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中的龟兹文化(上)

摘要: 序言  龟兹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北依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很早以前龟兹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根据文献记载,最盛时,龟兹疆域以今库车市为中心,包括拜城、新和、沙雅、乌什和巴楚等县,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古老的铜厂河和渭干河(古称东川水和西川水)纵贯龟兹境内,哺育了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中的龟兹文化。保留到现在的石窟寺、城池、佛 ...



序言

  龟兹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北依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很早以前龟兹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根据文献记载,最盛时,龟兹疆域以今库车市为中心,包括拜城、新和、沙雅、乌什和巴楚等县,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古老的铜厂河和渭干河(古称东川水和西川水)纵贯龟兹境内,哺育了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中的龟兹文化。保留到现在的石窟寺、城池、佛寺和烽燧等遗址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龟兹是多民族居住并融合发展的大家庭。历史上曾在龟兹生活并活动的有天山南北的塞种、月氏、乌孙、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匈奴、汉、羌、吐蕃、回鹘等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龟兹文化。


龟兹地区出土的石器

龟兹地区出土的陶器

龟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

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出土的龟兹文木简

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出土的梵文文书

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出土的汉文佛经

国家图书馆藏《刘平国治关亭摩崖》拓本

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出土孔目司帖

新和县夏合吐尔佛寺遗址出土净土变壁画残块

库车市库木吐喇石窟第73窟出土佛经故事

库车市森木塞姆石窟采集的大历元宝

库车周边出土的于阗文文书

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第220窟正壁古藏文题刻

1

丝绸之路与龟兹文化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至罗马,途径甘肃、新疆和中亚、西亚,并连结地中海各国。由于这条路上西运货物中以丝绸影响最大,故得此名。丝绸之路按地理环境特征分为三段,即东段、中段和西段。东段:从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至玉门关、阳关。中段:东起玉门关、阳关,西至帕米尔高原。西段:从帕米尔高原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东西联通,丝路为枢。丝路万里,西域为纽。西域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最前沿、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交汇地,书写着丝路文明的厚重与沧桑。位于古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龟兹,则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2

龟兹与中原密切交往的历史


公元前1世纪匈奴侵扰西汉边境,龟兹也饱受匈奴欺凌,龟兹王绛宾为了摆脱匈奴的奴役,一反先王对汉匈模棱两可的态度,义无反顾地投靠汉朝政府共同抗击匈奴,并仿效乌孙与汉朝和亲,意与汉朝结亲。公元前71年恰逢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到长安学鼓琴时路过龟兹,绛宾王与弟史相互爱慕、一见钟情,随后绛宾王遣使至乌孙提亲,表达了迎娶弟史的愿望。他的请求很快得到解忧公主的应允,弟史从长安学艺归来之后,两人喜结良缘。这段姻缘成为西域民族关系史上广为传颂的佳话。

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绛宾王和弟史赴长安朝见汉宣帝。绛宾王受赐印绶,弟史封为公主。一年后,他们带着汉宣帝赏赐的车骑和珍宝返回龟兹。长安的繁荣和汉朝的富强给绛宾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绛宾王成了汉家文化的顶礼膜拜者。他模仿汉朝制度建立宫殿,制定礼仪,吸收汉朝先进的文化,进一步推动了龟兹社会的发展。这件事发生在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绛宾王去世后,其子丞德即位,自称汉外孙,世代服从汉朝的政令军令,为维护国家统一效力。

为了保持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和国家的统一,汉朝政府于公元前101年在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设置使者校尉。公元前68年,又派侍郎郑吉率兵在车师(今吐鲁番盆地)屯田,并命郑吉护鄯善(今罗布泊一带)以西南道,统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汉廷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建立西域都护府,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代疆域图

龟兹地区出土汉印

库车市克孜尔尕哈烽燧

库车市魏晋十六国砖室墓

唐代,中央政府于公元658年在龟兹设立安西大都护府,这里成为了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清代,中央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实行与全国一样的行政管理体制。

唐代疆域图

库车市龟兹故城中出土的开元通宝

新和县羊达克库都克唐代烽燧

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古城

清代疆域图

3

多元的龟兹文化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形态,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龟兹文化也具有这个特点。这一地区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各民族文化在这里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库车市阿艾石窟经变图

库车市库木吐喇石窟第13窟主室券顶一佛二菩萨

库车市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的舍利盒

龟兹地区出土的琉璃杯

温宿县出土的鸭形陶壶

龟兹地区出土的印章

4

龟兹宗教


龟兹地区同塔里木盆地其他地区一样,历来是多种宗教传播的重要地区,是宗教文化的汇聚之地。这里最初曾经流行过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祆教、佛教等相继传入,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尤以佛教最盛。后来,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先后传入,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演变,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居共生,多种宗教文化长期交融共存,互相借鉴,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多彩的西域文化的历史的缩影,充分展示了西域大地与泱泱中华始终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有力地见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


萨满教的萨满



祆教女神

石阴、石祖



龟兹地区出土的萨满法器





祆教陶棺

  祆教陶棺

摩尼教文献一

摩尼教文献二
察合台文医学处方 库车大寺

温宿县马辅臣将军墓

5

龟兹佛教


佛教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历史绵延的主要载体。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以摩揭陀为中心大力推广佛教,影响范围远及巴基斯坦、中亚等地区。龟兹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首站。公元2世纪至公元13世纪,龟兹与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城邦诸国一样普遍信奉佛教,曾一度成为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摇篮”。

龟兹佛教西承印度、犍陀罗佛教的续脉,东启新疆以东中原佛教的发展,是北传佛教的重要纽带和阶梯。初期,龟兹以小乘佛教为主,后来中原大乘佛教反传西域,龟兹也成为了大乘佛教最盛的地区,留下了大量汉传佛教遗迹,以库木吐喇石窟为代表,其绘塑内容反映了汉传大乘佛教思想。龟兹佛教艺术影响了河西走廊和中原以及中亚佛教艺术的发展,后来又受到中原佛教的影响,并呈现出与汉传佛教融合发展的趋势。公元13世纪,佛教逐渐淡出了龟兹的历史舞台。


世界文化遗产——拜城县克孜尔石窟

库车市库木吐喇石窟

库车市库木吐喇石窟第16窟飞天(摹本)

库车市森木塞姆石窟

库车市苏巴什佛寺遗址

6

鸠摩罗什


龟兹高僧见诸史籍者甚多,著名的有帛延、帛尸梨蜜多罗等,但以东晋的鸠摩罗什影响最巨。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出生于龟兹,其父鸠摩炎是古印度人,母亲耆婆是龟兹王的妹妹。他早期信奉小乘,后改宗大乘。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次年携鸠摩罗什到达武威,并留居17年,在此期间罗什潜心学习汉语,打下了扎实的汉语基础。公元401年,应姚兴邀请,罗什前往长安入住逍遥园西明阁,率弟子八百、僧众三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活动,译出了《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佛教经典。

罗什学贯东西,精通胡、汉语言,能够“手持胡经,口译秦言”,力求实现佛经语言中国化并保留原文语趣的生动性,在中国翻译史和佛教文化史上树起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他的译经对我国六朝以来的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促进隋唐文学的变革和繁荣做出了贡献。鸠摩罗什是我国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代表。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家还有玄奘、真谛和义净,他们都是汉族,正是这些不同民族的僧侣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克孜尔石窟的鸠摩罗什像

西安大雁塔广场的玄奘像

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奈良金峰山寺《妙法莲华经》

古本佛经三幅

武威鸠摩罗什寺及真身舍利塔

西安草堂寺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克孜尔石窟研究所
编辑:王 吉
审校:苗利辉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