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民国时代 中国人看世界考古

从《良友》画报看民国时期的世界考古
○
袁 方
提起民国时期的《良友》画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封面上的摩登女郎呢?其实,这份创刊于1926年的综合性画报,除了服饰、发型、美妆这些时髦的都市生活外,还报道了国内外新闻、科学知识、美术摄影、文学作品等。其中,外国考古的资讯也是《良友》画报各板块的“常客”!

《良友》画报第一期(1926年)封面
封面人物为著名演员胡蝶
为什么这本非学术性的综合画报屡屡报道世界考古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良友》画报本身的办刊理念中找到答案。随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的展开,中国考古学正式诞生,同时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了解、关注考古活动。《良友》画报创刊于1926年,这一年,李济在山西夏县发掘了著名的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开展的考古发掘活动,引起了社会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在1926年,“考古”是当时的热门词汇。
《良友》画报自创刊之初,就明确了办刊理念,它要同时面向精英和大众,从而争取更为广大的读者。它在内容板块设置上既不偏重国内外时政,又不单纯是文艺时尚,而是以照片的形式报道国内外新闻,更加直观、更有吸引力地传播时事,同时穿插长篇小说连载、时尚商品广告、国内外摄影照片、艺术展览资讯和科学知识等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更为轻松的内容。在这样的办刊理念引导下,作为社会文化热点的考古自然也就成为了《良友》画报的关注对象。
《良友》画报将目光聚焦在了国外的考古活动与研究上。这些世界考古资讯既属于国际时事的范畴,又能紧跟中国文化界的热点,满足大众对考古这一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同时还能向公众传播考古学知识,实属一举多得。因此,我们能够在《良友》画报上看到国外考古现场照片、博物馆展览信息、古人类化石知识等内容丰富的世界考古资讯。这也让《良友》画报成为了民国时期公众了解世界考古的重要窗口之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良友》画报上到底刊载了哪些世界考古资讯吧!
1
《良友》画报1926年 第11期 第9页
这一期的画报在“美术之部”板块刊登了两张犹太国出土的文物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最近在犹太国发掘古物之一,上刻埃及文的太阳神歌颂词”
“最近在犹太国发掘古美术品,据考古家说是三千年前所作”

文中所称的“犹太国”应指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从图文可知,考古学家在“犹太国”发掘出土了两件文物,其中一件刻有铭文,体现了埃及的太阳神崇拜,另一件则表现了三千年前的立体圆雕的动物形象。
2
《良友》画报 1928年 第23期 第10页
这一期的画报则是在“世界时事”板块刊登了一张考古调查现场照片,并配文:
“亚洲一时霸主成吉思汗之墓(最近美国考古学家所发见)”

据学界现有的考古材料和研究可知,成吉思汗的墓葬目前仍未发现。那么图片上这处由美国考古学家发现的石构建筑,显然并非成吉思汗之墓。虽然这次调查是个乌龙事件,但是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美国学者仍然热衷于寻找成吉思汗墓。
3
《良友》画报 1928年 第33期 第16页
图1蒙古荒漠自然景观,配文:美国考古旅行团所到之蒙古荒漠——此地素罕人迹而千万年前动物遗骸甚多
图2安德鲁斯喂鹰,配文:美国考古团领袖安徒氏旅途中用箸喂养在蒙古所捕得之鸮鹰
图3发掘动物骨骼,配文:寻获古代大兽之遗骸
图4发掘动物骨骼,配文:考古家细心攫取荒漠埋藏之古代大兽骨骸
图5队员进行测绘,配文:考古团用科学仪器测绘亚洲荒漠地图
图6蒙古民工在吃饭休息,配文:考古团中雇佣之蒙古土人

这一期的《良友》画报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亚洲之中部考古摄影”,介绍了美国学者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在蒙古的一次考古调查活动。画报选用了6张图片,分别展示了他在蒙古戈壁滩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地图测绘和生活的场景,并在每幅照片旁配有中英文双语的解说。
4
《良友》画报 1929年 第38期 第25页
标题:科学知识——根据考古学而制的上古人类模型珍藏于芝加哥博物院
图1配文:上古人类妇女剥兽皮制衣裳
图2配文:上古人类穴居之家庭及其生活状态
图3配文:年约五十之男人
图4配文:少年男子(据考上古人类头大而颈短)
图5配文:年约三十之母亲及其婴儿

本期画报在“科学知识”板块展示了美国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Chicago Field Museum)复原的古人类模型,结合中英文双语文字说明,介绍了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与体质特征。据画报的描述,这是美国雕塑家伯拉司克根据五万年前西欧古人类体质特征而创作的古人类模型。
根据画报上的图片和文字描述,结合目前欧洲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论这组模型复原的是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在大约20万前至2.5万年前,生活在欧洲及西亚地区的古人类,属于晚期智人,因最后一次冰期而灭绝。其体质特征正如画报中所描述,身材较矮、四肢粗壮、肌肉厚实、额头扁平、鼻部突出。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尼安德特人如图中复原的一样,穴居且掌握了狩猎技术。
《良友》画报的此篇报道,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开展的一次成功的体质人类学科普活动。在目前,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年代、基因研究、病理研究仍然是考古学界的热门问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考古又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呢?我们将在下期分享!
TO BE CONTINUED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来源:世界考古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考古的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