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印度-希腊世界的哲学之王:米南德一世
摘要: 赫赫战功为了补全亚洲希腊裔殖民者的历史,今天的故事是留给我们的米南德国王的。亚洲的希腊殖民者在亚历山大大地去世之后,孔雀王朝一度大举反攻,占据了大量希腊人征服过的北印度地区,但是到了公元前200年左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德米特里一世继位,乘着孔雀王朝衰败之际大举南侵印度,占领了包括阿拉霍西亚、健驮逻和喀布尔河河谷的区域。德米特里一世 ...
赫赫战功
为了补全亚洲希腊裔殖民者的历史,今天的故事是留给我们的米南德国王的。亚洲的希腊殖民者在亚历山大大地去世之后,孔雀王朝一度大举反攻,占据了大量希腊人征服过的北印度地区,但是到了公元前200年左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德米特里一世继位,乘着孔雀王朝衰败之际大举南侵印度,占领了包括阿拉霍西亚、健驮逻和喀布尔河河谷的区域。
德米特里一世死后,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陷入分裂,此王国的印度部分独立,和北部的巴克特里亚形成了南北朝局面。到了德米特里一世的亲人、王族将领米南德统治印度-希腊王国的时代(公元前155年-前130年,相当于汉景帝时代到汉武帝初年),他再次大举入侵印度,斯特拉波记载,在米南德的带领下,亚历山大之后的人南下至恒河乃至华氏城;他们征服的印度诸部族,比亚历山大打下的还要多。印度的古代文献记载:
“那时,和般阇罗人、马图拉人一起逼近沙祗多后,英勇而邪恶的雅完那人(希腊人)就会到达华氏城)。一旦兵临华氏城下,它那著名的土墙就会轰然倒塌,整个国家将会陷入一片混乱。“文献记载暗示希腊人还是用了攻城器械攻击华氏城。此后,一场全面的社会动乱来临,婆罗门和首陀罗的位置颠倒,那些最敬畏正法的长老们也敢无所顾忌地剥削人民了。在城市中,那些希腊人,那些王公们,会使人民与他们熟悉相处,但好战的希腊人将不会停留在中印度。他们一致同意离开,因为在他们自己的统治区域爆发了一场可怕的战争。希腊人在这一地区消失了。”这暗示的可能是米南德王和北方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发生的战争迫使他将军队撤回北方迎战。
米南德王统治的时期是印度希腊人最强盛的时代,在他的庇护下希腊人文化繁荣,商业发达,而且留下了一部希腊式的佛教经典----《弥兰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的内容特色
很多希腊化君主都有类似于伙伴骑兵的卫队
其实整部《弥兰王问经》就是一部有着典型古希腊哲学思辨逻辑的作品,经文的结构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著作有相通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原文来一探究竟,本文只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章节,向大家展示这份希腊式佛教文献的思辨魅力。
印度-希腊国王米南德经常带着500个骑马侍从出行。在文本上,汉译本将他们翻译为“五百骑从”,结合米南德王经常征战、希腊人喜欢内斗的特征,这些人很可能是米南德王的伙伴骑兵,或者类似于伙伴骑兵的亲卫部队。武德充沛的米南德王就是这样浩浩荡荡、被精兵良将围绕着和比丘辩论。而且根据文本的线索,米南德的随从里有2个梵语化的希腊人名Devamantiya和Anantakaya,分别是Demetrius(德米特里)和Antiochos(安条克),还有一个侍从名叫Mankura,在希腊语中找不到对应,但是这是当时斯基泰人贵族的常见名字(比如和李广利对阵的大宛斯基泰人国王毋寡-Mukua)。所以这500伙伴骑兵中既有希腊人,也有斯基泰人。作为同样是从北方南下的征服者,二者在对印度的征战中有很多联系,即使是日后斯基泰人慢慢灭灭掉了一系列希腊人的王国,但是希腊裔依旧作为政治精英和精锐部队为各路北印度统治者服务。
阿富汗的希腊化城市阿伊-哈努姆的平面规划
弥兰陀王自称自己的家乡是遥远的大秦国阿荔散(高加索的亚历山大),环境相当优美,依山傍河,风光明媚。这里有公园、河、泉水、莲花池、园林一应俱全;就算有外敌想要入侵,也不容易攻破。这里有多种多样高望的塔与叠壁包围城墙。
亚历山大城美轮美奂,步道、车道、四衢十字路通道、市场等都区划井然。各种通用的道路沿途都装饰得很华丽,充斥着百千座豪宅;城市里有各种马车、象车川流不息,有俊男美女穿梭出入,也有各种教派的沙门、婆罗门等宗教师与希腊哲学家在此修行;这里还有各种高级的衣服与陈列各种商品的商店;还有各种甘美的饮料、食物,也充斥很多的财宝。总之,这个城市的一切环境就像是天界的天都一般的繁荣。但是弥兰陀王表达了他对这里的思念,暗示此时这座城市还没有被他收复,还在巴克特里亚国王欧克拉提德的统治之下。
米南德国王本人能文能武,精通兵法、文学、修辞、幻术、数学、天文、音乐等各种学问和法门,一天在练兵结束之后,他感到自己已经是凡间的最强者,于是想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的大臣给他推荐一个婆罗门,婆罗门对世界的解释不能让这位哲人王满意,于是帝释天让那先投胎到人间去和米南德王结缘,应对米南德的困惑。接下来的内容,是经文的一部分,展现了米南德王的思辨精神:
历史上的米南德王问道,应该是米南德王身边站满了伙伴骑兵,对印度人进行武力和精神碾压
......
弥兰陀王诘问比丘:“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他,你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
那先比丘立即反问他说:“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
“我父王传给我的啊!”
“您父亲的王位又是谁传给他的?”

德米特里一世死后,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陷入分裂,此王国的印度部分独立,和北部的巴克特里亚形成了南北朝局面。到了德米特里一世的亲人、王族将领米南德统治印度-希腊王国的时代(公元前155年-前130年,相当于汉景帝时代到汉武帝初年),他再次大举入侵印度,斯特拉波记载,在米南德的带领下,亚历山大之后的人南下至恒河乃至华氏城;他们征服的印度诸部族,比亚历山大打下的还要多。印度的古代文献记载:

米南德王统治的时期是印度希腊人最强盛的时代,在他的庇护下希腊人文化繁荣,商业发达,而且留下了一部希腊式的佛教经典----《弥兰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的内容特色

其实整部《弥兰王问经》就是一部有着典型古希腊哲学思辨逻辑的作品,经文的结构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著作有相通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原文来一探究竟,本文只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章节,向大家展示这份希腊式佛教文献的思辨魅力。
印度-希腊国王米南德经常带着500个骑马侍从出行。在文本上,汉译本将他们翻译为“五百骑从”,结合米南德王经常征战、希腊人喜欢内斗的特征,这些人很可能是米南德王的伙伴骑兵,或者类似于伙伴骑兵的亲卫部队。武德充沛的米南德王就是这样浩浩荡荡、被精兵良将围绕着和比丘辩论。而且根据文本的线索,米南德的随从里有2个梵语化的希腊人名Devamantiya和Anantakaya,分别是Demetrius(德米特里)和Antiochos(安条克),还有一个侍从名叫Mankura,在希腊语中找不到对应,但是这是当时斯基泰人贵族的常见名字(比如和李广利对阵的大宛斯基泰人国王毋寡-Mukua)。所以这500伙伴骑兵中既有希腊人,也有斯基泰人。作为同样是从北方南下的征服者,二者在对印度的征战中有很多联系,即使是日后斯基泰人慢慢灭灭掉了一系列希腊人的王国,但是希腊裔依旧作为政治精英和精锐部队为各路北印度统治者服务。

弥兰陀王自称自己的家乡是遥远的大秦国阿荔散(高加索的亚历山大),环境相当优美,依山傍河,风光明媚。这里有公园、河、泉水、莲花池、园林一应俱全;就算有外敌想要入侵,也不容易攻破。这里有多种多样高望的塔与叠壁包围城墙。
亚历山大城美轮美奂,步道、车道、四衢十字路通道、市场等都区划井然。各种通用的道路沿途都装饰得很华丽,充斥着百千座豪宅;城市里有各种马车、象车川流不息,有俊男美女穿梭出入,也有各种教派的沙门、婆罗门等宗教师与希腊哲学家在此修行;这里还有各种高级的衣服与陈列各种商品的商店;还有各种甘美的饮料、食物,也充斥很多的财宝。总之,这个城市的一切环境就像是天界的天都一般的繁荣。但是弥兰陀王表达了他对这里的思念,暗示此时这座城市还没有被他收复,还在巴克特里亚国王欧克拉提德的统治之下。
米南德国王本人能文能武,精通兵法、文学、修辞、幻术、数学、天文、音乐等各种学问和法门,一天在练兵结束之后,他感到自己已经是凡间的最强者,于是想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的大臣给他推荐一个婆罗门,婆罗门对世界的解释不能让这位哲人王满意,于是帝释天让那先投胎到人间去和米南德王结缘,应对米南德的困惑。接下来的内容,是经文的一部分,展现了米南德王的思辨精神:


......
弥兰陀王诘问比丘:“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他,你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
那先比丘立即反问他说:“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
“我父王传给我的啊!”
“您父亲的王位又是谁传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