传入中国,为有效地展开传教活动,积极从事包括医疗活动在内的慈善事业。此外,景教徒还将制钟术、建筑技术、天文知识、景教艺术等希腊拜占庭文化传入中国。除了景教,拜占庭金币也流入中国,虽数量不少,但相比在中国境内出土的贵霜钱币、萨珊波斯钱币的数量,就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了。
元代,统治者对交通和贸易非常重视,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当时,从中国到土耳其,“行万里如出邻家”。据奥斯曼帝国文献记载,苏丹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在位)曾五次向中国派遣使者,其中1544年的使团多达90人。
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之时,也关注着土耳其。1854年,两广总督叶名琛向咸丰帝奏报克里米亚之战时,称土耳其人为“土夷”;1877年,身处英国的郭嵩焘通过阅读西方报刊以及与土耳其同行的交流,对土耳其当时的变革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1923年,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废除苏丹(君主)制度,建立土耳其共和国,进行了一连串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实现了土耳其向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转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中土两国首次进行了接触;1929年土耳其在南京设立了一所临时外交机构;1935年安卡拉大学设立汉学系,成为中东地区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汉学研究中心,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二)新世纪的合作
(三)合作项目:“华夏瑰宝展”与“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奥斯曼帝国展”
为加深中国和土耳其的相互了解、深化传统友谊,2009年,中土两国达成了互办文化年的共识。2012年,国家文物局顾玉才副局长与土耳其共和国文化旅游部代表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土耳其共和国文化旅游部关于互办文物展览的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两国互办文化年期间举办文物展览事宜。
2012 年赴土耳其“华夏瑰宝展”展览海报
2012年11月20日,作为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压轴大作,由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驻土耳其使馆和土耳其文化旅游部合作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土耳其共和国文化旅游部文化遗产及博物馆总司、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承办的“华夏瑰宝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开幕。
展览共选择了来自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11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精品101件(组)。以中国历史沿革为顺序,分为四个部分:文明诞生、天下一统、丝路繁盛、王朝盛世,力求向土耳其观众全面展现中华文明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
此次展览展品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网格陶纹壶,商周至春秋的青铜器,隋代石观音造像,唐三彩直到精美明清宫廷珍宝,皆为精心挑选的华夏瑰宝。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件彩绘胡人陶俑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中土两国世代交往的历史。
2013年11月,“安纳托利亚文明展”吊旗
编辑:卢 阳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