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农耕星火系列:庄桥坟石犁

摘要: 犁是什么时候用于农业生产的,犁耕农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浙江平湖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该遗址的70号灰坑是一个不起眼的不规则形灰坑,坑长3.7、宽2.55米,填青褐色斑土。坑内发现的1件带木质犁底的组合式分体石犁却弥足珍贵,据报告介绍:犁通长106厘米,石犁头由尖端和两翼三部分组成,通长51、通宽44厘米。尖端部分呈等腰三 ...

犁是什么时候用于农业生产的,犁耕农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浙江平湖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该遗址的70号灰坑是一个不起眼的不规则形灰坑,坑长3.7、宽2.55米,填青褐色斑土。坑内发现的1件带木质犁底的组合式分体石犁却弥足珍贵,据报告介绍:犁通长106厘米,石犁头由尖端和两翼三部分组成,通长51、通宽44厘米。尖端部分呈等腰三角形,有三个穿孔,宽24厘米。两翼长29厘米,一翼前端宽8.5、后端宽16.5厘米,另一翼前端宽12、后端宽19厘米,两翼各有两个穿孔。犁尖和两翼上的穿孔是用于与木犁底相固定的。木犁底部分长84厘米,其中镶于犁头部分长29厘米,犁头后部残存55厘米,最宽处21厘米,在尾端有装置犁辕的榫口,残长15.6、宽8、深0.8厘米。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带木质犁底的石犁。经观察,石犁头部分有使用的痕迹。(参见图一)

分体组合式石犁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石质生产工具,其前身是单体式石犁,在良渚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发现,单体式石犁,如浙江桐乡新地里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M109:21。体形硕大,头部尖锐,两刃间夹角呈60°,尾端平直,尾端中央有一长2.5,宽1.9厘米的长方形凹缺,其前方有水平穿孔一对,近头部有竖向穿孔两个,该石犁通长53.5、尾宽37.6厘米。(参见图二)

图一、庄桥坟分体石犁

图二、新地里单体石犁


在早于良渚文化的崧泽文化阶段,石犁就已经出现了,都是单体石犁。如在吴兴邱城,上海汤庙村、广富林等遗址等中,可见体形较小、中心穿孔的三角形单体石犁。湖州毘山崧泽文化墓地的部分墓葬中,还有石犁随葬的现象,该墓地大约相当于崧泽文化的最晚阶段,石犁有单孔和三孔的区别,这时石犁的体积已有所增大。(参见图三)

图三、毘山崧泽文化石犁

与石犁应用于稻作农业生产相应,史前长江下游的稻作农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湖南澧县城头山、浙江余姚田螺山、余杭茅山、江苏吴县草鞋山等距今6000—5000年前古稻田遗址的确认,证实了史前稻作已具有相当的规模;6500多年前原始栽培稻发展至良渚文化的距今5000年前后,已有成熟的粳、籼稻栽培。这些都说明,当历史发展至良渚文化时期,石制犁铧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史前农业已进入犁耕农业阶段。

在长江下游地区,早于石犁的翻土工具是骨制和木制的耒耜。主要发现于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为距今7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遗存。在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骨耜,制作骨耜的原料,为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在制成的骨耜保留了肩胛骨的自然形态。其肩臼部修整成半月形,有的在侧面穿一銎孔,以便于捆绑木柄。刃部以上还有一对近椭圆形的穿孔,亦为固定木柄之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木柄与骨耜的捆绑使正面中部形成了一道纵向的浅凹槽。(参见图四)单从形态来看,骨耜与石犁尚有较大的差距,装柄原理及使用方法也不相同,但从功能上看,作为开垦翻地工具,是一脉相承的。

图四、河姆渡骨耒耜


庄桥坟分体石犁标志着距今5000年良渚文化稻作农业的水平的迅速提升,耕地面积的扩大,稻谷的增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不但可以供养大量的神职人员、军职人员,社会的管理层还可以组织大量的人员去从事飞农业生产,堆筑祭坛,修建城池,乃至兴修水利设施。

鉴于庄桥坟分体石犁强大的劳作能力,报告推测,像这样1米多长的大石犁,只有用牛等大型的牲畜才能牵引,后面应有掌辕的人。牛在中国是什么时候驯化的,良渚文化是否驯化了牛,这在学术界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关于牛何时用于耕地,学界也没有公认的观点。汉字的“犁”,从利,从牛,郭沫若在其名著《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认为,“殷人已经发明了牛耕,卜辞中有很多犁字,作。”也有学者举例《周礼·牛人》的记载:周代牛按用途分类有“享牛”、“求牛”、“积膳之牛”、“膳羞之牛”、“犒牛”、“奠牛”以及“兵车之牛”,唯独没有谈到耕地之牛,因此怀疑当时有“牛耕”。从考古发现上看,牛耕在东汉以后普及是可以肯定的。(参见图五)


图五、嘉峪关画像砖牛耕图

【说明】本文摘自许永杰著:《农耕星火》,故宫出版社2020年。欢迎个人转发,机构或媒体转载请与本公号联系。所有转载或引用,务请注明原出处。若有出入,请以原书为准。


考古侦探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考古侦探 ·


想和我们交流或想投稿的朋友可以发邮件至:

KAOGUZHENTAN@126.com

感谢你们的关注!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