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八水绕长安 秦川曾经是“陆海”
长安八水是指绕古都西安而过的八条河流,历史上的“八水”拥城泽地,在西安附近构筑成天然密集的水网系统,不仅使隋唐时期的长安成为一个用水富足的城市,还给它带来了“陆海”(指湖泊和池沼很多)的美称。但是此后无限制的森林砍伐,造成了秦岭山脉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西安城区严重缺水的尴尬局面,加上近代工业污染,作为黄河一级支流的渭河和它的灞、浐、泾、沣、滈、涝、潏七条支流,生态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扰。2007年夏天,由陕西水务部门和民间环保人士组成的考察团,开始沿着“八水”流域,进行了为期60天的徒步考察。昔日“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在他们的视野里充满了美丽及忧伤。
流入黄河的渭河,看起来像一条金黄的带子,在秦川大地恣意挥洒,写意从容。或许很少有人意识到,现代工业污染带来的伤害,已经深入这条河流的肌体,那些曾经带着土腥味的纯净,正逐渐被不断恶化的水流取代。摄影/李志萍
上篇:八水主流的生态压力
“八水之一”的渭河,是西安地区最大的一条过境河流,也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入陕后东西贯穿关中平原,最后在潼关流入黄河,全长818公里。
渭河源头的生态印迹
渭河是一条含沙量较高的河流,呈羽状分布,汇集着关中平原上大大小小的河流。渭水两岸极不对称,其中南岸支流均发源于秦岭山脉,由于秦岭的抬升作用和骊山隆起的影响,地形上是东南高,而北边较低。
关于渭河的源头,史书《尚书·禹贡》记载是在甘肃定西渭源县的鸟鼠山,那里是中国最好的水土保持生源地之一,也是著名的土豆和党参之乡。由于定西地广人稀,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因此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当我们来到渭源的时候,恰逢土豆花开,绿田中泛出百花,美不胜收。沿途绿意盎然,河流遍布。
但是在鸟鼠山渭河源头了解到的情况,却让我们感到沮丧。因为当地的村民都认为:“渭河源头不是鸟鼠山,而是乌山。”传说中的“乌山”,在渭源县城西南七八公里处的五竹镇附近,著名的峡口水库大坝就横在山前,峡口水库大坝号称渭水源头第一坝,用于灌溉,兼顾防洪。水库的水面不是很大,但很平静,在小雨中显得很是静谧。
在郁郁葱葱的密林深处,渭河源头的清泉依然在汩汩流淌着纯真,只是它们不知道,它们奔向的前方旅途,充满让人沮丧的情形。摄影/常伟
根据当地水库专家的进一步证实,历史记载的鸟鼠山源头早已断流了10年,目前最多只能算是渭河的一个发源地,而按照现代确定河流源头多遵循“唯长唯大为源”的原则,乌山的清源河才应该是渭河正源,即渭河发源于乌山,龙王沟和唐家河均为其支流,渭河其上源为清源河,也就是说这里才是渭河的真正发源地。
在连绵细雨中,渭河的源头清源河却是美丽的人间仙境。为保护水质,渭源县在此地封山育林,所到之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我们获准进入溪流地带,一汪清泉涓涓流淌,掬起一捧来喝入口中,泉水冰冷而富有花香,让人陶醉。远山近景,水雾缭绕,仿佛身在画中。
一路从黄土高原穿梭而来的泾河,携带着泥沙和狂热,水量几乎接近渭河,今天站在远山俯瞰这条河流,发现它的声势依然浩荡,只是河水的颜色却由浊到乌,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世界罕见的水域景观?
泾河位于今天西安城东北17公里,是渭河的最大支流。这条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中南部的老龙潭,在甘肃宁县政平与马莲河交汇,并流入陕西。
站在崖顶,俯瞰泾河,只见它从北奔腾而来,汇合马莲河后又向西奔流,水量浩荡,专家介绍说它的流量在“长安八水”中是仅次于渭河的。
我们发现,如今泾河水的混浊程度,不亚于黄河。专家分析,渭河发源于秦岭山系,秦岭水土保持相对较好,河床多为石质,而泾河发源于六盘山系,经宁甘入陕,一路在黄土高原中,河水泥沙量大,自然变得混浊。
每当遇到涨水,渭河流域许多地方就洪水四溢,桥陷路堵,上学的孩子不得不由大人从绳子上来回输送。摄影/王培民
另外据史书和历史记载,泾河与渭河的颜色不但自古就迥然不同,而且一直还在变化着,《诗经》中说“泾以渭浊”,《后汉书》中却说“渭以泾浊”,但是不管孰清孰浊,两条流域却在交汇处缔造了长达数里“泾渭分明”的水域奇观。流传至今的成语“泾渭分明”,就来自这里。
只不过当我们赶到本次考察的重点区域、“泾渭分明”所在的泾渭镇时,却无法找出“泾渭分明”的准确位置。就连当地的村民都不知道。茫茫的渭河草滩绵延数千亩,荒草茂密,土地沙化,驻足于两河的交汇口,我们始终看不到传说中的“泾渭分明”。
历史记载,泾河和渭河在交汇处缔造了“泾渭分明”的水域奇观,如今单从水的颜色上来看,几乎无法辨别清楚。
同行的水利专家解释说:“以前泾渭分明是以两条河的清浊划分,而今天是以颜色来判断的。上游的污染造成了渭河的黑,泾河的水土流失,使得泾河浑黄不堪。”经考察组的几位专家最后确认,证明两河交汇处确实是“泾渭分明”处,但是这个历史上和世界水域史上罕见的自然景观——泾渭分明,竟然消失了,据当地村民说“泾渭分明已经消失好几年了”。举目望去,泾河、渭河的水都是一样的铅黑色,远远地就可以闻到一股恶臭。渭河水自南向北泛着油花夹杂着白沫缓缓地在河床中蠕动,泾河的情况相对而言稍好,但同样是浑黄的河水夹杂着其他颜色,“泾渭分明”已经渐行渐远,渭河入黄口处形成了“黑黄分明”的景象,让曾经年少戏水的梦境变得越发遥远。
咸阳古渡空余梦
渭河沿线是陕西省的工业走廊,渭河每年要接纳陕西全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废污水总量每年达到3.5亿立方米。听渭河沿岸的老人讲,渭河水20世纪60年代可以淘米洗菜,70年代可以洗衣灌溉,到如今已是鱼虾不再。我们从源头走到河口,没有见到一条船,也没有看到河水中有鱼虾的痕迹。河道里随处可见的是黑黄色的、泛着泡沫、散发着刺鼻臭味的污水。
横贯关中的渭河,自西向东从咸阳流过,在咸阳形成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自古以来,在咸阳和长安附近南来北往的行人车马,都要在这里渡过渭河。由于渭河季节性水位落差较大,所以人们常常舟桥并用。冬春两季多从便桥通行,夏秋两季则靠船摆渡。2000多年来,咸阳渡口经历了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又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两朝的“古渡口”,留下了“咸阳古渡几千年”的美誉。直到20世纪40年代,咸阳还是关中地区最大的一个渡口,往来的客货渡船不下百余艘,到80年代初,河里也还能见到渡人的小船。
而今天的咸阳古渡,不但早已不见了渡船,就连原本宽阔的河床,也早已沙石裸露,野草丛生,河床中间只有一道弯弯的水流,同行的专家说,“枯水季节,流量不到每秒两立方米”。
跟昔日“千帆竞过”的记忆不同,如今被称作“关中八景”的“咸阳古渡”,竟然没有了一丝印记,只有周围的一些商店留下的“老渡口”的名字和店中用来招徕生意用的古渡的老照片,还能让人想起那些船帆桨影、客人如织的场面,以及码头繁华的胜景。咸阳人民在古渡口修建了古渡公园,它面对着深褐色的渭河水,显得黯然。
向东奔流的渭河水,漂浮着大量成片白色泡沫,空气中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水体颜色变黑的景象随处可见,渭河流经武功、兴平、秦都、渭城等四县区,渭河在咸阳境内的流长91.5公里,主要承担着咸阳城泄洪和地下水补给的重要作用。然而让众多咸阳人感到悲哀的是,河水在这几十年,由清变浊,气味一天比一天更难改变。
在经历了中游无情的污染后,温顺的渭河在下游开始咆哮起来。这些泛着白色泡沫的渭河水,在陕西潼关汇入黄河,又被携带着大量黄沙的黄河水吞噬和消化,一路奔腾而下。在今天的入河口一个叫四知村的地方,还有一些渔民撑着古老的筏子打鱼。
不过在专家眼里,那条曾经清澈的渭河,如今已是一条伤痕累累的死水。近些年来,许多生态和环保专家都发出了治理渭河的呼吁,曾经担任过陕西省委书记的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在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连续五次提案,最终让渭河治理在2004年被列入国家规划。目前国家对于渭河水系的治理已经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但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渭河面临的污染和生态压力会依然存在,流域人们对“八水绕长安”胜景重现的期待,恐怕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下篇:支流虽小水色渐清
灞河,原名滋水,是渭河在秦岭北坡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蓝田、渭南、华县交界的箭峪岭南九道沟,长107公里,河道宽阔,与樊川、御宿川一起称为“长安三大川”。
灞河: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唐时长安八水水量极大,皆可行舟。据说,当年诗人王维总是乘着小舟沿灞河穿梭于长安与辋川之间。我们向灞河源头前进的时候,路过了公王岭,这个1964年曾经发现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地方,到处是蜿蜒的流水。从这里溯源而上,要走两个多小时才能抵达灞源乡。
灞河的源头水流涓细,水量也不大,但是灞河的泥沙量却比河、河等其他河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从源头继续前行,沿途见不少人正在河道中用耙子和簸箕扒拉石头,原来当地经济条件不好,许多村民只能就地取材、采石卖钱。“挖一方石头能换十几块钱”,但是村民竞相去挖,导致如今的河道石头匮乏,“一天很难挖到一方”。
没有节制的采挖过后,这里的河床已经没有了大片的鹅卵石,许多土地已经裸露出来,开始生出茂密的野草。河水冲刷着河床,不断带走泥土,影响着下游的水质。不过在下游的葫芦岔村,由于居民较少,采石取沙的活动基本不见踪影,环境出人意料的好。静寂的大山里不时传出鸟鸣。灞河河道中水流时而湍急,时而平静,水面大大小小,水草茂盛,汇集了山谷水后,水质比之灞源还显得更好,还能看到河中游弋的小鱼虾。河道旁边的大石块,经过常年累月的冲刷,形成美丽的雕塑,入水处如利斧刀割,出水处则舒缓逶迤,如美女横卧,让人惊叹不已。
生活在葫芦山下的村民,基本上自给自足,他们在小片的梯田上耕种,在崎岖的小路上放养牛羊,一切都是那么原始淳朴。村里的年轻人受不了这样的清净闭塞,都外出到西安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老人却生活得有滋有味。
浐河:长臂揽众水 潺潺林中音
浐河是灞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是渭水的二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汤峪乡秦岭主脊北侧海拔2000米以上的紫云山,于西安东郊灞桥区十里铺附近注入灞河,全长63.5公里。
我们沿环山公路,经过两个小时的行进到达一个叫汤峪的小镇,这里就是浐河的主源。浐河从主源地开始,汇集了汤峪河、岱峪河、库峪河、荆峪河,向西北流经白鹿原西和少陵原东,经魏寨乡以南与岱峪河汇流,始称浐水。
沿汤峪河上行十几公里后,溪水潺潺,林鸟低飞,同行的专家称此流域以上水体基本没有污染,采石破坏山体的现象也极其个别,所见生态景观更让人欣喜。继续前行,不时还可以看到进山的自驾车,以及山脚下成群玩耍的孩子。接近库坝时,游客逐渐增多,游乐设施也更加齐全。汤峪水库已经弱化了当年兴修时的为农业灌溉的初衷,成为一个商业化程度很高的旅游度假景点。
随行的西安市政水务局水务专家魏康龙说,汤峪河是西安的后备水源,1969年修建的汤峪河大坝主要应用于农业,是堆石心墙黏土坝,旁边有溢洪道,属堤坝小型水库。当年的设计者深居内地陕西,能将汤峪河水库设计得如此完美,的确令人感叹不已。
在浐河下游的岸边就是著名的半坡氏族遗址了,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5600—6700年。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浐河边上,靠着温柔的浐河水耕种、繁衍。如今,古老淳朴的文化气息伴随着恬静的浐河流水,让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静谧。
浐河和沣河交界处河面宽广,绿树成阴,沿岸经过治理之后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了休闲长廊,成为附近居民憩息休闲的场所。晴朗的日子,远处无垠的稻田、错落的村庄和飞舞的白鹭被长长的玉带穿在一起,美不胜收。摄影/常伟
溪水潺潺,林鸟低飞,在八水当中,浐河流域基本是没有污染的水体,流域有难得一见的芦苇,居民就着清晨的烟雾和湿气,躲在安静的河畔垂钓。这些儿时熟悉的场景,今天看起来格外温暖。
沣河:悠然垂钓处 草堂烟雾浓
沣河发源于长安区喂子坪乡鸡窝子以南的秦岭北侧,于咸阳渭滨区注入渭河,全长78公里,是渭河的一级支流。
沣河的河源为沣峪河,河源由80条峪口、沟道汇流而成,比较大的支流有高冠峪、太平峪和河。在秦渡镇稍南一些的地方,交水从东边汇入沣水,沣水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很大,历史上周文王所建的丰京就在沣水西岸。
从沣峪口入山,寻找沣河发源地,需要沿蜿蜒的201国道进入秦岭主脉,这里是古代入川之路,道路与河床的落差竟有上百米。秦岭大梁是沣河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南北自然地理上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海拔2800多米,群柏森森,古木遮天,在距离大梁不到100米的地方我们见到了一条由灌木野草掩盖着的小溪,溪水很小,只能听到微弱的水声,沣河就是从这里起源,河水清冽刺骨。顺水而下,沿途有古栈道的石孔一字排开。
我们行至沣峪口附近,发现水质都没有什么变化,无垠的稻田、错落的村庄、飞舞的白鹭被沣河长长的玉带穿在一起,美不胜收。沿着河堤直下,就到了秦镇,这里是沣河、河、沣惠渠的交汇处,河面宽阔、景色美丽、风清云淡、绿树成阴。
在河对岸,沣惠渠首与河入口相邻而建,一个鬼斧神工,一个天然流成。与其他已经失去为农业服务功能的水利工程相比,今天依旧为农业灌溉用。沣惠渠是关中千年历史上的农业水利设施关中八惠之一,是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祗先生修造恢复的。站在秦镇沣河大坝的堤岸往河对面看,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水闸,那就是沣惠渠的渠口。
秦镇也叫秦渡镇。据说有文王广济桥和文王普济桥,广济桥在今沣河秦镇大桥南约200米处,在新桥落成后于80年代末坍塌弃用,可见残留的石桥遗迹。普济桥在新桥以西,消失于明末清初,至今早已掩埋于泥沙之下,看不到任何痕迹了。沣河上的古桥早已荡然无存,但曾经刻在大桥上的“西去阳关无二路,东出函谷第一桥”的对联至今仍在传诵。
顺河而下,就是汉代上林苑的地方,过去这里是皇家后花园,而如今的上林苑河道,随处可以看到市民悠然地在沣河两岸垂钓,岸边上芦苇繁茂,郁郁葱葱,河中白沙细细,微风吹过,摇曳生姿。说起沣河的过去和现在,他们说,近几年随着政府关闭造纸厂、摧毁土炼油后,沣河水在变清,“比起以前黑乎乎的沣河水,现在水清了,鱼也多了”。但沣河仍然是一条脆弱的河,她还需要人类精心呵护才能恢复往日的风姿。
滈河:瀑潭交错生,山水现灵性
滈河是潏河的主要支流,是渭水的三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山区的耍线杨,一直流至香积寺附近汇入潏河,全长46.4公里。
发源于秦岭山区的滈河,尽管只是渭河的三级支流,水质却很好,水量也较大,多年的平均流量为3立方米/秒,但是滈河的泥沙含量也比较高,滈河从秦岭山区的耍线杨一直流至香积寺附近汇入潏河,全长46.4公里,滈河在石砭峪水库之前叫石砭河,出了峪就称为滈河了。出峪后汇竹峪、子午峪诸水,从南转而向西,流至香积寺与改道后的潏水汇合,称交水,西流至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水,水又作镐水。
我们到达石砭峪水库后,站在高高的坝顶远望,所见石砭峪水库水面蔚为壮观。石砭峪水库建于1971年,其大坝为爆破两边山体形成,这是国内第一座采用定向爆破技术修建的堆石坝水库,现在是西安日常的供水水源地之一,约占西安日供水量的10%,平时主要作为西安的紧急备用水源。
顺着弯曲的盘山公路走下大坝,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断崖,石砭峪河水质十分不错,晶莹透亮,静静地在山谷里盘旋着流出,小瀑小潭交错其中,河道里是大大的乱石错落,山有水则灵,这水这山也孕育了无数的生灵。沿途遇见了一位董姓老人,他介绍说此处时有野猪、熊瞎子出没,他小的时候只是在深山中才能见到,随着山民外迁和退耕还林,这些年野兽已经开始到山下觅食。
潏河:三源聚一水 清浊自量丰
潏河是沣河的主要支流,潏河上源是秦岭北侧的干花峪,于秦渡镇注入沣河,全长73.6公里,潏河有大峪河,小峪河和太乙河三大源流,于两河口汇流后始称潏河。
潏河虽然是一条不大的河流,但河流水量充沛。西汉中期以前,汉长安城用水主要来自潏水,潏水上游的樊川是西汉初年开国元勋樊哙的封邑,樊川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唐代显贵多在此置田筑业,韦曲、杜曲更是贵族聚居之地,唐诗中有“杜城韦曲遍寻春,处处繁华满目新”的记载。
潏河的主源为秦岭北麓大峪沟水库。我们在库区之上远望,只见两山夹峙,水面丰盈。大峪水库是古城西安两大水体景观护城河、兴庆湖的水源地,水质目前没有污染,达到可饮用标准。
直到行至西康铁路潏河大桥下,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潏河。离开山石怀抱的潏河滩道,河石遍布,采石场也慢慢多了起来,河水受到泥土的侵扰,已是浑浊黄稠,与黄河颜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不过潏河水势往下就减弱了许多,在下游著名的长安历史文化名村刘秀村,隔河相望的就是王莽村。传说当年刘秀与王莽就在汹涌澎湃的潏河两岸,倚河对峙。而如今,河水已经断流,只留下残存的河道,无声地记录着岁月走过的痕迹,让人追古抚今,生出很多惆怅。
这是河流域的耕种场景,借助水域的福荫,如今生活在这里的民众置田建业,也不会为用水发愁。
其实类似的景象,在我们对“长安八水”进行的为期两个月的考察过程中,总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激荡起我们的兴奋和忧伤。昔日奔涌浩荡、清碧翠绿的八水,被前些年“只要发展,不顾生态”的功利思维所侵蚀,大部分变得面目全非,不过那些依旧固守清澈的流域,还在继续保持着我们对“碧水蓝天”的渴望。
然而我们也知道,就像河流的演变不是短时间完成的一样,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在我们跋山涉水,寻访长安八水的时候,最希望看到和感知的,就是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