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敦煌丝绸,地道中国风

敦煌宝库留存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其中也保存了大量古代丝绸的实物、文献和图像资料,莫高窟发现的丝绸实物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同时,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文献中有许多相关记载,莫高窟壁画中也有大量的描绘。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现存的中国早期的刺绣实物都是锁绣,到了唐代,刺绣有了很大的发展,刺绣技法也大大丰富起来。从敦煌发现的大量刺绣实物来看,唐代开始,锁绣的优势不复存在,刺绣中运用得更多的是劈针绣、平针绣和加金绣。
相对于刺绣,印染工艺的产生却晚了很多,但它也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唐代有四缬之说,即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今天均称之为印花,实为防染印花。敦煌发现的唐代印染织物主要是夹缬。所发现之实物几乎都出自藏经洞。
夹缬
夹缬是指一种防染印花的工艺及其产品,操作时,使用两块木制花板夹持织物而进行染色。
唐代夹缬在新疆吐鲁番、青海都兰等地的墓葬中都有出土,但藏经洞是目前国内发现唐代夹缬最为集中的地点。
在藏经洞发现的夹缬中,除两件相同的蓝白点状夹缬绢为单色夹缬外,其余均为彩色夹缬。由于使用了凹纹和镂空的夹板夹住折叠的织物进行浸染和注染,所以夹缬印花的色彩是封闭在一个个色区中的,图案对称,处于夹板边缘的织物上的图案往往会变形或有色渍,很容易辨认。

榆林窟第19窟凉国夫人像
敦煌夹缬最常用的主题图案为花卉。宝花纹的夹缬在藏经洞中的幡上发现了10多件,这些宝花纹大多呈方形,夹板中只刻一种蓝色的叶子纹样,单色染色,但在染成后再用黄色笔染,使花蕊部分呈现黄色,部分与花蕊接近的叶子则呈绿色。十样花图案为排列紧密的四朵橙色的花及其蓝色的叶子,未染色的白色图案勾边非常清晰也很均匀。这种十样花比宝花来得简洁,而且在图案布局上没有主花和辅花之分。此十样花的配色和图案与榆林窟第19窟甬道壁的头戴凤冠、身着大袖衫裙的凉国夫人身上的帔帛图案十分相似。
L:S.552 蛱蝶团花飞鸟夹缬
敦煌夹缬图案除了有各种花纹外,也有一些动物纹,如鸟、蝶、鹿等,这些动物纹有时也会与花卉植物纹一起构成组合纹样。
从实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夹缬所用的织物材质多为绢、绮、罗等轻薄柔软的丝织品,又借助夹板这种工具在单层丝织物上染色并形成图案。夹缬丝织物的色彩和图案可以模仿锦,但又比多重织物锦更轻软,且悬垂感更强。
绞缬和灰缬
绞缬即今日所谓的扎染,是指按照一定规律用缝﹑扎等方法绞结丝织品,染色后再解去缝线或扎线以得出花纹的一种防染印花工艺及产品。
敦煌马圈湾汉代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件类似绞缬的丝织品,但用于服饰的绞缬实物在魏晋时期的墓葬才有较多发现。
绞缬幡面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实物中并没有绞缬,但莫高窟第130窟中出土了一件绞缬绢幡,褐色和绿色的绢幡面上分布着菱形的绞缬纹。此种绞缬的制作借助叠坯加工染作半明半暗的花纹,或许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醉眼缬”。莫高窟北区发现的一块百衲织物上也缝有一块类似的绞缬,以菱格纹绮绞扎,使之显现小圆点纹样。
仿绞缬幡面
敦煌还发现过几件仿绞缬效果的丝织物,如出土于莫高窟第130窟的夹缬绢幡在湖蓝色地上显白色方块形图案,与绞缬非常相似,但却找不到环扎心点。
灰缬使用碱剂作为防染剂进行印花。由于唐代的碱剂以草木灰或石灰为主,所以唐代的碱剂印花也往往被称为灰缬。
黄地灰缬绢幡身图案
莫高窟第130窟出土的绢幡中有一块黄色的灰缬幡面,图案由飞鸟、立鸟、朵云和小花树构成。
类似图案的灰缬在吐鲁番也有出土,不少吐鲁番出土的印染丝织品都曾被认为是蜡缬,但通过实验,这些印花织物所采用的防染剂不是蜡,而是锌粉或亚硫酸钠之类的碱剂。
从锁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