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莫高窟壁画中的禽鸟
敦煌莫高窟即千佛洞是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从前秦时期开凿,至元代竣工,花费了近一千年的时间。至今虽己经历几百年的时间,但它还完好地保存着四百九十二个洞窟,四万五千余平方米的壁画。出于对佛教内容表现的需要,在这些精美的壁画中描绘着许多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的禽鸟形象。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禽鸟图像本身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作为衬景和装饰图案的一部分出现。从北凉到西夏,历经多年间的壁画中留下如此丰富的禽鸟图像,己突显了鲜明的时代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技法。
莫高窟壁画中的禽鸟图像艺术自北凉始,以唐代最为灿烂,五代以后,便如日薄西山,暗淡无光。在宋、西夏时代,它已失去了往昔的光辉地位。这些禽鸟图像,不仅饱览了古人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花鸟画创作的一个经典范本。唐宋以前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的非常少,表现技法丰富、敷彩精丽的禽鸟图像更是难得一见。
敦煌壁画中禽鸟图像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承继关系,以及它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可靠性,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它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敦煌莫高窟壁画从十六国到元代,历时一千多年共经历十一个朝代,受政治、经济、文化纵横交错影响,艺术风格比较复杂,各时期壁画中的禽鸟图像描绘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和特色。
275窟 北梁 北壁 鸽子
最早的禽鸟图像绘于北凉公元一年第窟。这一时期的洞窟和壁画题材特别稀少,以致壁画中所绘禽鸟图像聊若星辰。现仅存第窟尸毗王本生中的鹰、鸽两幅,是敦煌莫高窟中最早的写实性禽鸟图像绘画。
257窟 北魏 北壁中层 弟子赴会图 孔雀
北魏时期的禽鸟图像绘画装饰性较强,造型较为浪漫与夸张的,线条奔放、用色大胆,禽鸟造型线条流畅,多采用单色平涂,给人简洁明丽的印象。创造出生动而又富有装饰趣味的形象。
249窟 西魏 北坡 飞鹤
249窟 西魏 东坡北侧 凤鸟
249窟 西魏 西坡 玄鸟
249窟 西魏 东坡 凤鸟
249窟 西魏 窟顶 凤车
249窟 西魏 南坡局部 乘鸾仙人
249窟 西魏 北坡 千秋长命鸟
西魏时出现这种风格,亦与北魏后期,公元五世纪南齐人谢赫所倡导的“气
韵生动”审美观相近。此期的画风逐步从北魏的装饰概念中走向活生生的现实,
其主旋律是矫健与奔放,造成了飞舞、流动的视觉效果。用线多体现出一种流畅、奔放的动感,与北凉、北魏时期壁画所运用谨严的铁线描法不同。这一时期,佛教在与其他宗教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中,引入了多种崇拜的观念,壁画上除了描绘
天上世界外,还有人间世界,所以这一时期的禽鸟题材大为拓展,在北朝、南朝、
西域文化的影响下,绘画风格也发生变化。禽鸟图像绘画题材内容较之北凉和北魏多有丰富。
285窟 西魏 窟顶西坡 凤鸟
285窟 西魏 南坡 朱雀
285窟 西魏 东坡 飞鹤
285窟 西魏 飞窜的稚
285窟 西魏 南壁 水鸟
285窟 西魏 狩猎图 鸟
第285窟是西魏描绘凤鸟、青鸟图像较多的石窟之一,同时它也可以说是覆斗
形窟顶石窟的代表,这类洞窟较少,窟顶为四面坡顶,形如覆斗,中心作一斗四
藻井。窟顶四坡均绘有禽鸟图像,其图像多为凤鸟,亦有青鸟、飞禽、玄鸟等,
画者所描绘衬景中的禽鸟图像,用笔飞动,设色清雅协调。在单纯的底色上用青
绿、储石、黑几种单色以平涂的方式绘出流动飞舞的情景。
296窟 北周 主室南坡 善事太子入海品 出游观耕 孔雀
296窟 北周 主室西壁 西王母赴会 凤车
296窟 北周 鸟
北周时期莫高窟壁画中所绘禽鸟图像较少,但题材、表现风格较为丰富,风格偏工致的禽鸟形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较少,用笔较为粗犷、造型简练、形象高度概括的禽鸟图像更为多见。
305窟 隋 窟顶南坡 西王母凤车
420窟 隋 群鸟听法
420窟 隋 西龛 鱼和鸭子
隋唐时期禽鸟的造型己由早期的浪漫逐渐走向写实,用笔用色皆有中原风范,
更有许多画面画工细腻,颇具长安笔韵。敦煌莫高窟中期壁画所绘图案较之早期
壁画更为丰富多采。禽鸟图像在藻井及平棋等图案中均有所表现,较之早期尤为
富丽、多样。
虽然隋窟在中期开凿较多,但这一时期壁画中描绘的禽鸟图像却相对较少。隋
窟壁画中有的禽鸟造型有明显的装饰色彩,但是其构图概念与汉代或北魏相比,
却有很大变化,变得繁密而随意。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正在进一步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走向创造自己民族形
式的道路。外来风格经过长时期的吸收融化,主要是社会审美观念的要求支持着
艺术家的革新尝试,才出现了隋代这种虽未完全成熟,但已充分体现了自己民族
特色的艺术。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才有宽广和光辉的
前途。我们试把北魏那种充满原始气息的艺术和富丽绚烂之极的唐代艺术作一番比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便可以充分认识到隋代艺术所起的桥梁作用,是极可
珍贵的,隋代艺术的重要意义也就在此。
321窟 初唐 主室西龛 赴会佛和菩萨 鹦鹉
莫高窟初期和盛期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禽鸟图像绘画的成熟期,也是继西魏、
北周之后的第二个辉煌期。唐代所绘禽鸟图像以体魄健美的孔雀、凤、鹦鹉、天鹅、鸳鸯等禽鸟为主,在造型上克服了隋代比例不称的毛病,作风近于写实。
唐代初期、盛期禽鸟图像绘画中,飞禽大多画得细腻真实,形神俱佳。第
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画有一只站在莲花上的鹦鹉,它高扬着头,扇动着双翅,似
乎是听到悦耳的乐曲而起舞,鲜红的嘴辉映着通体翠绿的羽毛,形象非常逼真。
隋唐以来,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凤鸟已从早期与孔雀较雷同的形象演变出来,
并规范定型,只在尾羽的形态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有一条、三条、六条几种,
多数为三条,并可长可短,但基本像记载中所说的鱼尾。至于有的作了图案变形
处理,譬如变为花叶形,则又另当别论了。
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禽鸟图像,造型较之前朝历代略显饱满,这种转变与
北朝后期人们的审美由“秀骨清像”向唐代的“以肥为美”的转变是同步的。
敦煌莫高窟的中唐时期,此期间虽然政权更迭频繁,敦煌及河西地区动荡不安,然而敦煌壁画艺术的共性仍多于差异性,总的来看,壁画中禽鸟图像绘画基本沿袭着唐前期形成的大唐风范继续发展,追求形神兼备的意境,禽鸟图像描绘佳作不少,其中吐蕃时期的禽鸟图像大放光彩。
公元年起张议潮收复河西,敦煌重新宗奉唐为正朔,从此进入了通常所
说的晚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敦煌佛教艺术虽然已经由绚烂复归于平淡,但中原画坛却正经历
着重大的变化与发展。在此影响下,敦煌莫高窟壁画禽鸟图像出现了写生的倾向,
孔雀力求更真实地表现世俗的主题,在用线方面吸收了中原波折灵动的勾勒技巧,在敷彩方面则力求鲜明。
中后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神瑞禽鸟图像,既有中国传统的,又有外来的,中西合璧,交相辉映。又因佛教净土思想在中土盛行,神瑞禽鸟图像常见于各类净土经变画中,同时也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大量出现于藻井及花边图案中,其中凤和伽陵频迩鸟形象久盛不衰,形式多样,蔚为壮观。
——————————————————————————————————
注:全文摘自西南大学美术学专业张丽(导师黄静)硕士论文,原题目《敦煌莫高窟壁画禽鸟图像艺术风格及技法研究》,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