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敦煌,丝路之上的艺术瑰宝

摘要:    敦煌石窟创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建造,至今保存着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余年的石窟500多座,彩塑3000余身,壁画5万多平方米,加上后期藏经洞出土的数万件敦煌文献和纸布绢画等珍贵文物,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风云际会,历史变迁,风蚀和沙尘使窟内壁画迅速恶化,许多珍贵的壁画现已残破和变色。据最新统计显示,在莫高窟目前存有 ...

 

  敦煌石窟创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建造,至今保存着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余年的石窟500多座,彩塑3000余身,壁画5万多平方米,加上后期藏经洞出土的数万件敦煌文献和纸布绢画等珍贵文物,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风云际会,历史变迁,风蚀和沙尘使窟内壁画迅速恶化,许多珍贵的壁画现已残破和变色。据最新统计显示,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病害。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面对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艺术最精美的佛教文化艺术遗址,如何进行壁画的修护和保护工作,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文物保护随着旅游开放凸显出诸多矛盾

  由于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不远万里前来观光考察。自1979年旅游对外开放以来,莫高窟共接待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万游客。可是旅游开放在为莫高窟带来大把黄金的同时,也让千年古窟伤痕累累。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表示,目前敦煌石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挣钱和保护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随着敦煌旅游业的开发和对外接待开放,带给莫高窟如下隐患:

  一.洞窟狭小,空间局限,游客增加,洞窟压力越来越大。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个洞窟中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洞窟仅18个10平米以下的洞窟有289个,而面积在25平米以下的洞窟占总数83%以上,洞窟可承载的游客容量十分有限。

  

  二.莫高窟属于遗址博物馆但所有洞窟都不能按照博物馆展陈的要求做任何改造,因为每个洞窟在历史上是供奉佛陀的殿堂,洞窟内四壁与窟顶均布满了壁画,不具备博物馆开放的条件和功能。

  

  三.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是采用当地的麦草泥土,木材制作而成,材质十分脆弱。经历千余年后,由于自然因素影响和人为因素破坏,壁画和彩塑程度不同地存在多种病害,如酥碱,起甲,空鼓等。

  

  四.长期以来洞窟小气候相对恒定但游客的增多打破了洞窟原有恒定的小气候环境。根据敦煌研究院的一项实验监测数据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一项模拟试验表明,相对湿度反复上下起伏是造成洞窟常见病酥碱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以及窟内相对湿度增加空气温度上升,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已有病害的发展。这将对洞窟内十分脆弱的壁画、彩塑的保存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

  

  敦煌的艺术价值需要人们了解和传承

  不管敦煌艺术有多么璀璨,如果这种重要价值不为人了解,不受年轻一代的认可,那么,保护从何谈起?清华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静杰认为如果能进行深层次的旅游开发,将过去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通过音像,讲解的方式融入旅游观光中,人们会对敦煌有更深的体会,从而激发保护敦煌文化的热情。

  

  首先,应尽可能地让它走进小学和中学的课本中这就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深入研究如何让敦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传承。

  

  其次从硬件上看,石窟,洞窟的加固,石窟群体,山体的加固,以及防洪防沙,防风等工程还需要继续做。

  

  再次软件建设方面,要特别重视数据库的建设,敦煌研究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将敦煌文化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做了永久性保存。

  

  最后关于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需要尽快面向大众。李静杰告诉记者以往这些学术成果大多在学术圈流传,社会普及率并不高。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学术研究真正的目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是应该回归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这样不仅能加强人们的素质教育还能增强人们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