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敦煌“名医“抢救壁画的那些事儿
1月15日下午,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500多名听众聆听了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的专题讲座《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讲座中,苏先生为大家科普敦煌壁画所面临的各种病害,并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在保护敦煌壁画方面所做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参加讲座的听众纷纷惊叹:敦煌壁画保存至今实在不易,同时对壁画保护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
苏伯民,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博士,长期从事壁画保护相关问题研究。多年来,曾多次赴日本和美国从事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壁画颜料分析、壁画病害机理以及壁画修复材料研究,近年来,又开展了洞窟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工作。
目前负责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东京文化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项,目前承担的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973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主讲人:苏伯民
以下为实录内容(有删节):
▼
敦煌保存了4到14世纪735个洞窟,一共有45000平米的壁画,也可以说是全世界保存壁画的面积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有24座文物建筑,2200多身彩塑,我们国家1986年首次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咱们国家第一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就有莫高窟。
▲莫高窟概况
今天的内容介绍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壁画保护主要做些什么工作。
第二,壁画作为一种文物,存在哪些病态,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第三,如何认识壁画材料,如何认识壁画的病害以及我们在壁画保护方面所采用的一些科学技术。
壁画保护的基本程序
壁画保护基本程序呢,咱们国家出台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其中第五条规定古代壁画的保护必须依定程序分步骤进行。这样一个程序分这样一些步骤。
第一步首先我们在做壁画保护之前,对它的价值要进行认识和评估: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对壁画的价值进行评估之后,我们要对壁画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保存现在的文字记录、图象技术以及图形的描述。经过人工调查之后,我们还要对壁画所处的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查。首先要调查它所处的环境有什么样的规律,另外一个方面,敦煌洞窟我们称之为微环境,以及这个微环境的变化规律。
再一个,我们要对制作材料进行比较系统和科学的分析,包括壁画的支撑体,壁画的颜料,在颜料中掺入的胶结材料,对颜料要进行分析。
在以上的调查基础上,我们要对壁画的病态进行病理分析,病理发生是跟环境有什么关系,跟材料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才能作出如何处理和如何诊治决定。如果我们决定要对壁画采取外科手术式的修复,我们要确定它比较适合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修复工艺要进行试验,在试验基础上,我们确定一套比较科学的修复方案,然后再进行工程实施。工程实施完了之后,还要对壁画的保存,未来要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这就是整个壁画保护的流程。也可以说中国目前不可移动或者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基本程序,都遵循这样一个程序。这样一个程序就是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所来的。
▲壁画保护方法流程
在这里我要讲一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吸收了世界上先进的文物保护思想和理念,结合我们中国具体的理念和实践的经验,出台的这样一些带有行业指导性的这样一个规章。所以在现在的文保界,基本上都是按照这样一个规章来进行相应的工作。下面我就想介绍第一部分,让大家认识一下壁画会存在哪些问题。
壁画存在哪些病态
大家都知道人的身体会得各种各样的病,但是对于壁画存在哪些病态,我想很多人不一定很清楚。
▲壁画结构
我们首先从壁画的结构来认识一下。我们无论到任何地方去看壁画或者了解壁画的制作工艺,都会发现壁画下面有支撑体,而支撑体中有地仗层。
在咱们国家,在行内,会把壁画分为三类,一类是石窟式壁画,一类是墓葬壁画,还有一类是寺观壁画或者殿堂壁画,这是怎么分的呢?分类的依据就是支撑体的不同。石窟式壁画就是以岩体或者山体开窟,即为石窟式壁画;如果壁画绘在寺庙墙壁上,我们称之为寺观壁画;还有一类大家非常熟悉,在北方地区,像陕西、山西、内蒙等很多地方的墓葬,特别是一些贵族的墓葬之中有很多壁画,我们称之为墓葬壁画。
另外一层是地仗层,这是取自于当地的泥土再加一些物质来做起来的,上面还有一层。一般地仗层分为粗泥和细泥,从建筑材料来讲,是一个逐步强度过度的过程,支撑体上首先有一层粗泥层,粗泥层上再做一层比较细的细泥层。细泥层和粗泥层的区别在哪里呢?细泥层一般所选用的材料中的土颗粒比较细,采用的加精材料,如铅维材料这种比较柔软、比较细的,例如咱们敦煌壁画下的细泥层里还加了很多棉花。
然后,在支撑体上做底色层,一般用白色。敦煌早期壁画当中,还有用红色做的底色层。这些底色层材料选择,也是各地方壁画的不同,要采用不同的材料。
这个底色层非常有讲究。如果在纸上绘画,大家肯定都知道要用宣纸,有生宣、熟宣,把颜料长期保存在介质上,使之能够长久保存。同理,在制作壁画的白底层之时,也要做一些这样的处理,这包含了很多技术。在底色层的基础上,我们再做彩绘层或者颜料层,颜料层有各种各样的使用方式,各种颜色的颜料的使用和图案搭配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非常精美的这些壁画。
从这个照片上来看,这个是地仗层,这个是粗泥层,这个是细泥层,这上面是颜料层,而底子上出现的条横是已经脱落掉的部分。
经过了对敦煌壁画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分类,我们对壁画的病态以及对其原因进行了一些分析。
▲壁画材料,结构和病害的微观形貌特征
我们先认识一下壁画的病态。大家从图上就能一目了然地认识这些现象。这些是起翘,颜料起翘就脱落了,情况岌岌可危;还有一个是起甲,呈鳞片状,其中有一类像人身体上面出疹子一样,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疱疹,我们称之为疱状起甲;另外一类是比较难预防的一类病害,就是颜料层的颗粒因胶结物逐步老化失去胶结力而逐步脱落或者凋落,久而久之使得壁画变得模糊不清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粉化现象。
▲泡状起甲
以上三种现象发生时,如不采取措施,就会产生壁画的画面层完全脱落或者掉落的现象,一旦脱落或者掉落,就无法找回和修复回去,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一旦发现壁画存在以上三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采取监测、修复等等措施。
像这种颜料层整体脱落,我们在专业上称之为颜料层脱落;像颜料表面长出细细腻腻的像疹子一类的病害,我们称之为点状脱落;颜料层表面上呈现龟的贝壳一样,我们称之为龟裂,它通常与地仗层有关系;还有一种是裂隙,壁画表面整体开裂,这种现象往往跟支撑体的下沉、支撑体整体出现了裂隙有关。
以敦煌为例,壁画后面有一些山体,如果山体出现裂隙的话,就会产生壁画整体开裂的现象。开裂导致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空鼓;我们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上面有很多字,如“谁谁谁到此一游”,我相信很多室外文物都有这种现象,希望大家通过多宣传文保知识,不要人为的造成破坏,因为这种破坏也是不可挽回的。像这种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