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日用青铜器

摘要: 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日用青铜器谢砚文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丹麦考古学家C·J汤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和我国章鸿钊先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著名的“三器”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最伟大的创举是制造和使用石器、铜器和铁器,这三种材质的工具和技术的创造发明,随着生生不息的人类繁衍,不断地推动着人类 ...


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日用青铜器

谢砚文

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丹麦考古学家C·J汤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和我国章鸿钊先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著名的“三器”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最伟大的创举是制造和使用石器、铜器和铁器,这三种材质的工具和技术的创造发明,随着生生不息的人类繁衍,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三器”中,铜器作为石器与铁器间的过渡,它的制造和使用,将人类由蛮荒时代送入文明。

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经历了夏、商、周、春秋和汉十五个世纪。从文化的角度纵观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可大体上将其分为三大阶段: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鼎盛期,包括夏至战国早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礼仪祭祀、战争等活动。转变期指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此时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从功能到造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齐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一统天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徐州地区为秦泗水郡,彭城置县。两汉时期,彭城成为重要的地方封国楚王国和彭城王国的都城。一切文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都经历着挑战,有的文化在变革中消亡了,有的则变换表象在新的社会体制中继续存在,青铜文化亦是如此。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史的重要时期,其间青铜容器完成了从礼器到日常用器、从周制转变为汉制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器类方面,传统礼器逐渐消亡,日常用器种类增多;纹饰内容方面,从以神仙世界的繁复纹饰为主逐渐过渡到朴素简单的图案为主;铭文的内涵也由祭祀、册命等转变为物勒工名。

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与鼎盛时期青铜器相比大为逊色,因为青铜器的精华大多集中在祭祀用器上,其实日用青铜器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它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状况。徐州作为两汉军事、文化重地,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还赋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据《铜山县志》,“铜山产铜,清雍正中取此名,今不复出。”铜山县铜矿主要发现于利国和班井附近,利国铜矿伴生于铁矿石中,呈细脉或侵染状分布;班井铜矿形成于徐州腹背斜与班井断裂交汇处,矿体规模较小。北宋元丰六年至元丰八年,徐州曾设宝丰监专铸铜钱,而后又用以制镜,许多铜镜背面的铭文都铸有“铜出徐州”、“铜以徐州为好”的字样,这里的徐州应指州的全境,即今江苏省北部与山东省东南部,而非州的治所江苏省徐州市。

目前徐州地区共发现或发掘西汉王墓8处,彭城王墓1处,下邳王墓2处和其他各类汉墓数百座,出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不乏精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汉代铜器以日常生活实用器居多,如灯、炉、熏、枕、盘、勺、杖首、带钩、印章、乐器构件等,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兴铜器,如博山炉、案、熨斗、漏壶等,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将徐州博物馆收藏的部分青铜日用器介绍给大家,以展示徐州地区独具魅力的青铜文化。


一、饮 食 器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