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摘要: 图1,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以《千里江山图》(图1)领衔的“青绿山水”主题展览,名作《千里江山图》得以再次全卷展开,与公众见面,院方并以此为主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由于真伪争议,《千里江山图》成为跨年度热点。为此,2018年5月,北京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又举办了《跨千年时空看〈千里江山图〉:何为 ...
图1,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以《千里江山图》(图1)领衔的“青绿山水”主题展览,名作《千里江山图》得以再次全卷展开,与公众见面,院方并以此为主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
由于真伪争议,《千里江山图》成为跨年度热点。为此,2018年5月,北京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又举办了《跨千年时空看〈千里江山图〉:何为历史与艺术史的真实》为题的论坛,这是一场真正以论辩、论战为主题的研讨,最后形成会议论文集,我有幸参与其中。
伴随问疑和论辩,余辉老师又以问答形式在《中国美术》杂志(双月刊)上,从2017年5期到2018年6期,间断连载了对《千里江山图》各种疑问的答复,最终汇集成书,即《百问千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问答录》。
每一次针对真迹的大规模问疑和论辩,必然引发基础问题的大规模普及和解决。
真金不怕火炼,真迹不怕问疑,最终,问疑方提出的各种疑点,全部被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常识和逻辑分析解决和否定,达成“疑问枯竭”,直至休战。
2022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节目再次将《千里江山图》推上热点。
本文结合此前的一些疑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我的观点,对围绕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流传再作梳理。一些细节问题,还有很大研究空间,其实本文也是给大家一个读画和思考的提纲。
一、名称与作者
首先,画卷上并没有画家王希孟的题款,这在当时是常见现象,或许王希孟会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样,题在画中某个树丛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发现,但不一定有收获。
其次,原卷仅蔡京题跋提及作者叫“希孟”,应该是作者的“表字”,宋元文献和画卷本身上都找不到“千里江山图”这个名称和作者的姓氏。今天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名称与作者姓“王”来自于梁清标为此图题写的外签(图2)图2,梁清标题写的《千里江山图》外签

图2,梁清标题写的《千里江山图》外签

因为这个外签是梁清标题写的,所以近年来产生了种种猜测。
真实的古代书画手卷的流传,由于不断磨损,最容易被破坏的就是外签。古书画在重新装裱的过程中大多会根据前一次装裱破损的外签重新题签。
比较重要的几次大规模换签记录如:
1、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条:高宗所访求的法书名画,“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如有宣和御书题名,并行拆下不用”
2、王世点《秘书监志》记载,延祐三年(1316)三月二十一日,仁宗在嘉禧殿下旨:“秘书监里有的书画无签贴的,教赵子昂都写了者”。
元内府的书画,如故宫博物院藏《天历本兰亭序》,后面有宋濂题跋,或为移配,称外签为赵孟钏?猓??4娴浇裉斓脑?诟?榛??悦项题签已经荡然无存。
古人的做法,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很“不规范”,今天的食品、药品可以打上二维码,出了事故很容易溯源。古书画留存到今天,绝大部分流传记录是不完整、不“规范”的。
对待历史问题,不能因为古人“不规范”不打二维码,就判定一件具有广泛共识的传世名作为假冒伪劣。我们只能用古人的规范、常规去考察古人,质疑广泛共识应有充分证据,推翻旧的广泛共识应基于新的广泛共识。
一般来说,没有无利益、无动机篡改原名原作者的冲动,尤其是所谓“改成”或“随意命名”的“王希孟”在宋元明清时期并不知名,不能产生重大利益,且《千里江山图》由梁家家藏传世,并无谋利意图。
如果没有充分证据,我们应该认为梁清标是按照当时一般程序更换的外签。原来的外签上一般还会有作者生平、重要收藏家、重要题跋者等信息,宋荦诗中又提示王希孟二十余岁早卒的信息,可能也是来源于梁清标更换之前的外签。这是当前证据和逻辑条件下最合理解释。
二、从王希孟到蔡京
关于《千里江山图》的宋代文字信息,今天仅存蔡京跋一段,共77字,通过痕迹分析,这段“跋”的破损纹理与卷尾并不协调,而与卷首一致,原应放在卷首,应该称为“题”。余辉先生通过与蔡京其他可靠书作逐字比较,这段题跋真迹无疑,可参阅《百问千里》。
而这77字,又可以分成二三十个关键词,逐一详细、全面的考释和引申。由作品年款检查整个时代,再由整个时代来检查作品。
“政和三年(1113)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里有画学、画院、神童、文书库等多个制度,以及王希孟的身份、入学年龄可以考察。
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创立画学,独立校史6年(1104-1110),后并入翰林图画院17年,至北宋灭亡。对应科举制度,画学3年一届。包括入学人员身份、学业、考核、升等、赐官以及在学期间的生活补贴,画学都参照太学法管理。
从身份上说,能进入画学,也就相当于进入太学,需要有品官推荐,王希孟家境至少是世家子弟。
从年龄上说,1113年,王希孟十八岁,画学校史6年,对应王希孟九岁到十五岁,从年龄上看,应该是画学第二届,即1107到1110年,王希孟十二到十五岁时期。
十五岁画学毕业,可以直接授官赐服,但只是寄禄官,要到二十岁才可以得到差遣,也就是实际官职。所以由画学召入禁中文书库应是一个过渡性质的身份,方便得到徽宗亲授。
按赵孟钗?逍终悦项G所作圹志,赵孟頖十四岁承荫,十七岁就获得了免铨试直接注官资格,虽然岳父是吏部尚书,也必须要等到二十岁才能获得“知镇”的差遣。赵孟睢拔垂冢?灾泄?蛹啵?⒄嬷菟净Р尉?保??П弦凳币不刮绰???辏?坏玫阶⒐伲?钡剿瓮鑫吹檬导什钋病6?朐?笥胝悦项一同参议钞法的叶李,南宋时二十岁才入太学。王希孟十五岁已经画学毕业,应该称得上“神童”和“天才”了。
因为自己不是天才而怀疑天才,这是不对的,有未冠就毕业的,也有及冠才入学的。宋徽宗至迟到崇宁时期,二十岁出头,就已经开宗立派,瘦金体非常成熟了,作品有“崇宁通宝”钱(图3)、《楷书千字文》,王希孟画学毕业,得到宋徽宗亲自调教时,宋徽宗也才不到三十岁。陈丹青先生解读《千里江山图》认为王希孟必须是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就不会有《千里江山图》,成熟年长的大师多做减法,即取舍、概括,而王希孟在做加法,体现出年轻人独有的雄心和细心,我认为说得很到位。图3,宋徽宗书“崇宁通宝”钱

图3,宋徽宗书“崇宁通宝”钱

王希孟“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应在十五岁到十七岁期间;“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应在1112年秋到1113年春,算上后边的装裱时间,1113年成画、御览、赏赐蔡京。
从蔡京对王希孟的称呼,王希孟与蔡京应是很深关系的晚辈;献画后徽宗“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语气近似于对“家长”说。
三、蔡京之后《千里江山图》的去向之谜
蔡京后来的结局非常凄惨,钦宗上位后被贬岭南,客死潭州,再被查抄,子孙流放,《千里江山图》应该再度入宫。靖康元年十二月(公历已到1127年),宋钦宗正式投降金国,《千里江山图》又一次面临去向问题。
直到本世纪初,对于由北宋末到清初的500多年流传,一直混沌不清。收藏印的解读是认识《千里江山图》流传的关键。
卷首“三希堂精鉴玺”下叠压一方印,漫漶不可识,由于《石渠宝笈》的错误著录,长期被误认为是“缉熙殿宝”印(图4)图4,被“三希堂精鉴玺”叠压的 “□□殿宝”局部晦暗莫辨

图4,被“三希堂精鉴玺”叠压的 “□□殿宝”局部晦暗莫辨

卷尾“寿国公图书印”《石渠宝笈》未释,直到2017年才由吕晓和王耀庭破译(图5)图5,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左、中)和范仲淹《道服赞》(右)上的“寿国公图书印”

图5,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左、中)和范仲淹《道服赞》(右)上的“寿国公图书印”

此前,《千里江山图》一直按照北宋宫廷散逸、南宋入理宗内府、入元由溥光收藏推测。
但是“寿国公图书印”被释读出来,让这个推测发生了动摇。“寿国公图书印”是金国宰相高汝砺(1154-1224)的印章,高汝砺1220年封寿国公,1224年去世,从高汝砺流到宋理宗内府就非常不合理了。
而且,这件东西还有溥光的题跋,他十五岁就看过《千里江山图》,按今天较准确的资料,溥光至迟生于1240年,故溥光十五岁不晚于1254年,此时宋蒙尚在敌对,宋理宗且健在,其收藏不可能到溥光眼前。
显然,对相对清晰的“寿国公图书印”都漫漶不识的《石渠宝笈》编写者,辨认“缉熙殿宝”的能力是不可靠的,卷首“□□殿宝”需要重新释读。图6,《千里江山图》上“□□殿宝”与黄庭坚《花气熏人帖》上“缉熙殿宝”有较大尺寸差异

图6,《千里江山图》上“□□殿宝”与黄庭坚《花气熏人帖》上“缉熙殿宝”有较大尺寸差异

实际上,此印尺寸与“缉熙殿宝”已有不可弥合的差异(图6),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上测得“缉熙殿宝”并不方正,右高53.9mm,左高54.7mm,均值54.3mm,《千里江山图》上测得“□□殿宝”高59.1mm,这个尺寸差别远远超出了材料的弹性范围,是完全不同的印章。
原图底色黯淡,经特殊的图像处理,强化磨损、破损痕迹和印色,目视效果相对清楚(图7)图7,“□□殿宝”局部特殊处理高清图像

图7,“□□殿宝”局部特殊处理高清图像

处理后,“殿宝”二字已了无疑义,由于原件在递藏中存在较严重的漏盖、渗化、磨损和破损,前二字大部分细节已经泯灭,识别中需与原图和原作反复对勘,了解痕量物质的存在,排除磨损、破损痕迹的干扰。
找到相对清晰的残存笔画(图8),通过字形及组合,使用排除法可缩小范围。图8,“□□殿宝”残存笔画标示

图8,“□□殿宝”残存笔画标示

第二字,左侧偏旁为“礻”,字典下共一百一十六字,“礻”“口”组合仅有“祏”“祐”“祜”“祒”“祫”“祮”“祰”“禧”八字,以“禧”字字形最接近,最祥瑞。联合第一字,从图像、文字、字义释读的角度以“嘉禧”为最佳组合(图9)。查宋、金、元、明四朝宫殿名称和字形,除“嘉禧”以外,尚无与以上图6、7、8近似者。图9,“嘉禧殿宝”笔画复原

图9,“嘉禧殿宝”笔画复原

当然,这个印还有另外的释读,如宋高宗吴皇后的“康寿殿宝”,见仁见智,这是正常现象。正是这样的差异,以及《石渠宝笈》的错误释读,说明在图像处理以前,乾隆、石渠宝笈著录者都不知道这个印是什么印,盖“三希堂精鉴玺”的太监甚至不知道这里有印,当然梁清标也不可能知道。
梁清标作伪说存在一个悖论,他不可能伪造一个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偏门印章用来欺骗自己和继承遗产的家人,从逻辑和动机上都说不通,所以这个印一定远远早于梁清标,《千里江山图》不可能是梁清标作伪。
四、两种释读的优选
支持释读为“嘉禧殿宝”的理由有3条:
1、篆字字形还原,“嘉禧殿宝”贴合度更高,尤其是“嘉”字“吉”头的“口”字高度贴合,难以容纳“康”字中间的“田”形;还有“禧”字左边的“礻”旁,两横三竖,至少有三笔是清楚的,“禧”字右下的“口”字也是高度贴合。
2、风格上,“缉熙殿宝”屈曲盘桓,正是赵孟睢队∈沸颉分信?赖摹靶赂g相矜”“不遗余巧”,和吾丘衍(1272-1311)《学古编》中所谓的“妄意盘屈”;“嘉禧殿宝”强调篆法的标准和书写性,赵孟钏?健昂何憾?碌湫椭势又?猓?煞路鸲???印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