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雄才未展的郭子仪
一、兵出河北,断敌要路
接到朝廷任命和指令,郭子仪率军从单于府出发,合并静边军,斩敌将周万顷,把他的首级送到长安。此时北方的形势是,叛军力图控制河东地区,以此为跳板西进,击败朔方军,出河西、陇右,千里迂回,包抄长安。唐朝已在河东地区布署防御,王承业守太原,程千里守潞州,这两处主要是守御,没有重大战事。同时,唐朝指示郭子仪率朔方军东进,占领河东,而后出太行山,进入河北,直捣叛军根据地。安禄山派大同军使高秀岩率兵进犯河曲,被郭子仪击败,郭子仪乘胜收复云中郡马邑城,打开东陉关。根据他的战功,朝廷授予他御史大夫的宪衔。朔方军进入河东地区,使安禄山经营河东,从河东西进的计划破产。
天宝十五载(744年)正月,敌将蔡希德攻陷常山郡,颜杲卿被俘,河北各郡县都落入敌手。二月,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出井陉关,攻克常山郡,又在九门击败敌军,然后南攻赵郡,活捉四千多名敌兵,斩伪太守郭献璆,缴获大量军资器械。这就切断了叛军老巢范阳与安禄山新都洛阳间的交通,因此引起叛党的极大恐慌。安禄山急调大军向常山郡反扑。当郭子仪与李光弼统军返常山郡时,史思明率数万人紧追于后。郭子仪挑选精锐骑兵与之周旋,且行且止,三天后到行唐县,敌人追得筋疲力尽。当敌人掉头回返时,郭子仪指挥部队乘势追击,在沙河县大败敌人。
安禄山又派精兵增援史思明,当郭子仪的部队来到恒阳县时,敌军也赶到这里。郭子仪命部下修建坚固的壁垒防守,敌来坚守,敌退我进,白天虚张声势,夜晚袭击敌营,搞得敌人没有喘息之机。几天后,敌人懈怠疲惫,李光弼和郭子仪决定与敌人决战。六月,郭子仪、李光弼率仆固怀恩、浑释之、陈迴光等人在嘉山列阵,敌将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也列阵而至,双方展开激战,敌人大败,斩首四万,活捉五千,获战马五千匹。史思明露顶赤足逃到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都杀死敌人的太守,迎接官军。郭子仪想向北进军,攻打敌人的巢穴范阳,声势大振。但他的意图没有实现。
二、收复两京,功高当代
潼关失守,玄宗逃往蜀中,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七月,在郭子仪的部下杜鸿渐等人拥立下,太子在灵武即皇帝位,即肃宗。朝廷策划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李光弼统兵返灵武。当时,新朝刚刚建立,兵力薄弱。郭子仪和李光弼率五万大军来到,朝廷才有了兴复的资本,人们才看到一线希望。朝廷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列名宰相,仍担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房琯陈涛斜兵败,丧师六万,朔方军成为朝廷掌握的主要军事力量。十一月,敌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同罗、仆骨骑兵出塞,引诱河曲九府、六胡州各部落少数族数万人,想进攻肃宗所在地。早在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铁勒九姓部落回纥、仆骨、同罗等大首领率部投降唐朝,朝廷在夏州设置了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个都督府,称河曲九府。但作为唐朝在漠北的羁縻州府实际上早就不存在了,但此地仍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这里的曲九府、六胡州是对这一带蕃人聚居之地的习惯称呼。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率唐、回纥联军,击败阿史那从礼,杀敌数万,平定了河曲。又乘胜平定河东。
至德二年(745年)三月,安禄山死,朝廷将进兵长安,诏郭子仪率军至凤翔。四月,进位司空,担任关内、河东副元帅。九月,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率兵收复长安。郭子仪是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在回纥军队的配合下,击溃长安城外布防的敌军,敌人西京留守张通儒等人弃城而逃。唐军在长安只停留了三天,便挥师东下,在陕州与敌人大军交战,又取得重大胜利。唐与回纥联军继续东下,敌人放弃洛阳,退保相州,两京光复。因收复两京之功,朝廷加封郭子仪为司徒、代国公,食邑千户。不久郭子仪回长安朝见肃宗,肃宗派仪仗队到灞上迎接。见到郭子仪,肃宗感激地说:“虽然是我李氏的国家,实际上是由将军您重新缔造。”十二月,又命郭子仪回东都,谋划向河北进军。
三、投闲置散,才志难申
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在黄河边击败敌军,俘虏敌将安守忠,押送到长安,并入京朝见肃宗。肃宗命文武百官至长乐驿迎接,自己专程到望春楼等待。郭子仪到长安,进位中书令。九月,奉肃宗之命,九节度使兴兵讨伐安庆绪。郭子仪率兵围卫州,击溃安庆绪派来的援军,攻拔卫州,俘虏伪郑王安庆和,押送到长安。乘胜进围邺城,与敌人战于愁思冈,敌军又败。安史之乱是由拥兵自重的边将造成的,唐朝廷不希望看到再有一个安禄山出现。因此唐朝大军不设统一的元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作观军容使,因此九节度不能统一步调,致使对邺城的围攻拖延至第二年二月。
当史思明从范阳率军增援安庆绪,官军与叛军相遇,大风造成双方兵溃。官军方面,当沙尘暴起时,郭子仪的部下首先溃散,郭子仪率朔方军退保河阳,朝廷诏命郭子仪留守东都。三月,朝廷任命郭子仪为东都畿、山南诸道行营元帅。这时宦官鱼朝恩专横,他嫉妒郭子仪的战功,把相州兵溃的责任推给郭子仪,在肃宗面前极力贬低郭子仪,不久朝廷把郭子仪召还京师,而任命赵王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李光弼为副元帅。郭子仪虽然失去兵权,但对朝廷忠心无二,始终没有怨言,而且始终关心战局,因战乱未平而寝食不安。
史思明再陷洛阳,肃宗十分不安,又担心吐蕃进逼长安。乾元三年(760年)正月,任命郭子仪为邠宁、鄜坊两镇节度使,由于鱼朝恩的作梗,没有赴镇,仍留长安。当时有人上奏朝廷,认为郭子仪对国家有大功,现在叛乱未平,不应该把他放在闲散的位置,肃宗认为这话有理。这一年闰四月改元上元,上元元年(760年)九月,朝廷任命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任命管崇嗣为副都统,命他们率英武军、威远军等禁军及河西、河东诸镇兵马,经邠宁、朔方、大同、横野军,直捣范阳。诏下十天后,又因鱼朝恩的阻挠,朝廷收回成命。
宝应元年(762年)二月,河东军乱,杀节度使李国贞。太原节度使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军、定国军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郭子仪至绛州,处死为首作乱的王元振等数十人,使河东的局势稳定下来。
四月,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忌妒郭子仪的功劳,离间代宗与郭子仪的关系,罢郭子仪副元帅的职务,夺其兵权,让他负责肃宗的山陵事务,实际上是把他投闲置散。郭子仪气愤之余,把肃宗所赐手诏二十卷一千多篇附表进奉朝廷。代宗下诏安慰他说:“朕不德不明,致使大臣产生忧虑和疑心,是我的过失,我很惭愧,请您不要放在心上。”代宗想到自己过去和郭子仪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收复两京,对郭子仪的尊重和礼敬越来越深厚。这时史朝义占据洛阳,年幼的雍王李适督师东讨,代宗想让郭子仪为副元帅辅助雍王,可是宦官鱼朝恩、程元振扰乱朝政,致使裴茙、来瑱丧命,郭子仪又被这两个人离间,没有成行。
郭子仪失去兵权后。李光弼、仆固怀恩先后任兵马副元帅,但他们二人的命运还比不上郭子仪。郭子仪忠厚本分,德高望重,虽然受到程元振等人的忌妒和排斥,他的忠诚与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说是被埋没,但他始终任劳任怨,忠心耿耿,而且在安史之乱后,国家危难时他常常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辅助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功高无比,史称“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政治上一直保持令名。史官评价他:“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旧唐书·郭子仪传》赞语云:“猗欤汾阳,功扶昊苍。秉仁蹈义,铁心石肠。四朝静乱,五神其昌。为臣之节,敢告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