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古丝路上的服饰是啥样?

摘要: 提到我国古代传统服饰,你会想到什么?是素雅古拙的前秦长袍,大气古典的汉朝深衣,还是华美精致的唐装锦绣?是花枝繁盛的步摇,镶嵌金银的扁方,还是宽大似冠的巾帼?华夏之韵,文化悠长;服饰之好,丝路回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国服饰文化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折射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包容和美的民族性格。1月25日,“云想衣裳——丝绸之路 ...

提到我国古代传统服饰,你会想到什么?是素雅古拙的前秦长袍,大气古典的汉朝深衣,还是华美精致的唐装锦绣?是花枝繁盛的步摇,镶嵌金银的扁方,还是宽大似冠的巾帼?

华夏之韵,文化悠长;服饰之好,丝路回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国服饰文化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折射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包容和美的民族性格。

1月25日,“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全国11个省、3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的20余家文博机构的186件/组珍贵文物,通过丝织品、服饰、陶俑、画像砖等,呈现古丝路之上盛大磅礴的服饰文化。

珍品汇聚 穿越千年“衣冠王国”

来自荆州市马山战国墓的䋺衣(图1)、凤鸟花卉纹锦袍将先秦时期中国丝织业的发展故事娓娓道来;内蒙古地区出土的晋代龙形金项饰、汉代镶宝石金冠饰(图2),宁夏盐池出土的金方奇等实证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甘肃高台县出土的魏晋采桑图画像砖(图3),真实描摹了魏晋时期西域当地纺织生产工艺,展现了中原纺织技术在丝路沿线的传播。

图1

图2

图3

“服”传古今 重返丝路衣冠盛世

丝路初开,泛漾泱泱汉风 嫘祖始蚕、蚕丛教民养蚕、蚕神马头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将野生桑蚕驯化为家蚕,随之发明了缫丝、丝织技术,建立起原始丝织业。
到公元前二世纪,从冠服到发饰,从丝锦到纹纱,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服饰体系逐渐形成,于泱泱汉风中开启了一段美的历程。西汉年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轻薄而透明,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体现着汉代大一统盛世之下中国服饰文化的飞速前进。
西汉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图4),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图案中几何纹、动植物纹交替分布,尤显华贵。桃形花纹和云纹,遣策称之“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

图4

千山共色,尽显服章其美 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起点的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十分兴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
这一时期,吐谷浑、龟兹、大秦等西域古国,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各民族间的服饰特点交融贯通,形成了恣意洒脱、不事雕琢的独特服饰风尚。
前秦紫缬襦(图5),扎染缬点呈方形,均匀平铺,错落有序;袖口宽博,腰身阔落,如此大面料的绞缬衣十分难得,身着其衣,尽带仙气飘逸之感。
前秦绯碧裙(图6),裙有碧、绯两色,共六片,采用裙幅之间跳色拼接织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尚爆款”。
同时,在服饰文化大融合、丝绸之路繁荣发展这一阶段,西域已开始在当地生产丝织品,纹样融合中西方文化特色,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
狩猎图金“方奇”(图7)(用途尚在研究中,根据铭文命名为方奇),十六国时期至隋代。其纹饰具有明显的域外风格。狩猎武士带有游牧民族的特征,有翼狮子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因素,外框龙纹又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代表,因此这件“方奇”成了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者”。

图5

图6

图7


大唐新样,始成衣冠王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仙李白的“云想衣裳”,道出了杨贵妃的服饰之雍容华美。唐代服饰承秦汉、魏晋之风,收丝路沿线诸国之美,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的服饰发展面貌,成就了中华民族“衣冠王国”的美誉。
来自开元盛世的彩绘灰陶女俑(图8),头梳发髻,双鬓乌发遮耳。身着曳地长裙,足蹬翘头履,罩黑色大折领外披,双手拢于腰间,形态端庄大方,雍容华贵。

图8

彩绘灰陶男俑(图9),裹黑幞头,身穿黑底白花圆领内衣,外罩浅黑色右衽曳地长袍。腹部束黑色革带,袍左下摆提起掖在革带下,露出月白色里子和四瓣花红绫裤,足踏白色尖头履。陶俑圆脸丰颐,面带微笑,左臂曲握于胸前,右臂外撇,小臂搭粉色宽袖。

图9
回首丝路,从手摇纺车到束综提花机的技术革新,从斜纹纬锦到加金织物的不断尝试,从融合南北文化的裤褶扬裆,到唐代“女着男装”独特风尚的开放兼容⋯⋯中华服饰一直在演进变革,兼容并包,发展出更多元的精神内核。


编辑:杨亚鹏 邓生涛

复审:冯朝晖

:崔 波


本文刊登于2022年2月15日

《中国文物报》第6版

投稿邮箱:

wwbshoucang@163.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