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

摘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出版了。本期共刊载17篇研究性报告和1篇科技信息。内容涉及了对文物本体的价值认知、病害的分析、修复技术的探讨和保护材料的研究等多个方面。限于篇幅,以下推荐本期中的4篇。黏土、岩石、陶器或人工砖石、夯土等多孔材料极易遭到盐的侵蚀破坏,《实验室模拟硅酸盐质文物除盐控盐的可视化研究》一文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出版了。本期共刊载17篇研究性报告和1篇科技信息。内容涉及了对文物本体的价值认知、病害的分析、修复技术的探讨和保护材料的研究等多个方面。限于篇幅,以下推荐本期中的4篇。

黏土、岩石、陶器或人工砖石、夯土等多孔材料极易遭到盐的侵蚀破坏,《实验室模拟硅酸盐质文物除盐控盐的可视化研究》一文,研究利用硫酸铜溶液蓝色显色作用的特性,直观地展示盐溶液在多孔硅酸盐质模拟样品内部的运移、扩散等变化及其影响要素,为多孔硅酸盐质文物内部的盐份分布规律及可视化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撑,对该类文物防盐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的研究内容。

契约、经书、族谱等纸制品是重要的民间纸质文献,这些文献在长期流转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油渍病害。《油渍对手工纸的耐久性影响研究》一文以纸张耐久性变化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辅以扫描电镜对油渍与纸张的共存状态的观察,以此来探讨油渍对手工纸的影响。该工作也是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的基础研究。

近年来,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兼容适用、效果良好等优势正逐渐成为常规物理措施和化学材料的补充或替代方法。《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功能微生物、生物酶、代谢产物及创新性生物技术在国内外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发展脉络和应用现状,重点对生物清洗技术和生物加固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该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内容。

中国文物报社资深编审郭桂香老师为本刊撰写《从创新成果管窥文物科技保护发展趋势》一文,对我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多角度梳理,阐述了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指出文物保护科技的发展创新必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 ●


2022年第1期目次

研究报告

实验室模拟硅酸盐质文物除盐控盐的可视化研究

1丨赵静,罗宏杰,黄晓,黄继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红花染纺织品褪色分子机理

10丨魏乐

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防霉药剂筛选

20丨王毅婧,黄阳阳,黄小萃,刘臣,邱海丽

油渍对手工纸的耐久性影响研究

28丨黄献源,陈刚

古书画保护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及预防

35丨田朋,尚小临,王若苏

化学镀与电刷镀技术在鎏金铜器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42丨牛飞


新型文物封护保护材料氟橡胶耐紫外性能研究

49丨章月,杨隽永,冯向伟,徐飞


内蒙古赤峰缸瓦窑与河北定窑白瓷的对比分析

55丨杜瑞妍,冯吉祥,张茂林,杨敬好,郁永彬,吴琳


苏家村遗址烧土样品的过火温度研究

63丨李翔,吴又进,毛龙江,吴晓桐,宋艳波


大雁塔盐害及劣化模拟试验研究

71丨严绍军,彭立洲,农明艳,周伟强,时红莲,方云


莫高窟第172窟北壁建筑图像的三维数字化呈现

79丨许丽鹏,吴健,俞天秀,丁晓宏


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腐蚀性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文物的腐蚀作用

87丨叶天韵,黄静,蒋雪中,赵荦,翟杨


工作简报

陕西蓝田水陆庵彩绘泥塑颜料分析研究

97丨高燕,杨秋颖,孙满利,甄刚,张芳


基于点云数据的秦始皇兵俑头面部特征提取与统计分析研究

109丨胡云岗,王婧玚,兰德省,侯妙乐


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影响初步研究

118丨刘宗昌,孙淑梅,王玲秀,武发思,张正模


论坛

从创新成果管窥文物科技保护发展趋势

126丨郭桂香

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3丨武发思,张永,苏敏,贺东鹏,李洁,冯虎元


科技信息

导致古埃及墓葬壁画颜色变化的链霉菌分离物的特性分析

48丨莫灿


通 讯

征稿启事

144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 ● ●


文献摘要


实验室模拟硅酸盐质文物除盐控盐的可视化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材料吸附除盐和加湿喷雾控盐等方法对含盐硅酸盐质文物可能造成的损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阻仪和高分辨摄影仪等实时在线记录具有显色性质硫酸铜溶液在吸附除盐和水雾控盐加湿干燥过程中文物内部盐带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材料除盐法和表面喷雾控盐法均会加速样品内部盐离子的扩散迁移,在样品中形成双层或多层盐结晶带;所形成的盐结晶带与样品结构特性、盐溶液在样品中的运移和蒸发速率、加湿-干燥频率等因素有关,其中溶液毛细上升高度和样品透气性越好,以及环境温度和盐溶液浓度越高,加湿-干燥频率越快,样品内部的盐带分布变化越明显。材料吸附除盐和水雾控盐等方法加速了盐溶液在样品内部的扩散,促进多层盐带的形成。这些结果对于目前文物保护所采取的除盐控盐技术手段提出新的挑战。


油渍对手工纸的耐久性影响研究

摘要:油渍是一种纸张上的常见病害,以往对于这种病害如何影响手工纸性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纸张耐久性变化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辅以扫描电镜对油渍与纸张的共存状态的观察,以此来探讨油渍对手工纸的影响。研究表明油渍使得纸张的抗张强度、撕裂度、耐折度等物理性能有一定的降低,色差值增大,pH值降低,油渍以一种物理吸附的作用包裹于纤维之上对纸张造成影响。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油渍因为氧化酸败作用而逐渐变质,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油渍对纸张的耐久性影响在老化前期影响较大,后期影响较小。


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古代壁画和石雕石刻等珍贵文化遗产普遍存在酥碱粉化、盐霜结壳、风化脱落、烟熏污染等类型病害,研发相应的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术长期以来都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兼容适用、效果良好等优势正逐渐成为常规物理措施和化学材料的补充或替代方法。本研究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功能微生物、生物酶、代谢产物及创新性生物技术在国内外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发展脉络和应用现状,重点对生物清洗技术和生物加固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开展基于生物技术的文物保护修复创新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创新成果管窥文物科技保护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始终紧跟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文物保护及其保存和开放展示环境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为导向,聚焦基础研究、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保护制度与规范标准研究、保护技术平台建设等展开多项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着重从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梳理,阐述了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从闭门研究、各自为战到资源开放、互相合作、凝练共性、共克难关;从随意性到标准化,建立共同话语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在理论、技术、装备、标准建设等方面取得系统突破的目标。



● ● ●


联系我们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上海博物馆主办

○ 创刊于1989年

○ 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科技领域的唯一专业核心学术期刊

○ AATA收录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来源刊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118号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邮政编码:200231

电话:021-54362886

期刊网址:http://www.wwbhkgkx.net

电子信箱:wwbhykgkx@163.com

微信统筹:马江丽


在上海博物馆微信平台推出最新出版目录

欢迎各界读者关注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微信平台

投稿和订阅《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本期责任编辑丨潘小伦

供稿丨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编辑丨马江丽

初审丨熊樱菲、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来源:上海博物馆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考古的声音传得更远


点 击 下 方 名 片 可 关 注 公 号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