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石窟艺术之乡——甘肃

摘要: 佛教石窟寺院在甘肃各地分布较广,形成了甘肃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各地现存石窟170余处,其中重要的就有60多处。甘肃省的石窟遗迹不仅数量多,而且时代早,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甘肃石窟的分布按地理位置来看大体可分为河西、陇中、陇南和陇东四个区域。在古代河陇文化的发展中,上述区域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 ...


佛教石窟寺院在甘肃各地分布较广,形成了甘肃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各地现存石窟170余处,其中重要的就有60多处。甘肃省的石窟遗迹不仅数量多,而且时代早,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甘肃石窟的分布按地理位置来看大体可分为河西、陇中、陇南和陇东四个区域。在古代河陇文化的发展中,上述区域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共同构成了甘肃石窟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局面。

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位于距马蹄寺东南约15公里的大都河西岸的红砂岩崖壁上。崖壁高约百米,洞窟距地面约60米。石窟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以后西夏、元代等时期有重修。


此地树茂林,山谷幽深,芳草如茵,溪水清澈,与陡峭的“天梯”和位于高耸绝壁的佛互相映衬,为修行与礼拜之天然圣地。


金塔寺石窟东窟 中心柱 塑像

金塔寺石窟东窟 中心柱东北角

金塔寺东位于面东侧。坐北向南。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西夏、元等时期重修。室平面呈长方形,中心塔柱窟,窟顶由中心柱周边向四面倾斜。曾因山崖崩塌,之前半部早已被损毁,中心塔柱几乎裸露于山崖边沿,后设铁栅栏保护。室现存北、西、东三壁绘画有3层,各层均绘有千佛,底层中部似有说法图。


金塔寺石窟西窟 中心柱 塑像

金塔寺石窟西窟 中心柱西北角


金塔寺西位于面西侧。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西夏、元等时期重修。室平面呈长方形,中心塔柱窟,窟顶由中心柱周边向四面倾斜。因山崖崩塌,前半部早已损毁,中心塔柱几乎裸露于山崖边沿,后设铁栅栏保护。室现存北、西、东三壁绘画有3层,各层均绘有千佛。窟顶四披平棋图案内飞天和供养菩萨等。


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分南寺和北,二一南一北遥遥相对。南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政府所在地背面山崖间,曾开凿有洞窟五六个。


从南向北翻过一座山坡便是北。北寺的洞窟开凿在南北走向的马蹄山东侧极为险峻的悬崖峭壁间,坐西向东,有大小窟龛30多个(编号9)。


马蹄寺的标志性建筑是马蹄北3,又名“三十三天”,石窟建在马蹄山最大的一块峭壁上,高达60米。石窟依山造型,沿壁凿窟,共有21个窟龛,排列为7层,外部是互不相连的窟檐,窟檐自下而上逐层减少,重叠为一个巨大的宝塔形。每正中开一大龛,内有石胎泥塑佛像,四壁残留元、明时代的影塑千佛及壁画。这个窟被史岩称为中国石窟营造史上的伟大构造形式。

马蹄寺千佛洞第8窟 释迦、多宝说法图

马蹄寺第8窟,又称“马蹄殿”,因内地面上有一马蹄印而得名。元代、明代重修。窟内有“凹”字形中心塔柱。中心塔柱东向(正面)前有高坛基,其上开凿一圆拱形大佛龛,佛龛上方平列开凿3个圆拱形小佛龛。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约40公里、永靖县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石窟最早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各代都有营造和重修。其中以唐代造像数量最多。

炳灵寺现存窟龛216个,保存有西秦至元、明时代的造像近800尊,壁画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及大型摩崖石刻4方、石碑1方、墨书及石刻造像题记6方。


炳灵寺第169窟 内景(一)

炳灵寺第169窟 内景(二)

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为第169窟,内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这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壁画题记。


炳灵寺第169窟 第12龛 说法图


北魏时期,炳灵寺石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造像开浪潮。现存这一时期的窟龛近40窟,其中洞窟8个,摩崖浮雕浅30个,基本上开凿于北魏延昌年间(512516)。

炳灵寺石窟的西魏、北周和隋代石窟数量虽然并不多,但对佛教艺术风格的逐步突破与革新,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呈现出继承与发展并举,创新与传统并存的承前启后的风貌。总体而言,炳灵寺石窟北魏晚期至西魏造像以“秀骨清像”“刻削”为主要特征,北周造像面形则略为方圆,菩萨长颈是其特征。从仅存第8134窟来看,到了隋代,窟内造像已由前代石雕而变为泥塑,面相则兼具清秀与丰圆的特征。


炳灵寺第171窟 大佛像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炳灵寺唐代开窟造像空前绝后。唐代窟龛多为平顶,平面多作方形或马蹄形。造像多17身”,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布局。唐代还出现了一些大,如第171窟造像就高达27米,现已成为炳灵寺石窟艺术的代表。

拉梢寺石窟



拉梢寺石窟绵延近500米,因传说利用树梢堆积开凿,故名。主体为摩崖石胎泥塑大佛及其二胁侍菩萨,周围开凿小塑造像、绘制壁画,共编号23个。


拉梢寺石窟 第1号摩崖造像


1号摩崖造像位于拉梢寺窟群中部。坐北向南。北周创建,五代、宋、元重修。摩崖雕塑,立面基本呈方形,利用凹进去的崖面浮雕石胎泥塑造像,绘制壁画。造像顶部防水。

造像主体为一佛、二菩萨像,均石胎泥塑浮雕。佛座为方形高,宽17.55米,高约17米,由七层浮雕组成,其中三层为狮、卧鹿、立象,中间以仰莲相隔,最下为双瓣覆。每层动物浮雕均为9身。胁侍菩萨,对称侧身向立于佛两侧,高约30余米,戴三瓣莲式宝冠,后代重修,沥粉堆金。戴臂钏手镯,手托莲枝。下着绿色长裙,裙边于腰际外翻打折,衣呈阶梯状。脚戴环,赤足立于覆莲上。右侧菩萨面部宋代重修。


拉梢寺石窟 第2龛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