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天禄琳琅”:国图古籍修复的新里程碑
[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p3323mgadhr&auto=0[/video]
修复技术让古籍重获新生
继敦煌遗书、《赵城金藏》等修复项目后,国家图书馆又一重要珍贵古籍修复项目正式结项——
昔日清宫珍藏又见天日,历经火、盗、兵、蠹,劫后重生的珍贵古籍再焕新生。
日前,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重大成果在京发布,历时8年之久的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取得圆满成功,正式结项。这是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针对国家图书馆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介绍了“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组织情况、“师带徒”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法,还现场展示了“天禄琳琅”修复成果。

“天禄琳琅”是清代乾隆皇帝将皇宫各处藏书中宋、金、元、明版旧书进行择选,掇之菁华置于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书。虽为清宫珍视专藏,但从建立直至20世纪50年代,几经坎坷,磨难频生。期间火、盗、兵、蠹,致使藏书大量损佚,664部中已有近60部不见影踪,存世的600余部主要藏于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目前,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279部,其中宋、元刻本占比较大,并且保存着《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最为珍贵的大部分古籍。这些古籍不仅刊刻年代久远,有的还是存世孤本,弥足珍贵。但是,其残损比例较高,占到一半以上。这与前述国宝历经辗转、保存不当等有关。残本影响编目,不利阅览与研究;不及时修复,破损只会加剧,影响生存。尽管善本库房已经有了良好的恒温恒湿条件,但残损书籍中所携带的霉菌以及絮化、粘连等纸张病害情况,随着时间推移也将会愈加严重。

2013年6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完成了“天禄琳琅”未编书的编目并对其进行了破损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批书籍中百分之十属于一级破损,急需抢救性修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此为契机,计划开展“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用若干年时间完成这批珍贵古籍修复。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经费的支持下,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资深修复师朱振彬担任首席专家,带领国家图书馆青年古籍修复骨干崔志宾具体承担修复工作。
在修复难度上,“天禄琳琅”甚至超过了国家图书馆历史上《赵城金藏》、敦煌遗书、西夏文献、《永乐大典》等大型善本的修复。为何?朱振彬介绍,《赵城金藏》、敦煌遗书等,涉及藏品种类相对单一,在修复方案制定、修复材料的准备方面基本可以一次完成。但“天禄琳琅”藏书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天禄琳琅”古籍每本书都不同,总体跨越几个朝代,装帧形式多样,使用纸张复杂。同时,馆藏270余部3500余册古籍中约百分之十即300余册存在严重的纸张糟朽、絮化、粘连、装帧解体等问题,属一级破损。这些都给修复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在修复“天禄琳琅”的过程中,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不仅为修复项目提供部分经费,在举办“第九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时,还以“天禄琳琅”专项修复为主题开展研习,择优选出来自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在古籍修复一线岗位表现突出的12位古籍修复业务骨干接受培训、切磋技艺,参与“天禄琳琅”修复,将修复的新技术新收获与同行分享,不仅创新了培训模式,也带动全国古籍修复行业发展,对全国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
《汉书》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本 中国艺术报记者金涛 摄
经过8年多的努力,项目涉及的破损古籍全部修复完成。因为“天禄琳琅”涉及不同时期的纸张、装帧等情况,可以边修复、边研究、边教学;破损类型多,对于提升修复技术、总结修复技艺、带青年修复师提升修复水平有益;涉及材料丰富,不同品种的内页纸张和书皮用纸是进一步推进修复材料订制,并规范修复用纸检测、选配等的上佳材料库。


2022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举办“天禄琳琅”修复展,出版相关修复成果,推广修复经验和科研成果;同时,将做好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工作进展复核和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申报工作,适时启动后续古籍修复项目,继续推进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及附设传习所等工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