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浮梁县北宋双峰塔调查及保护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吸收儒家及道教精神,其“有裨政治”“有助世教”,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极力推崇。《后汉书·陶谦传》记载:“大起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人许,做黄金涂像,衣以锦彩……”可见佛教繁荣之象。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空前繁荣,儒、释、道三家齐尊,士大夫阶层对佛教的本土化建立了理论支撑。北宋之初,统治阶级改变策略,实施“重文抑武”的政策,国力快速增强。商品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规模的同时,也壮大了市民阶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北宋佛教的世俗化和平民化。本文所论之双峰塔正是建造于佛教推崇的北宋天圣年间。
图一 双峰塔立面绘图
一 双峰塔概况
双峰塔,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北隅勒功乡勒功村,处在赣皖两省的交界处,自古便是苏浙皖水路南下、闽粤赣北上的交通要道。至双峰塔需途经杨村河,向南沿青石古道行5华里,周边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塔右侧十米处为双峰寺遗址,古寺已毁,但仍存留有墙基、水井、鱼池等遗迹。
据清乾隆年间《浮梁县志》记载,勒功双峰寺和双峰塔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主持僧如忠创。北宋仁宗年间,崇尚佛学,天圣二年诏曰:“海内名山列得建寺以栖佛里人。”黄淑道,字道枢,勒功人,官至翰林院中书兼国家祭酒事,其在已毁的遗址上重建双峰寺、双峰塔、迎官阁、九龙庵。塔前石碑《双峰寺记》及勒功《黄氏宗谱》对双峰寺兴衰始末记叙脉络清晰,寺庙由黄氏始祖黄叔季始建,其孙黄叔道“官至侍郎”,返乡时重建,并因寺庙在宝莲山两峰之间而易名为“双峰寺”。南宋绍光年间黄氏七世后裔工部尚书黄梦柏偕弟兵部侍郎黄梦松衣锦还乡,重建寺庙和塔刹,并置水田十六亩供住持僧人耕用。
明太顺庚辰年间(1460),冯诚考中辛丑科进士,官拜中议大夫,授湖广按察使司,其时,安徽太平县令汪信为冯诚歌功颂德,在双峰寺内立《双峰塔记》碑。冯诚衣锦还乡时捐资修建了双峰寺、迎官阁、九龙庵。该碑文已漫漶不清。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巡察浮梁,曾为双峰寺题诗:“谁人种德到双峰,物我同归化育中,援墨人儒君子德,杏坛经训是高风”(《题黄叔道建浮北双峰寺诗》)。后时诸多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颂扬黄氏家族修寺建塔德行的诗篇,使双峰寺、双峰塔更加声名远播。
图二 双峰塔内佛龛
二 双峰塔的构造和布局
(一)构造
浮梁双峰塔为就地取材特别烧制砖,六角六面。外体五层以及底部须弥座和顶部刹座,共分七个部分(图一)。内体依外体五层,在各层间增设夹层,累计九层,采用内体空筒式穿壁绕平座结构,应属砖体楼阁式佛塔。塔为六角五层,坐东朝西,残高16.2米,维修后高19米,底层每边只有3.5米,无平座层,是典型的弧身塔,平面每边约为拱率二十分之一的弧线,塔身亦呈弧线。内部每面面阔1.13米,塔壁厚1.95米,塔对角距离7.03米。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为4.55米,外层表面分成上、下两段,可见两段交接处留有梁槽的痕迹和外跳平座的基脚插孔,直径约有25厘米宽。由下看上方,遗留有残存的塔木梁。外五层,每面各开六门洞,一、二层以上,有两个门洞为内外出入通道,另两个为上下通道,其余两个隔断作内壁龛;夹层亦在各面开洞,内做壁龛及佛龛(图二)。隔层有木质楼板,塔内外均置层砖叠涩挑檐。塔内壁、壁龛、佛龛、门洞面层以白灰粉刷饰面,饰以白色。双峰塔佛龛内原来有石雕坐佛,石佛像已经风化,较为模糊,但仍可见宽肩、细腰、宽胯的形体特征。
(二)构筑特点
双峰塔基台由平整的条石砌成正方形平台,露出地面部分约0.5米,边长约6米。基座高约3.5米。洞顶处使用了木过梁法,将塔顶部分的重力压力通过梁分散至塔体部分,以减轻对拱体的超载压力(图三),同时,木制材料属有机材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有预防震动的作用,提高塔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塔顶以砖建砌,加强了整个塔体的承受力。出檐的部位同时使用不同尺寸和造型的砖,提高了出檐效果的美观性和整体的稳定性。
图三 双峰塔内部结构
塔内底层的砖为长身平砌,主要以稀泥为粘砖材料,外加少量石灰,泥砖之间的缝隙小而均匀,厚度为0.2~0.3厘米。塔壁心砖采用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方砖与长砖垒建整个墙壁,扎实紧密。因建塔时间久远,砖壁的颜色已褪色成橙黄色并轻微发暗,砖尺寸大小及薄厚程度都较为均匀,棱角分明。塔内有断裂、脱落的碎砖,经对其中部分标本仔细观察,少部分刻有简约的类似绳纹和弦纹的纹饰。砖分两种:第一种是长方形砖,长34.5、宽15、厚5厘米;第二种是正方形砖,长宽约为32厘米,厚5厘米。方砖壁面大部分为素面无纹,小部分饰有刻划纹。素面砖用于塔体及顶部。
(三)地理布局
唐代寺院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故塔建在殿前或塔院。宋代,塔从首要位置退居为次要位置,从佛殿前被移动至佛殿后,佛殿及其中的佛像从次要位置上升到首要位置。据《佛教寺塔》一书中说明,“塔建寺外,与寺院中轴线成25度角”,严格地说,双峰塔与寺院中的中轴线构成35度角。中国的塔一般建于寺院东南方向,根据八卦方位来看,塔东南方向为巽,有“上吉之气”之说。浮梁县双峰寺坐东朝西,双峰塔立于寺院西北方向,与其遗址相隔十余米远。这种布局的原因说明,其一,宋代的寺塔的规模不及前朝名塔,小型寺塔已完成融入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地处偏僻的山区;其二,汲取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内容,布局更加生动,充满生活化气息。
三 双峰塔体修缮和保护
(一)原塔受损情况
图四 双峰塔(修缮前)
双峰塔已废弃上百年,塔体受损非常严重(图四),主要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七层塔顶及塔刹已毁,部分构件断裂和缺失。原因在于砖石自身的老化,加上年代远久地基下沉,使得塔体易开裂,石材和砖材自内部崩裂,裂缝相互贯穿,塔体不稳定,造成整个塔顶坍塌、断裂及塔身构件脱落。二是塔体通身浅表性裂隙。由于自然风化、溶蚀现象导致裂隙沿文物肌理发展,表面呈里小外大的V字形,部分条带状分布,浅表性裂隙虽未深入石砖内部,但其大量交错、延伸已对部分构件造成了破坏性损伤。三是建筑表面风化。塔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化现象,背山的北面风化程度最轻,南面最严重。部分塔身表层片状剥落;原塔佛龛内遗存的佛像形体已模糊不清。四是植物危害。塔表面生长瓦松、苔藓、地衣等,特别是每层塔间隔处杂草丛生,且五层塔侧已斜出三米多高的树木,严重影响整体建筑的稳定性。
(二)修缮情况
根据双峰塔的上述损害情况,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主要采取了表面清理、裂隙修复、塔顶复原、部分脱落构件复位等措施。
1.塔表清理
双峰塔在郊野之地矗立几百年,塔身附着各种沉积物及以前修缮遗留的残物。对其表面进行清理和清洗可打开石砖的气孔,恢复水蒸汽孔隙通道。清理以物理手法为主,先用软毛刷去除表面尘土、杂质颗粒。对于石砖裂隙间的植物根茎、尘土等,则用硬毛刷、细钢丝、刀片等工具处理。然后,再用大毛刷刷洗一遍,清洁简单,水分易蒸发,可使建筑物干净无损伤。对于易长苔藓杂草的部位,喷洒偏碱性除藻剂,以防止藻类植物快速生长。
2.裂隙修复
根据裂隙的位置和大小,大致使用三种解决方法:一,塔体砌筑缝,由于宋代砌筑砖塔使用的是黄土中夹杂的石灰浆,因此在其砌筑对缝内仍然使用石灰浆找平并灌入;二,微裂隙嵌缝,由于塔身通体存在纵横交错的微裂隙,修缮时采用了灌注型水硬石灰嵌过细的隙缝,可防止水渍及灰尘的侵入,并将塔体封护和稳固;三,大裂隙灌浆,裂隙清理后先进行嵌缝,确保嵌缝材料与裂隙粘接紧密,然后用竹质刀填补修复材料嵌入裂隙内部,表面再以硬石灰封缝,并在适当处留灌浆入口。灌浆材料彻底凝结后,将裂隙凹口填补水硬石灰一类无机材料,增加填缝材料的寿命。
3.塔顶及构件修复
原塔顶由于粘结材料老化,塔顶的风速大,日晒雨淋等,顶部石砖已破损脱落。为还原塔顶的本来面貌,修缮采用与原物大小和质地相同的砖材砌筑,并对脱落的部分墙体进行增补。塔刹是塔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峰塔原有的塔刹已遗失,于是铸造了新的石质塔刹予以替换,其形制参考了北宋砖塔塔刹的宝珠式样,简朴凝重。另外,对塔檐塔身脱落的小块构件进行复位粘接加固,选择环氧树脂胶剂与砖材粘合,将构件表面和待粘接的截面均匀涂上,再用固定的装置支撑,待粘合剂完全固化后,去除固定装置,这种方式对文物的影响比较小,做到了最低干预。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修缮工作中还对塔基基座进行了加固;对塔身部分构件缝隙内灌注糯米石灰浆,形成对水、污物、植物妨害的隔离层;对塔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维修。最后,在修缮工作的结尾部分,对砖塔构件补配、微裂隙嵌缝、灌浆缝嵌缝所用的修缮材料进行了做旧,使新材料的色调达到与砖塔原构件相近,达到展览修复中“远看无异,近观可辨”的效果(图五)。塔体修复后,石像未存放于原佛龛内展示。
图五 双峰塔(修缮后)
四 结语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浮梁北宋双峰塔成功入选。双峰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经济价值。首先,双峰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距今已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属少见的砖体佛塔,为研究北宋早期赣北地区的砖塔发展、演变过程和建造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其次,双峰塔建筑形式独特,营造水平高超。其为六角七层式砖塔,塔身收分呈弧线,弧线拱率约为1/20。这种弧型砖塔,在中国历代佛教建筑中尚属孤例,是研究中国古代弧身建筑的一个难得的佐证物。第三,为研究南方地区佛教文化以及勒功官宦黄氏家族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信息。第四,修缮后的双峰塔保存现状较好,与附近的双峰寺遗址、宋明碑刻、古井、古鱼塘、古树及勒功古街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因而也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本公众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