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茶与茶具


大唐盛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化现象。唐代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形成,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对世界多地有着深远影响。唐代是我国饮茶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加拿大学者贝剑铭(A.Benn)认为,尽管很早就有人食用或者饮用茶树的叶子,但直到唐代,茶才从众多植物里独立出来。
唐玄宗开元年间,因为僧人流行坐禅,需要提神醒脑,僧人把茶与其他植物饮品区分开,茶开始和酒并驾齐驱,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饮品品类。约公元764年,茶圣陆羽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他总结了茶叶种植、采摘、制作、鉴别和饮用的流程,推动了茶饮的传播。有学者研究,陆羽写完《茶经》短短几十年之后,茶就成为风靡全国的饮品。公元780年,唐朝开始征收茶叶税,并且很快进行对外贸易,可见饮茶风尚传播的速度之快。2016年河南巩义一座中晚唐时期墓葬中出土一件唐三彩俑(图1),施黄褐釉和绿釉,粉红色胎,右侧为一坐俑,左侧一风炉上置有茶鍑,二者共坐于一个长方形底板上。此件器物被专家认为是最接近陆羽煮茶形象的唐三彩。

与此同时,茶叶、茶具、茶礼逐渐通过陆路和海路贸易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隋唐时期,茶文化经由中国东部沿海登州(今蓬莱)、扬州、明州(今宁波)等港口到达朝鲜、日本,衍生出后来的韩国茶礼和日本茶道。阿拉伯人所著《印度中国航海记》载:“唐宣宗大中五年(851),(中国)有一种冲入热水以为饮品的植物……其名为Sakn,中国各都邑皆有贩卖……此物有苦味。”此外,不少出水文物见证了与茶有关的海上贸易。1998年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水5万多件长沙窑瓷器,不少瓷器上写有“茶盏子”的铭文,表明了其茶具用途,记录了9世纪唐朝茶叶贸易的高峰。
随着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马互市在陆上“丝绸之路”兴起。由于这样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上很多民族或国家形成了饮茶、恃茶的习惯。“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就是唐与回鹘茶马互市的记载。水陆贸易的畅通,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促成西方器物的流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银器。金银器的发展与饮茶、品茶风靡相互促进。唐人不仅乐于茶道,而且讲究饮茶用具,一些高级场合大量使用金银茶具。出土与传世金银器中,不少与茶具有关,丰富和扩充了茶文化内涵。
由于唐代饮用的茶绝大多数均先制作成团饼,所以烹茶时要先将茶饼烘干后,再用碾子(图2)碾碎。唐人饮茶,对茶末的细度有着特殊要求,碾出的茶末要过罗(图3)后方可烹煮饮用。有学者研究认为,煎茶道是在水初沸时加适量的盐,二沸时出水一瓢后,用竹夹环击水心——搅击出漩涡,很快将碾罗好的茶末投入水中,稍过一会儿,便将先舀出的那瓢水倒入汤中,三沸时,将烧好的茶舀出。


胡戟在《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中说,唐代是我国饮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由唐代以前的药饮、解渴式的粗放煎饮,发展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饮茶艺术。唐朝茶叶和茶具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为茶文化在后世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陶瓷茶具及金银茶具成为今人领略唐代蓬勃茶文化的物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