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再论游牧路线与丝绸之路的演变
“流量积算”模型表明,位于亚洲内陆高地的古代丝绸之路遗址中,有将近75%分布于古代中亚牧民将牧群赶往主要夏季牧场的路径(途中标红路线)沿线。
插图由M.Frachetti/ T. Bukowski提供。
游牧民的生态策略构建起古代亚洲高地路网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新研究表明,近5000年前,早在马可波罗穿越伟大的丝绸之路上广阔的东西方贸易路线之前,游牧民在将牧群赶往富饶的山区草场时,就已大致开辟出了这些跨亚洲交流网络的基本路线。
MichaelFrachetti是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同时也是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人类学系的一名教授,他表示:“我们的模型显示,高地游牧民的长期迁移策略为其向夏季牧场的季节性迁移开辟了影响久远的路线,这与亚洲山区“丝绸之路”的演进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这项研究成果结合了卫星分析、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显示,在位于亚洲内陆高地的古代丝绸之路遗址中,有75%分布于其模型所模拟的,牧群前往主要夏季牧场的最佳路径沿线。
该模型追踪草场导向路径的创新性方法发现,一些替代路线途经许多已知的丝绸之路遗址。它同时也绘制了一幅高分辨率地图,标示了其它可能的重要丝绸之路线路,它们过去未被识别,也几乎没有人对其进行过研究,其中包括了一条深入中国敦煌南部西藏高原的,未被探索过的廊道。
德国探险家Baron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创造了“丝绸之路”一词。一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引起了许多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兴趣,他们想要了解世界上最复杂的这一古代陆路贸易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Frachetti 表示:“古代城市、乡镇、寺庙和商队驿站的位置长久以来指示着这一巨大线路网络中的重要交流地点,但由于其众多线路难以确定,人们对于数千年来商人、僧侣和朝圣者们穿越亚洲内部高地的详细线路知之甚少。”
过去,学者们曾通过为主要定居点和贸易中心之间的最短和最低成本路线建模,以此追踪丝绸之路贸易廊道。然而Frachetti并不赞同这一做法,他认为,这一“点连接”方法在低地区域确实可行,因为在这些地方,穿越干旱平原和开阔沙漠的直接线路便于人们来往穿梭于不同的贸易中心。但习惯在崎岖山区进行迁移的牧民们并不会采取这种路线。
Frachetti 说道:“丝绸之路的路线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山区更是如此。穿越亚洲的商队选择线路时可能会考虑多种因素,然而在山区,他们很可能沿着牧民们迁移的惯常路线行进,毕竟,牧民们对山区迁移有着不少经验策略。”
他认为,尽管亚洲内陆的巨大山脉将居住在炎热干旱低地中的绿洲群落分隔开来,但该地区的山地牧民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生态挑战:将低地牧场晒成一片干枯不毛之地的炎热夏季。因此,迁移的牧民们想出了一个类似的策略:通过将牧群赶往高海拔地区来躲避使草地干枯萎缩的暑热。
“考古记载了公元前3000年山区畜牧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牧民们数世纪的生态策略迁移描刻出了古代跨亚洲贸易网络中的基本路线,”Frachetti说道。
ICOMOS 《丝绸之路主题研究报告》(廊道方案)示意图
为了证明这一理论,Frachetti与同事共同设计了一个模型,模拟了以季节性可放牧草场为目的地的高地牧群迁移。尽管该模型的建立并未将丝绸之路遗址纳入计算中,然而结果显示,它所推断出的线路与Tim Williams独立测绘的已知丝绸之路路网有着惊人的重叠。(Tim Williams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教授, ICOMOS著名丝路研究学者)
Tim Williams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教授, ICOMOS著名丝路研究学者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Williams表示:“穿越低地沙漠、肥沃山麓和绿洲的丝绸之路的演进受诸多因素影响。然而,牧场导向线路与已知丝绸之路的重叠表明,高地丝绸之路路网(750米至40000米)的出现,与亚洲内路山区游牧民长期使用的季节性迁移模式有关。”Williams同时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丝绸之路主题研究的作者,该项研究旨在支持UNESCO世界跨国系列申遗。
华盛顿大学空间分析、阐释与探索(SAIE)实验室的领头人Frachetti曾研究过世界各地的游牧畜牧文化及其古代贸易网络。他也曾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的丝绸之路遗址中带头进行发掘工作。
根据Frachetti的实地考察工作记载,这些群落曾进行过数千年的洲际交流,这是他在寻找山间小路遗存文物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线路一经形成,即成为丝绸之路的基础网络。
论证这一理论颇具挑战,这是因为,丝绸之路的中心廊道穿越了亚洲内陆最偏远的一些山脉:阿富汗北部的兴都库什山,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高原,哈萨克斯坦的准噶尔,吉尔吉斯斯、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的的天山,以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的阿尔泰山脉。
他的方法需借助于GIS和遥感工具,这些创造性的应用工具通常用于模拟溪流、河流和其他穿过分水岭的水流。在水文应用中,“流量积算”根据因重力流往低海拔地区的径流的已知性质,生成计算结果,以显示径流是如何注入更大的溪流与河流网络中的。
Frachetti使用流量积算算法计算繁茂的草场如何可能引导季节性迁移的游牧民穿越亚洲山区廊道4000公里宽的巨大横断面。
研究区域跨越伊朗、印度、俄罗斯、蒙古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它们被划分为每格为1公里的网格,基于多光谱卫星图像所检测出的植被反射率,每个网格均进行了牧草产量数值评定。使用GIS软件计算高地牧民寻找最佳放牧地点所采取的线路。最有可能的是那些通往肥沃牧场、有着最大累计流量的路线。
Frachetti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牧民们并非漫无目的地行进。他们穿越山区的路线均基于其对当地地形的了解,也受到生态因素的引导,比如草地的季节性产量。大部分牧民的迁移线路基本固定,几乎年年都走相同的路。
Frachetti的流量模型根据时间的推进,对主要高地牧场的规模和分布做了调整,但模型显示,山区草场的整体地形数千年以来并无巨大变化。进行类似季节性迁移的后代牧民们想必都熟知这些通往最佳放牧地点的路线。
根据500个迭代(大约相当于20代人)进行调整之后,形成了明确的草场导向迁移模型。建立动态显示线路过程中,草场导向的小路径形成方式显示为:溪流汇聚于肥沃草场,形成游牧迁移河流。
该研究为Frachetti关于丝绸之路早期演进的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它同时也为旨在揭示中亚古代山区社会参与结构的未来研究指出了方向。
研究成果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时至今日,面对那些持续不断的、危及人类文明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依旧是重要的解决手段。
Frachetti表示:“这一模型证明,这些崎岖的山脉并不是隔离区域群落的巨大障碍,相反,它们为经济与政治参与提供了渠道,这些参与能够维持邻近群落之间的长期联系。它说明,在习惯于交流联系的环境中,通常能够系统性地形成文明——丝绸之路路网的惊人规模已证明了这一点;而与世隔绝则必将成为灾难”。
资料由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